問: 請問法師,甚麼是「悟道」?
答: 悟道,又名成道,也叫證道。悟到甚麼呢?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理。人從何而來,死了之後又往哪裏去?
最初精子和卵子結合,然後有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呎多高一百多磅重,人從何來?「悟」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了解人從何來,死往那裏去。我們沒有開悟,所以從何來往何處去,都不知道。由出生到幼年、少年、壯年、中年、老年,最後死亡,我們不要向外研究,要從我們的內心下功夫。不然,就變成醉生夢死。
不要說一般人,就是儒家的聖人孔夫子,道家的老子及莊子,同樣都不知道「生從何來,死往何處」這個道理,唯有釋迦牟尼佛及中國以前的高僧大德才知道。其實,是沒有來也沒有去,來是生死來,去是生死去,自己沒有來去。
問: 請問法師,生命的意義是甚麼?
答: 生命是甚麼?生命就是粥麵飯菜等,吃進肚裏成為我們的皮肉筋骨。生命是水,喝進肚裏,成為眼淚、尿液、汗水、濃血等。生命是火,身體內的溫熱燥暖,調節適中。生命是風,外面的氧氣讓我們透過呼吸繼續生存。你問生命是甚麼?是地水火風四大組合而成。四大分散,生命也就沒有了。
究竟精子卵子裏面有沒有生命?這是一條深奧的問題。身體有來去,知覺性沒有來去。思想認為有生命,那就有;思想認為沒有生命,就沒有。我有四句話:「宇宙萬有,從思想生,分別停止,一切皆空。」思想一轉,轉左是有,轉右是沒有。生死有沒有?你認為有,那就有;你認為沒有,就沒有。
小乘的修行人,他們先依「五停心觀」止亂心,後以「四念住」,又稱「四念處」以發觀慧。四念住是:一、身念住。身為父母所生,身體內外充滿污穢,沒有淨處,所以觀身不淨。二、受念住。苦樂乃是感受,苦樂是從受的因緣而生,所以觀受是苦。三、心念住。心為第六意識,念念生滅,沒有常住不變之時,所以觀心無常。四、法念住。法是指宇宙萬有本身是沒有自性,所以觀法無我。
佛教有說:「粗言及細語,皆歸第一義。」舉一個例:陶醉戀愛的男女很快樂,後來鬧翻分手,變成吃不下、睡不著,對任何事都提不起興趣,甚至生起自殺念頭,為甚麼?思想作怪而已。所以談戀愛是無上佛法,你認為有受,那就有;你認為沒有,那就沒有,這不是思想作怪嗎?是你放不下而已。《楞嚴經》云:「狂心頓歇,歇即菩提。」所以,我們要多研究佛法,明白宇宙萬有是空的、假的,當下便得自在。
問: 《金剛經》中「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是甚麼意思?
答: 宇宙萬物是為一體,如果認為這是一個整體,亦是不可得的。依〈天台宗〉之即空、即假、即中來解釋,所謂「總體」是由多個「個體」合成,總體只是一個集合的概念名相而已。如聯合國是由多個國家參與組成,國家由人民和土地組成,房屋由不同材料組成,檯由木組成,木由無數分子組成等等。為破「執有」,故說「即非一合相」,總體雖由各個體合成,但又不失其總體的功能。又恐「墮空」,故說「是名一合相」,此即「真空妙有」。
問: 佛教是戒殺的,那麼我們對於皮革用品等應怎樣看待?
答: 嚴格來說,佛教徒是不應用真皮製成的東西,已受五戒或菩薩戒就更加不應該使用皮製物品。雖然佛教本身並沒有此戒條,但在《楞嚴經》有明文記載。
有一位居士,在餐廳當廚師十多年。自從學了佛,皈依三寶及受五戒後,開始覺悟每天烹肉劏魚是不當的,於是決心轉業。他學歷不高,難找其他工作,辭工後雖失業了個多月,仍堅持不重操故業。他是一位虔誠佛教徒,對自己所信奉的宗教真誠,寧願失業,也不願再作諸惡。最終他找到一分稱心的工作,做得很愜意,收入亦可觀。所以,只要堅持原則,決心放棄不適宜的行業,一定能自在地生活下去。天無絕人之路,何況是棄惡向善,命運必定會好轉的。
問: 披戒衣時所念的「偈語」是甚麼意思呢?
答: 披戒衣前,先舉戒衣,誠心口念:「善哉解脫服,波吒禮懺衣,我今頂戴受,禮佛求懺悔。」然後將衣搭在身上。
「善哉解脫服」: 意思是這件無上的戒衣使我可以得到解脫。
「波吒禮懺衣」: 波吒是梵語,樹名,譯為縵衣。縵是無紋的一幅布,不同僧衣,割截縫成。出家人所披的是福田衣。佛陀在世時,出外見到一塊塊的稻田,從中獲得很多收成,即命弟子照田相割截縫成戒衣,令眾生供養能得大果報。福田衣分三種:五衣、七衣、九衣。現在有人認為受持五戒應搭五條衣,這是大錯特錯。若然受了比丘戒,豈不是要搭二百五十條衣?
「我今頂戴受」: 敬衣如敬佛,等於將衣頂在頭上的恭敬。「禮佛求懺悔」,過往所念的披戒衣偈,第四句是「世世不捨離」。此一偈句,台灣道源長老不苟同,認為不能生生世世為居士。若是如此,豈不是永久不能出家作比丘,又如何能證阿羅漢,成佛作祖?故改為「禮佛求懺悔」。我非常同意他的說法,所以印三皈五戒儀軌時,便將「世世不捨離」改為「禮佛求懺悔」。
問: 「陀羅尼被」可以用來「陪葬」或「火葬」嗎?
答: 依藏傳佛教,這個做法是有很大利益。若按中國佛教規則,用紙繪畫的佛像、經典損壞了不能修補,可以火化,然後把灰燼放落大海或清淨的河裏流走,此乃不得已的做法。那些沒有破損的佛像和經咒,將它焚毀,就犯了毁像焚經咒的罪。因此,陀羅尼被蓋在亡者身上陪葬是不敬的,火化更不應該。這是以中國佛教的判斷,藏傳佛教是如何解釋,我就不得而知了。
問: 在病中應持何種態度念佛?
答: 有些人在病中趕快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希望自己馬上痊癒。其實,無論念任何佛菩薩聖號都能醫治身心種種毛病。假如好不了的話,亦應萬緣放下,一心念佛,這才是正信佛教徒該做的。只要專心一意念佛,不愁沒有感應。印光大師曾說:「念佛數天必有感應。」
問: 如何可以提昇忍辱?
答: 俗語說:「世事每從讓處好,人倫常在忍中全。」又說:「忍一點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世人尚且如此,何況我們佛教徒。一般人認為忍是不易受的,忍好比把利刃插在心上。世人往往抱著「忍耐恥辱,徐圖報復」或「君子報仇,十年未晚」的態度,這些都不是佛教的忍辱,不但增加煩惱和痛苦,甚至精神錯亂。
如何去理解佛教的忍辱,分為三方面:
一、 無論對方有理或無理都應該忍。假若別人的批評與毀謗是有理的,應該接受,不應生瞋恨心;若自己沒有過錯,他人無理取鬧或胡亂批評,要可憐他無知。所謂「寧與智者對罵,不與癡人對話。」不用與他計較,否則自己也和他一般見識。
二、 為修福培德要忍。《因果經》云:「今生相貌端正莊嚴,是從前生的忍辱中來。」忍辱是佔便宜而不是吃虧,因為忍辱是最容易修福培德,人有了福德就無往而不利。
三、 為酬償宿債要忍。忍是為償還過去的宿債。《因果經》云:「今生人見歡喜者,前生見人歡喜故。」別人對我謾罵和批評,乃因前生對人不起,現在若能還了債,他便對我客氣。所以,我們對人應生歡喜心,不應生瞋恨,更要感謝對方為我消災免難。《金剛經》說:「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所謂未成佛道,先結人緣,對人客氣,將來成佛時,度化眾生便容易。認識忍辱的理由後,常加觀照,便能提升忍辱。佛說:「忍辱第一道,亦名摩訶衍。」正是此義。
問: 有人認為吃肉是幫助牠們更快地得到超生,這個說法對嗎?
答: 佛法不離世間法,如果世間法說不通的,那就不是佛法。有人認為吃肉是為了豬馬牛羊得到超生,誰不希望自己家親眷屬得到超生呢?那豈不是要把他們統統吃掉?佛教提倡慈悲為懷,為培養自己的慈悲心,應該茹素。要知道肉食與殺生有關連,殺眾生者,必為眾生所殺,種如是因,結如是果。其實吃素除了能增長自己的慈悲心,更能促進身體健康,何樂而不為呢?
問: 有人認為出家是消極的行為,對嗎?
答: 沒有興趣做人是厭世主義。信奉佛教,多做對人對己有利的事,修福培德,精進修行,怎能說是消極呢!現世人耽於逸樂,爭名奪利,以這個標準來衡量出家人,則出家是太消極了。
問: 何謂「四法界」?
答: 乃〈華嚴宗〉所立,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
一、 「事法界」。即世間萬法差別之相,各有不同,不能混淆。
二、 「理法界」。即真如平等的理體,為萬法所依。
三、 「理事無礙法界」。即真如能生萬法,故萬法即是真如,理體事相,互融互具,無礙通達,理即是事,事即是理。四、「事事無礙法界」。即諸法互攝,重重無盡,不相妨礙,一多相即,大小互容,舉一全收,具足相應。《華嚴經》說:「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
問: 請問素食有甚麼優點和缺點呢?
答: 中國是農業社會,大多數糧食都依賴農作物的收成,收成甚麼便吃甚麼。北方農村平常很少吃肉,傳統在過年時才買一斤半斤羊肉度歲。吃肉最多的地方是上海、廣州等城市,香港人和外國人更是無肉不歡,在不知不覺中種下很多殺業。
持素唯一的缺點是初吃時身體產生變化,容易被誤為營養不良,身體衰弱。由於長年累月食肉,素食初期,腸胃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適應,只要飲食均衡,多吃豆類果仁,雜糧麥麩,營養便足夠了。根據外國資料報導,動物被宰殺時本能地釋放大量毒素,所以肉食令人多病。吃素能紓緩身體的毛病,使身體更健康,皮膚光滑潤澤。香港近年開始流行素食,實在是可喜現象。
問: 請問法師,《楞嚴經》的對象是出家眾,在家人能否修持呢?
答: 佛教分有四眾弟子:出家二眾,包括比丘和比丘尼;在家二眾,包括優婆塞(男居士)和優婆夷(女居士)。此外,還有四眾:
一、 「發起眾」:發起講經的人,可能是一人或多人。
二、 「當機眾」:對於佛所說的道理已經了解,很懂得發問,尤其當別人有不明之處,代表發問,令大家明白。如《金剛經》的須菩提、《般若心經》的舍利弗,都可以說是當機眾。
三、 「影響眾」:本來已明白道理,甚至學養比講者還高,但作為一種擁護和支持來聽講,他能帶動其他人士來參與。
四、 「結緣眾」:初來聽講,未能明白,從此種下善根,或許過些時日,再來聽講,了解明白。
《楞嚴經》,阿難是發起眾,由他發起,其中的對象為比丘,要持清淨戒。斷殺盜淫妄,方能證得四果。在家人因男婚女嫁,所以受持比較困難。至於道理方面,任何人士都可以聽,亦可以修持。經云:「末世清淨比丘,若比丘尼,白衣檀越,心滅貪淫,持佛淨戒,於道場中,發菩薩願,出入澡浴,六時行道,如是不寐,經三七日,佛自現身,至其人前,摩頂安慰,令其開悟。」
問: 是否要視乎周遭情況,才可選擇稱念某位佛菩薩的聖號?稱不同菩薩聖號,結果是否相同?
答: 有些佛教徒認為要發願往生西方,才念阿彌陀佛聖號;若要消災免難,便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欲增福延壽,則念藥師如來。觀世音菩薩是過去正法明如來,因此念觀世音菩薩和念阿彌陀佛沒有甚麼差別。若說觀世音菩薩是救苦救難,難道阿彌陀佛就不救苦救難嗎?
弘一大師曾說:「阿彌陀佛,無上醫王,捨此不求,是為癡狂。」阿彌陀佛不但能治身體的病,即使是心病也可以醫治。所謂「佛佛道同」,念藥師如來亦可以往生西方淨土。只要明白道理,視乎自己與那位佛菩薩有緣,根本沒有差別。還有,在任何環境,念任何佛菩薩都能得到感應。
問: 何謂「一心不亂」?
答: 一心不亂是「不念而念」的境界。口在吃飯,對人說話,乃至行住坐臥,仍不忘念佛,即使不想念仍會念。一般人只能做到提起念頭才會念佛。
有位法師曾說:「不念而念,如把水喉開了,水自然會流出。」念佛也是一樣,到此階段,雖不起念仍能念佛。另有法師說:「一心念佛就是不間斷的念,亦即一心不亂。」
問:皈依後,誦經拜佛要不要穿袍搭衣?
答: 若不需要,袍衣用來幹嗎?出家人不披袈娑就是犯戒。居士們皈依後可穿海青,受過五戒則披戒衣。假如在家禮佛誦經,穿起袍衣功德更大。中國是禮儀之邦,客人到訪尚且要穿禮服接待,以示尊重,何況在佛前誦經禮佛,當然更加重要。所謂佛法不離世間法,道理是一樣的。雖然如此,若是環境不便,也可以不穿。
問: 《金剛經》裏,有很多這樣格式的句子,例如:「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甚麼意思呢?
答: 《金剛經》是講空的。從前不論是出家人、在家人、儒者或道士,都很重視這部經。據說,毛澤東有兩部經終日不離身,就是《六祖壇經》和《金剛經》。在清朝,很多有學問的道士,不但研究《金剛經》,更有作註解。《金剛經》所以這樣流行,除了本身的誦持功德殊勝之外,與其經文長短適中,流暢淺白也很有關係。它的義理非常深奧,就以所問的例句來說,揭示了世間一切事物,都可以用三個層次去觀察體驗。以〈天台宗〉的方法,便是用「空」、「假」、「中」來看宇宙萬有。
青原惟信禪師,未悟道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悟道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他繼續深入修行,到了某一階段,卻又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世間種種事物,都是成住壞空、無常遷流的,昨無今有,今有明無。銅鑄成瓶狀稱之瓶,熔化後瓶沒有了,再鑄成壼狀,又稱之為壼。伐樹成木材,樹安在?以木製椅亦可製牀,又不稱木了。所以山河大地,房舍財富,父母妻兒,只不過假名假相,框個概念罷了,此之為假,假借而成世間。因為凡夫以假作真,以變為常,因此生起許多煩惱痛苦。像惟信禪師,未開悟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凡夫境界,這是第一個層次,如經文所說「所謂世界」。
修道人修到「有心用到無心處」,思想都泯滅了,哪有山?哪有水?當然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是第二個層次,即經文所說「即非世界」。
若修道人用到無心處,還沒有到家呀!因為看到山不是山,水不是水,這是死的,有甚麼用呢?一定要「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要從中起大用,需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以明心見性透三關,到此時又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了。可是這見跟凡夫所見大不相同,凡夫是以假作真,顛倒執著,所以生恐怖煩惱。此時是「無相無空無不空」,雖了知世事如幻,卻能作「水月道場,夢中佛事。」可以無牽無掛優遊於山水,度生濟世,任運自在,這是第三個層次,即經文所說的「是名世界」。
問: 為何大部分佛教徒都發願往生西方?
答: 經中提及,釋迦牟尼佛早已成佛,曾經來此娑婆世界度化眾生八千次,因為娑婆世界眾生的貪瞋癡非常重,容易墮落三惡道。若往生西方,修行較易成功,乘願再來,普渡眾生,那時力量便強多了。
佛教不主張發願成為天王、國王、富翁等。發如是願是很危險的,因為容易被迷惑。所謂羅漢都有隔陰之迷,除非他是地上菩薩,不畏艱難,重入娑婆世界度化眾生。
問: 菩薩戒能不能捨棄?
答: 佛教的三皈、五戒、八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都可以捨,只有菩薩戒,無論在家出家,均是盡未來際直至成佛為止,戒體永遠存在,不得捨棄。若是退失菩提心,即為捨戒。
問: 父母多病,如何能令他們增加福慧?
答: 修福培德,多作好事,回向父母健康長壽,有時效果不大,因為佛教是基於因緣,有好的因還得有好的緣。雖然自己多修福培德,但是父母多作惡事,如此也不能轉變他們的惡運。父母和子女要互相配合,你修福培德,父母亦多行善事,功效才顯著。
有人做了好事,為甚麼不得好報?因為好事做得少,壞事做得多。舉例殺生,一般人認為牲畜是人之一刀菜而把牠們濫殺。一邊殺生,一邊做善事,不覺得殺生的可怖,如此又怎可以改變命運。
問: 〈唯識宗〉有提及「六七因地轉,五八果上圓」,請法師開示。
答: 「八識」乃眼、耳、鼻、舌、身、意、末那和阿賴耶。「五根」是眼、耳、鼻、舌、身對「五塵」即色、聲、香、味、觸而起認識,但如果沒有第六(意)識,前五識不能起作用。第七末那識執第八阿賴耶識為我。
第八識阿賴耶乃含藏識,猶如貨倉,好壞不分,把善惡種子都收藏起來,本身不作善惡。第七末那識,把第八識所藏的種子認為是我,不斷去審察思量,有我的作用。第六意識,有間斷性思維,通善惡無記三性。一切善惡,由之而生,它是功之首,罪之魁。若修善,便生三善道;若造罪,便墮三惡道。修道時,用第六、 七識破除我執,六七識在因地中轉,第八識和前五識也自然跟着轉了,因此稱為「六七因地轉,五八果上圓。」
問: 〈天台宗〉的修法,是否「不斷善惡」?
答: 〈天台宗〉認為「性」具有善惡,所以不斷善惡。一般人修善斷惡,不明白為何不斷惡,其實這是〈天台宗〉的高深理論。因為自性本具十界三千善惡諸法,法性既具善亦具惡。「善」有「性善」與「修善」之分,「惡」亦有「性惡」與「修惡」之差別。佛不斷性惡,而斷修惡盡,了達性惡,本來清淨,於惡自在,不為惡染。修善惡可以斷,性善惡不可斷,故能用善惡法門,善巧方便度化眾生,否則便成死水不藏龍。
問: 佛教徒若是不識字應如何修行呢?
答: 不會讀經,可以拜佛和念佛號來修行,因為它包含了三藏十二部經典。念佛號在中國已有近二千年歷史,念一句聖號猶如把所有的經典都念完了。很多外道,甚至非佛教人士都有念佛,所謂「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可見其流行程度和力量。常念佛號,今生可以消災免難,增福延壽;來生能往生西方淨土,親近阿彌陀佛,何樂而不為呢?
問: 「南無阿彌陀佛」的含義是怎樣解釋?
答: 「南無」是印度語,乃佛教的名詞,翻譯華語是「歸依」,意即歸向依靠。「阿彌陀佛」是佛名,「阿彌陀」亦是印度語,意為無量光、無量壽。「阿彌陀佛」光明無量,壽命無量。若我們持誦其佛名,將來亦如佛一般光明無量,壽命無量。
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其中第十八願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如此說來,若我們持誦阿彌陀佛聖號,將來定能往生其國土,即西方極樂世界。
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已經二千多年,阿彌陀佛聖號亦早已深入民間。不論佛教徒、非佛教徒乃至外教徒也念誦,無不讚歎念誦阿彌陀佛的殊勝。勸人念一句阿彌陀佛的功德,遠超過以各種衣服、飲食、醫藥、臥具供養天下諸佛菩薩。古德有云:「要修大福報,不如執持名號,甚至偶而念佛一會,其功德也超過布施天下人一百年之功德。」又《華嚴經》云:「寧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受無量樂,而不聞佛名。」經書及懺本皆云:「若聞得一佛名號,也能了脫生死,念阿彌陀佛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所以我國人人皆說念阿彌陀佛之功德很大。
一九四九年前香港幾乎不聞佛法,但阿彌陀佛的石碑卻常見於淺水灣、南灣一帶,或見於常鬧鬼,交通意外頻生的地方。當時香港人少鬼多,阿彌陀佛在市民心目中是極其流行。
問: 是否過午後不可以供佛?
答: 佛教認為不同的眾生,有不同的飲食時間。印度佛教認為早上是天人食;中午是佛陀食;下午是畜生食;晚上是鬼神食。
為學習佛陀,亦有日中一食的,因而有人認為過午後不可以供佛。其實一切法是沒有固定,佛教是活潑的。雖然供佛應在上午,但是下午有人存著好心,携帶物品來供養佛,不要拒絕他們。如果不許供養,豈不是斷了他們的善根。
問: 為甚麼現在有那麼多不治之症?
答: 根據佛教的觀點,與因果業力有關,但從另一角度來看,是基於病從口入、煩惱和憂鬱等情緒所致。
有位醫生告訴我,由於現今禽畜需求量大,為滿足供求,已改用化學飼料餵飼。此外,賣不出的豬馬牛羊等肉類亦加工製成飼料。禽畜吃了化學飼料後,抵抗力減弱,生出各種疾病。專家亦發現牠們體內積聚很多毒素及致癌物質,人類吃過這些禽畜後,把毒素都吸收了,自然也產生毛病,所以癌症的個案不斷增加。
其次,濫用農藥化肥,破壞生態環境,最終的受害者還是人類。再者,是心理因素影響。科學實驗證明,人受了憤怒、煩惱和憂鬱等情緒刺激,體內會分泌一些有害化學物質,久而久之,自然會引發疾病。
問: 在佛教中是否有「上契佛菩薩」的事呢?
答: 佛教是沒有這回事,純是民間婦女因擔心子女不能健康成長,便契了諸佛菩薩。這些小孩子被稱為小和尚,在北方和福建一帶非常流行!
這不合乎佛教的規矩,按佛教做法,應該是皈依三寶。無論成人或小孩,應該在出家人面前證明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發願從此存好心、說好話和行好事,實行實做,始能真正改變命運。
佛教認為業力是不可思議,所以佛教不承認神能轉變命運,外在的一切是助緣,自己才是主因。譬如一些壞的種子,雖然諸緣具足,因有缺陷也不能生長。有好的種子亦要加上陽光、空氣、泥土、水分,才能獲得好的成果。
問: 如果人人出家學佛修道,社會豈非無人從事生產的工作?
答: 因為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所以社會上的工作類別也有千差萬別,不可能全人類幹同一種行業,除非天下人有共同一條心。假若真的有一天全人類都能出家學佛修道,則可以稱為一條心,那時便無需從事生產,自有百味飲食現前,飯訖自去,不需浣洗。終南山道宣律師每天無需煮飯,自有天人按時送供養。
問: 佛教主張人人平等,但為甚麼出家女眾所受的戒要比男眾多?
答: 你大概是以持戒之多寡來衡量男女是否平等,女性是否受歧視。其實對於真正修行者來說,戒是一種清淨,是一種解脫,更有保護的作用。因此,在事相上,男女是有所差別,但在理性上是完全平等的。
問: 請師父解釋,律學之起源及分派?
答: 佛陀成道初期並無制戒,只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的訓示。直到第五年,有一比丘為母所逼與其俗妻發生關係,佛教戒律因此陸續制訂起來。
據說,佛滅後一百年間,戒律由迦葉傳阿難,再傳末田地、商那和修、優婆崛多,五師相繼,如瀉瓶水,並無支流。於優婆崛多以下,有五位弟子,對律藏內容,各自取捨不同,便分為五部律,乃至二十部。
五部律者,屬小乘戒:
一、 曇無德部,此云法密,即四分律。於上座部律藏中,聚集成文,隨說所止,即為一分,如是經過四次聚集,故稱為四分律。第一分二十卷,即比丘戒,共有二百五十條。第二分十五卷,即比丘尼戒,共有三百四十八條。第三分十四卷,即是安居自恣等規則。第四分十一卷,即是房舍、受衣、滅淨之種種雜法。
二、 薩婆多部,此云一切有部,即是十誦律。
三、 彌沙塞部,此云不著有無觀,即是五分律。
四、 迦葉遺部,此云重空觀,即是得解脫。
五、 婆麤富羅部,此云著有行,此律未曾傳到中國。
問: 西藏轉世靈童需要導師尋獲,再諄諄教導以續前世所學,請問法師,應修那一法門可以很快憶起前生宿世的事情?
答: 西藏〈密宗〉修行的法門和中國顯宗有所不同。至於尋獲轉世靈童,再去諄諄教導,是西藏佛教的特有傳統,中國顯宗則沒有這種做法。
關於修何種法門,可以立即記憶起前世的事情,可以說是沒有固定方法。無論修那種法門,如果功夫未能純熟,記憶力便弱;若是功夫有所成就,記憶力便强,例如唐朝的豐干禪師、寒山與拾得兩位大師、南宋濟顛和尚與南北朝的杯渡禪師等。很多高僧生來便有神通,當然能知多生多世的事情。
問: 阿闍世王是個暴君又害死其親父,為甚麼佛還為他授記作佛?
答: 阿闍世王侵佔很多國家,雖然得到很多人民擁戴,可是人民面上都帶着瞋恨的表情。自阿闍世王皈依佛後,大發慈悲心,用佛法感化人民持五戒行十善,於數十年間大興佛法。當初雖然造惡極重,而後修善復勝於惡,故佛為他授記作佛。有權勢人士作惡容易,作善也方便。
問: 佛教講「平等觀」,種善因得善果,做惡因得惡果。但《金剛經》第十六品說:持誦《金剛經》能令一切果報消除,是否二說有衝突?
答: 佛經說:「念佛一聲,福增無量,禮佛一拜,罪滅河沙。」又說:「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故念佛誦經,有其不可思議的功德,更何況《金剛經》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若能受持讀誦,破除人執、法執,一切皆空,一切罪障也隨之沒有了。況且業報是很複雜的,未必今生或來生受。譬如一個人做了不少罪業,但又做很多好事,他的福報大,可能暫時不必受罪報,有可能一生、十生,乃至一百生才受果報,但始終是要受的。若此人修福培德,已修成羅漢或菩薩,則果報現前時,他要償還也不當一回事,可現多身還其宿債。
問: 本人是佛弟子,念誦《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已年餘,但不解義理,如「火不能燒」,「水不能漂」等。
答: 《普門品》所說「火不能燒」的火,不同一般之外火,而是指內火,即瞋心火。所謂「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水不能漂」之水是指內水,即貪欲。若念誦《普門品》,便不起瞋心及貪欲心,即不被瞋火所燒及貪欲心所害。
問: 靜坐時怎樣才容易「入定」?甚麼叫做「六根逆流」?
答: 打坐的時候,內不動心外不著相,觀想外面的境界都是空的、假的,心就不動了。正如觀世音菩薩所修的反聞聞自性,聽到外邊的聲音,究竟是誰在聽呢?眼睛看到很多人,究竟又是誰在看呢?我們常指責他人,只認識別人,不認識自己;只看到別人的過錯,看不到自己的過錯。我們應該只看自己,只聽自己的聲音,這叫做逆流。當我們長期地觀照自己,就容易入定。看見別人甚麼都有,會起分別心。反之,只看自己,會發現自己並沒有實體,既然沒有,不會生分別心,那就容易入定了。
問: 請問法師,「佛教經咒」是從何時開始有的?
答: 佛陀入滅後數月,僧侶正在結夏安居的時候,佛的大弟子摩訶迦葉召集五百上座比丘,在王舍城外的畢缽羅窟內,結集三藏聖教。其時由阿難誦出經藏;優波離誦出律藏;富樓那誦出論藏。以七個月的時間,完成此項編纂工作。因在窟內結集,後人稱為「上座部」。
與此同時,有未能在窟內參加結集的佛弟子,也在別處聚會結集,以婆師婆為上首,結集五藏:〈一〉經藏。〈二〉律藏。〈三〉論藏。〈四〉雜藏。〈五〉咒藏。因其結集地點在畢缽羅窟外,所以稱為「大眾部」。
至東漢明帝時,迦葉摩騰、竺法蘭兩位高僧,白馬馱經,佛法西來深植中華,經過兩位大德把原梵文經典翻譯成中文,才有華文佛經。當時能夠接觸佛法的,都是皇帝、大臣與士大夫們。直到大唐時代,佛法日益興盛,經咒漸漸流通起來。
問: 將佛法融入生活中,但自身之言行舉止,違反佛法,短時間很難改過自新,內心感到不安,應怎麼辦?
答: 學習佛法須循序漸進,不能一步登天,太快會發生偏差。恆常聽聞佛法,閱讀佛經,參加佛教活動,或與佛教徒來往,日久會潛移默化,將陋習轉重成輕,將佛教清淨生活轉生成熟。更要注意身口意三業:即「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意」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統稱十善業道,是大乘佛教修持的基本條件。持戒能規範人的言行與品性。
問: 佛菩薩多坐在蓮花上,是否有甚麼特別的意思呢?
答: 因為蓮花是因果同時展現,蓮花開時也就是結蓮子的時候,譬喻我們學佛時,也是成佛的時候。蓮花出污泥而不染,亦代表清淨的意思。
問: 受戒後若犯戒,是否罪加一倍?
答: 這個是大問題,其他宗教很容易學,唯獨佛教非常困難。佛法理論非常精湛,外教徒是學不來。因此,你們不明白就要問個究竟。大學生、教授看佛書多年,亦未能了解佛法之真實義,講佛法或會講錯。學習佛法一點也不容易,沒經過幾十年研究難有成果,著實佛法有甚多矛盾之處。
有位居士這樣說:「我皈依三寶一年,仍未敢受戒,你一皈依就受戒,我可沒有你那麼勇敢!」此說法害人匪淺,不知道利害關係。自己不敢受五戒,不可以說人家不應該受,你不能代表別人。你的根基與人家的是一樣嗎?我成立學佛答問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避免有人以己見誤導他人。有些人皈依三寶幾個月、一年、兩年之後受五戒,再過幾年受菩薩戒。實際上,你可以同時皈依三寶、受五戒,甚至一併受三皈、五戒、菩薩戒,有甚麼不可以呢?
菩薩戒云:「出家人破戒勝過在家人受戒,在家人犯戒勝過世人無戒。」你這個人受了戒犯戒是犯戒菩薩,那個人沒有受戒沒有犯戒稱為外道。即是受戒後犯戒,勝過沒有受戒沒有犯戒。所以,「受戒犯戒,罪加一倍」,但不能以此為標準。
問: 有些人學佛時間長了,對佛法有了一定的認識,但卻有傲慢之心,這是否犯戒呢?
答: 學佛的人起傲慢心並沒有犯戒。學佛有四個步驟—信、解、行、證。古德有云:「有解無行,增加我們的邪見;有行無解,則增加我們的無明。」可想而知,這類人只是理解佛法,卻不能實踐,是行持不夠所引發的毛病。
「解」譬喻火,「行」譬喻水,若水少火大,火是向上冒,形成狂慧,易生傲慢心。佛教首要實行的就是無我,修道目的就是要修到無我,既然是無我,就不會生起我慢之心。因此,修學佛法是需要「解行並重」。
問: 在佛前及往生位前供過的素菜是否可以吃呢?
答: 吃了供養過佛菩薩的飯菜可以消災解難、增福延壽。至於供過往生牌位的素菜,若是在家裏供過自己的祖先,問題不大;若供過其他鬼神,好像在清明節、盂蘭節等節日供過鬼神的飯菜水果,因為被鬼神吃過,一般人都不會再吃。我國華中地區民間風俗,於農曆十月初一日,同姓鄉親要到祖墓燒菜煮飯拜祭祖先,供祖先後,大家共餐,認為這是祖先賜福。不過,〈密宗〉無論是供過佛菩薩或鬼神的供品,一律都會丟掉,因此有「窮修顯宗,富修密宗」之說。
問: 既然眾生平等,為何還通過水陸法會為自己家人增福延壽,或者超薦先人呢?
答: 眾生平等是指「理性上」的平等,眾生本具佛性,其心是無差別的。在「事相上」就有不平等,正如佛陀是坐著的,迦葉及阿難則站侍在旁。度眾生亦有親疏之分,由近而遠,由親而疏,先由父母兄弟子女至親戚朋友,乃至一切眾生。若強求事相上平等,反而會造成社會混亂及不公平現象。
問: 〈禪宗〉只重修性,而〈道教〉性命雙修,為甚麼〈禪宗〉只重修心不修身?如果年紀大了,身體不好,又有何用呢?
答: 道家批評佛家「修心不修命,萬劫難入聖」,這話也不盡然。佛教也有借假修真之說,且重視身體健康。靜坐,運動,甚至跑香拜佛,粗蔬淡食,新鮮空氣,加上心境平和,都是健康長壽的方法,不一定要煉藥煉丹。不過以往出家人生活艱苦,亦沒有營養知識,很多和尚都皮黃骨瘦,但今時已不同了。
問: 佛教是否認為「出生八字」不同,「命運」也不同呢?
答: 出生八字與命運是有關係的,否則不會在中國流行近千年。除了出生時辰,地域和環境因素也要計算在內,也就是時空及後天的因素。每一時辰,全球不知有多少嬰孩出生。舉例來說,無論計算時差與否,香港的嬰孩與非洲埃塞俄比亞的嬰孩雖然有著同樣的八字,但命運肯定不同。此外,相貌與命運也有關連。我們信佛及多行善業是可以改變命運,所以佛教是不定命論。看相先生有說:「相隨心轉。」你的心好,相貌就好;心壞,相貌就變壞。我們佛教徒對於看相算命既不反對又不贊成,因為命會隨心轉變。
問: 請問法師,我家供奉著祖先及地主牌位,現在不想供奉了,應如何處置?
答: 可念《心經》七遍,《往生咒》三遍,回向他們離苦得樂,往生極樂,然後將牌位火化。
問: 我曾經聽法師講過,以前出家人是住大叢林的,請法師開示甚麼是大叢林?
答: 我住過大叢林,叢林即是大寺院,住上幾百個和尚。叢林裏種了各式各樣的樹木,青草遍地。樹木生長在一起就會互相競爭,你長得高,我要長得比你更高。所謂「叢林之下無曲樹。」樹幹曲了便不能比高,大叢林裏,每棵樹都有本能讓自己長得又高又直。幾百個出家人住在一起,你用功修道,精進勇猛,我比你更用功。叢林就是讓修行人比賽,用功上進的地方。早課有兩句偈語:「大眾熏修希勝進,十地頓超無難事。」就是這個意思。大家一起修道,看誰的成就來得快,你修我也修,誰也不敢放鬆怠慢。若有懈怠不精進,人家看不起你。叢林就是這樣子,可惜現已時移勢易,叢林的情況不復見。
問: 自己在家裏可否受八關齋戒?
答: 七零年代以前,中國差不多沒有人舉辦八關齋戒及短期出家,而泰國、緬甸、斯里蘭卡則非常流行。九零年代以後,中國很多佛教道場開始提倡,因而引起大家注意,更有人研究它的歷史。他們說八關齋戒只受一日一夜,不可以受兩日兩夜、三日三夜。書上有記述受一日一夜八關齋戒功德無量。書上亦有云:「出家一日一夜功德無量。」但是,你不能說出家只可以一日一夜,出家三日三夜就不行嗎?做好事那會怕多,越多越好。實際上,受八關齋戒三日三夜、七日七夜、一個月、一年,都沒有問題。
台灣佛教近年編訂程序教導居士在家自受八關齋戒,我沒有看過那些規程。受八關齋戒當然最好能到寺廟,倘若時間不許可,在家自受亦很簡單。最主要有四個程序:
第一懺悔 : 首先跪在佛菩薩面前求懺悔。自稱法名,然後念懺悔文,念三遍,每遍一拜。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罪障皆懺悔。』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罪根皆懺悔。』
第二皈依三寶 : 自稱法名,『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一日一夜(受戒日期隨意改)為淨行優婆塞(女眾改稱優婆夷)。』念三遍,每遍一拜。
第三念八戒 : 『第一不殺生、第二不偷盜、第三不淫、第四不妄語、第五不飲酒、第六離花香瓔珞香油塗身、第七離高勝牀上坐及作倡伎樂故往觀聽、第八離非時食。』每一條戒自己念完自己答。以第一條不殺生戒為例:第一如諸佛盡形壽不殺生,自稱法名,一日一夜(日期隨意改)不殺生能持否?答:能持。按照此例子自受其餘七條戒。念三遍,每遍一拜。
第四發四弘誓願 :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念三遍,每遍一拜。最後禮佛三拜,就此功德圓滿。
一般居士受八關齋戒著重過午不食,實在六念法更重要,但是很多人沒有推行。「六念法」就是念佛、念法、念僧、念布施、念持戒、念天。
問: 跪拜祖先時要不要反掌?又拜歷代祖師要不要反掌?
答: 中國內地的大寺院以前很少對外開放,供的只有歷代祖師牌位,一般的牌位很少。近年香港有不少道場供牌位以增加收入,其實這不是佛教的做法。
若供的牌位是你的祖先,那麼你當然要叩拜,如果輩分比你低是不用拜的。受了三皈五戒,對祖先可以問訊而不用拜,但為順應世俗禮節可以拜,卻不用穿袍衣,亦不用反掌。所謂反掌,就是反轉手掌以手心向上,稱接足禮,即以我之手來承接佛菩薩之足,是中國一種非常尊敬的禮法。歷代高僧大德,可能是菩薩、羅漢再來,我們既然對佛菩薩反掌,所以對歷代祖師大德牌位跪拜反掌是沒有問題的。
問: 有些日本佛教徒把傳統的佛教重新詮釋,中國現代佛教徒,應否把舊有的經書,作學術性和教義性上的研究以及重新評估呢?
答: 方法可以變,教義不能變。中國佛教在教義和方法上都沒有變,這對弘法有一定的障礙。方法應該要變,要適應環境,但教義不能變。從八零年代開始,香港、台灣、東南亞的佛教徒把方法變通了很多,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佛教的發展突飛猛進,就是因為順應環境,改變了方法。至於日本佛教,不但是方法變,教義也變了,這是不對的。
佛經的詮釋是古代高僧大德有所開悟而述。佛學是內學,智慧是從內心顯現出來。現時有些學者只在文字上做功夫,或有所發現,對原說胡亂批評。此舉必須慎重,不可自以為是,須知「依文解義,三世佛怨,離經一字,便成魔說。」
問: 打坐的時候,感覺天旋地轉,怎麼辦?
答: 此種現象顯示你健康甚差。一般血氣足的人打坐能控制身體,血氣弱的人則不能。心血不足,打坐不能控制,身體又不能放鬆,或心向上想,所以有天旋地轉感覺,並非打坐引起的不良狀況。打坐出現反常變化是正常現象,不用怕,只要多打坐,修習時間長了,現象就會消失。
打坐引起的變化因人而異。有些人打坐不會出問題,有些人則會流口水、流眼淚、思想更多,皆因身體有毛病,控制不住才有此等現象。平時虛火支持你活動,感覺自己充滿力量。透過打坐,肌肉、精神、整個人統統放鬆了,氣血便流通,因此變得沒有力量支持而失去控制,出現種種反常變化。一般人平常操作自如,其實大部分是假操作,晚上你是真睡覺還是假睡覺?吃飯是真吃飯抑或是假吃飯?工作之時,是真工作還是假工作?這裏頭有很大問題。
問: 弟子可否在早上及傍晚於佛前上香之際,同時也給祖先及地主上香呢?
答: 以齋菜及水果等供佛一定要在中午前,花及香隨時都可以,上香一枝就足夠。五戒佛弟子最好只供佛、菩薩及羅漢,其他就不必了。如果為祖先及地主上一枝香也沒有問題,但不要拜。
問: 本人是佛教徒,女兒是基督教徒,如何跟女兒溝通?
答: 很難溝通。天主教的神父修女也有和佛教人士來往,但基督教徒比較少。他們較為偏激,要父母親戚朋友統統信基督教,才跟你友善,否則視你為魔鬼,如仇敵。我有一位徒弟的媽媽是佛教徒,妹妹是基督教徒,她對母親說:「你信佛教不要主耶穌了,你有病我不會來看你,死亦不會拜祭你。」這樣怎能溝通!
問: 八關齋戒期間,如何修習六念法?
答: 菩薩戒云:「不能錯過六齋日,這個時間非常重要,大家要多用功修道。」六齋日就是農曆每月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及三十日。佛教認為這六天是好時間,大家趁著這六天精勤修道,多修福培德,功德更大。
中國習俗相傳,初一、十五是好日子,大眾供奉香花,吃齋拜神做功德。不過供養食物方面,南方人跟北方人不同。我家鄉在北方,信眾拜大聖爺供奉饅頭、素菜。南方人拜神用葷類,如雞鴨豬肉作祭品。六念法就是念佛、念法、念僧、念布施、念持戒、念天。
一、 念佛。就是多念佛號,念阿彌陀佛也好,念藥師佛也好,任何一尊佛皆可持念。
二、 念法。即是多念經,念《金剛經》、《地藏經》,甚麼經都可以念。
三、 念僧。供養出家人衣服、飲食、臥具、湯藥,凡僧所用,皆應供養。
四、 念布施。有三種布施 ︱ 財施、法施及無畏施,救濟窮人,多做布施功德。
五、 念持戒。受持五戒、八戒、菩薩戒,守持不犯。
六、 念天。多修福培德,存好心、行好事、說好話。修五戒、行十善才有資格生天。
不過,大多數佛教徒不願意生天。不是不能生天,是因為生天不能了生脫死,天福享盡還會下墮,證大涅槃才是究竟。
問: 菩提是甚麼意思?
答: 菩提譯為覺道。覺是覺悟,道就是通達佛道、覺悟佛道的正智,叫做菩提。通三乘菩提:一、證一切智,聲聞菩提。二、證道種智,緣覺菩提。三、證一切種智,諸佛菩提。
又有三種菩提:
一、 真性菩提。真名不偽,性名不改。
二、 實智菩提。照真性智,稱理不虛。
三、 方便菩提。善巧隨緣,化用自在。
問: 請問師父,甚麼是「無生法忍」?
答: 〈三論宗〉之八不:「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叫做「無生法」。無生法是極高深之成佛道理,菩薩能得到無生法。有生必有滅,有常必有斷,有一必有異,有來必有去,是相對的。
世間上有男人才有女人,有女人才有男人。大家認為有生有滅,有常有斷,有一有異,有來有去,這些從哪裏來?從我們的妄想分別來。
實際上,無生法是一切法沒有生沒有滅,沒有常沒有斷,沒有一沒有異,沒有來沒有去。「忍」是親自證到了這個境界,知道了,想講出自己的感受,但礙於別人未證得,沒有感受,想講也講不出來。因此,還要忍受,安忍自己的感受。
譬如打坐已到了似有似無的時候,輕安自在的境界得到無比快樂,可是現實世界卻找不到這種快樂,你怎麼講出來?寒山大師云:「無法堪譬喻,教我如何說。」一個人親自證得無生法之境界就是安忍,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問: 為何有些佛教徒從勇猛精進走向平靜,最後又返回紅塵?
答: 我們無論做甚麼事情都要堅持到底。學佛要經過三個層次:由最初不信佛教到漸漸相信;慢慢地從淺入深努力學習佛法;然後再精進勇猛。學習要循序漸進才不會發生偏差,如果一開始就拼命精進,地基還未打好,未經過堅持就容易退下來。很多僧人剛出家便嚷著閉關修道,這是不可能的。以前的高僧大德說:「不開悟,不住山;不破參,不閉關。」真正有功夫的修行人才去住山,才去閉關。所謂「出家如初,成佛有餘。」如果太精進會出毛病。
問: 自性眾生、自性煩惱、自性法門、自性佛道,是甚麼意思?
答: 我們皈依三寶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大家都知道我度了多少眾生,這個是「事相發願」。
另四句是「理性發願」:
「自性眾生誓願度」一切眾生皆有自性,我亦是個眾生,我要度自己的自性眾生,更要度一切眾生的自性眾生,這些眾生都是從自性中來,自性沒有形相,終日度生無生可度。
「自性煩惱誓願斷」每一個眾生都有八萬四千自性煩惱不能斷,所以要把我的自性煩惱斷除。
「自性法門誓願學」人人自性具足無量法門,如果不具足,你學也學不會,將自性法門學會了,你就可以說法度眾生。
「自性佛道誓願成」自性的佛性人人具足。現在誰在說話?佛在說話。誰在聽話?佛在聽話。明白這個就是佛,不明白就是眾生。我要成我自性佛道,佛不是從外面來的。
問: 人臨命終時是否一定要其他人為其助念?
答: 助念非常好,佛教徒當然要為亡者助念。平時我們心血充足,念佛沒有困難。臨命終時心血不足,念佛的思想沒有了,口念佛的力量也沒有了,想念也念不出來。若有人在旁念阿彌陀佛,臨終者如果是佛教徒,聽了一定歡喜,加強信心往生西方,不生西方也不會生惡道,對他幫助很大。臨命終時雖然心力不足,思想也沒有,唯獨耳根聞性仍然強大,所謂「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臨終時其他五根(眼鼻舌身意)統統不能用,唯獨耳根最利仍可用。
有一次,我到醫院探望一位非佛教徒的癌症病人。那時候他的病情還不算太嚴重,我對他說四大皆空的道理,並送了一串佛珠給他掛在身上。三個月後某天,他病入膏肓,醫生通知他的家人到醫院見他最後一面,可是直至第二天仍在彌留,他的家人再請我到醫院看他。我又為他說四大皆空的道理及念阿彌陀佛聖號,約十分鐘,他兩眼流出淚水就走了。因為他放不下他的工廠和兩個年幼女兒,聽到我開示念佛後,把一切都放下,安詳地走了。
問: 我們一生中面對苦樂與順逆境,我們要設法脫離,還是樂在其中?
答: 佛教徒應該時常研究佛法,明白佛法的人跟社會上一般人的處事方法不一樣,一般人只管忍受,結果忍出病來。你看過很多經書,經過長時間磨練,你的喜怒哀樂,七情六欲都能溶化。古德有云:「無喜亦無憂,隨緣度春秋。」學佛的人有甚麼開心呢?還沒有了生脫死。又那有甚麼不開心?世間一切皆是如幻如化。久學佛法的人才有功夫,遇到順逆境時不會快樂與煩惱,很多人信佛幾十年,仍然沒有辦法處理痛苦與煩惱,皆因他們沒有理解佛法。
問: 本人是基督教徒,對佛法又有興趣,現在有去教堂又去佛堂,是否對兩個宗教不尊敬?長期這樣會否受到懲罰?
答: 佛教要你做好人,基督教也是。如果你是好人,兩個宗教都不會譴責你。你要增長學問,研究佛教義理及基督教道理,然後作一個比較,看一看那個宗教較為合理,較適合你,你就信那個宗教,誰會來懲罰你呢?
問: 自心妄想從何而生?請師父開示。
答: 自心妄想是虛妄的,沒有的,忽然生起的。好像男女談戀愛,未談戀愛前,對方所做的一切都與己無關,也不會有煩惱痛苦。戀愛初期互相遷就,相處融洽,日久感情更深厚,卻因某種原因要分手,那時痛苦萬分,有些人甚至以自殺求解脫。幾年之後,時間沖淡思憶,根本不會再想起這個人,這是妄想心的生滅。當初的妄想心從何處生?從何處滅?煩惱痛苦就是從虛妄而來,也從虛妄消逝。
我引用這個世俗的例子是希望大家較易明白,佛教有說:「粗言及細語,皆歸第一義。」這種妄想沒有來處也沒有去處,放下了就甚麼都沒有,好像天空的浮雲。親戚朋友也是如此,時時來往互相照顧,感情深厚,假若親友有病亦會為他擔憂,如果他死了就更加傷心。假若親友向你借了巨款,有錢也不歸還,你的瞋恨心隨即生起,覺得他無情無義。如果他病了,你認為這是活該的,因果報應來了。如果他死了你心裏可能叫好,死早些更好。當初彼此深厚的感情從何而來?又從何而去?後來變成冤家對頭,這觀念又從何而來?從何而去?
很多夫妻結婚初期甜蜜恩愛,婚後不久便發生磨擦反目成仇,有些甚至擔心退休後兩人怎樣旦夕相對。以前愛戀的心變了仇恨心,這一念心也是無來處的,是假的,是我們的思想作怪。思想可以令你快樂,也可以令你痛苦。我們稱這種思想是賊,暗奪我們的財物而不知。中國舊社會的婚姻是盲婚啞嫁,由父母作主,婚後夫妻各守本分,生兒育女融洽相處,和諧到老是理所當然。現代人崇尚自由戀愛,離婚和為情自殺的個案非常多,新社會的人究竟是快樂還是痛苦呢?
問: 請師父解說輪迴轉世的歷程。
答: 輪迴,我們老法師說就是輪來迴去,今生做人,下世做畜生。基督教和天主教不相信輪迴,老法師問那些信徒:「你的耶穌從何處來?」答:「從天上來。」老法師又問:「現在耶穌去了哪裏?」答:「返天上去。」老法師說:「這不就是輪迴嗎?」輪迴有千差萬別,有很多人能知道幾十生,甚至幾百生的事,當中外國人及非佛教徒均有這種本事。報章上曾報導過有人轉世做老虎,亦有再生做人的事情。
另一則報導,上海有一位無惡不作,專騙人錢財的大人物。他死後,有一戶人家的母豬生了一隻小豬,牠的肚皮有個胎印,現了這大人物的名字。台灣有一位大學教授專門研究輪迴,不論多遙遠多偏僻的地方,他都親自前往採訪轉世人及其親友,收集的資料豐富,真實性高。他搜集了幾百個輪迴個案編撰成一本書,他也不得不相信輪迴之說。
問: 兩人相處有困難,怎樣可以和氣相處?
答: 有智慧、明理的人懂得面面觀,要瞭解對方的長處和短處。我們觀察事物不要側重一面,眼光放遠一點,平衡一點。一位葉居士對我說她丈夫脾氣剛硬,以前她信基督教時,丈夫不肯跟她返教會。現在她勸丈夫到佛堂誦《金剛經》,他又總是不肯去。其實脾氣剛硬有甚麼不好?他不會隨波逐流,如果不是硬脖子,他早已信了基督教,太太還能改信佛教嗎?太太改信佛教也不干涉,已很難得了。有短處必定有其長處,所以我們觀察事物要從多方面深入了解。人有七分長處已很好,何必計較那三分短處呢!這就是和諧相處之道。
問: 佛為何用羊車、鹿車、牛車來比喻聲聞乘、緣覺乘及菩薩乘呢?
答: 《法華經》引用三種車所能運載的數量來比喻三乘。羊車比喻聲聞乘,能載一人;鹿車比喻緣覺乘,能載二人;牛車比喻菩薩乘,能載多人;大白牛車比喻佛乘,能載群眾,這一乘才是至高無上。以此譬喻,辨別四乘佛法度眾生有差別。
問: 佛教所說的三千大千世界,是不是科學所說的其他星球?臨終誠心念佛,可否往生其他星球呢?
答: 佛教講日月所照的就是一個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就是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就是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就是一個大千世界。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合共是三千大千世界。
天文學家用最先進的天文望遠鏡觀察宇宙星球,發現若以一秒鐘光速三十萬公里計算,經過幾萬光年之外還有世界,而且較三千大千世界還要大。只有佛教才懂得用「無量無邊」這個名詞來形容世界之大,當初有誰相信世界是無邊無際呢?世界有好有壞,由於物以類聚,好人生好的世界,壞人生壞的世界。《阿彌陀經》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因此,佛陀教導我們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問: 誦經時是否可以穿鞋或不穿鞋,不可以穿拖鞋嗎?
答: 中國大乘佛教禮儀,誦經拜佛需要穿鞋,不可以穿拖鞋。若以泰國小乘佛教的規矩,不能穿鞋,要穿拖鞋,各處規矩不同。
問: 我是初學念經的,每日在家中或上班途中,念《心經》三遍或七遍。請問誦經前後,是否需要誦開經偈及回向偈?
答: 很多初信佛教的知識分子問我,應該給他們的子女念甚麼經?我說甚麼經都不用念,首先要學做人,然後才學佛。研究為甚麼有人生?為甚麼有世界?為甚麼有痛苦煩惱?真正明白人生真理,功德比念經大。若初信的人,知識水平不高,又看不懂佛教書籍,那只好讓他們念經。要念那部經,念多少遍都沒有問題,念經前後不用誦任何偈句,走路時能多念阿彌陀佛聖號更好。
問: 二時臨齋的二時是甚麼意思?
答: 二時是佛教儀規,是早上的早齋時及中午的午齋時。因為佛教過午不食,故下午吃飯不能稱作時。
問: 佛教既然講「無我」,為何佛出生時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答: 「我」有真的我、有假的我。諸佛菩薩已經認識「真我」,凡夫眾生認識的是「假我」。已開悟或明心見性的人才真正認識自己,誰在吃飯、誰在睡覺、誰在說話、誰在聽話。而未開悟的,都是「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以假我為真我,以妄心為真心,所以稱為顛倒眾生。
「我」所指的是有自由、有自主權的,喜歡做甚麼事都可以。可是大家有否想到現在的我,有自主權嗎?你想不老、不病、不死可以嗎?這是不可能的事,一切都受著業力支配,只有明白真我才能得大自在,才可以真正心想事成。
我國近代一位開悟高僧,高旻寺來果老和尚就敢說:「我要上天堂就上天堂,我願意下地獄就下地獄,我有自由權。」真正開悟的人就能做主,能做主才是真我。
若說無我,我是假的,為何我能聽到說話?又可以吃飯和走路呢?事實上這個人亦可以說是我。否則,耳不能聽,眼不能看。假若這個人是我,身上的眼耳口鼻,皮肉筋骨,哪一個器官,哪部分是我呢?又或者父母所賜的名字是我呢?若有人責備你,為何你會生氣?其實一切都是假的,不實在的。在你整個身體的任何部分都找不到你的存在,都找不到你的名字,一切都與你無關,但你卻偏偏認為別人在責備你,這是因妄想執著而生起煩惱。執著越大,煩惱就越多;若沒有執著,煩惱也就消失。當然,凡夫眾生要認識真我是不容易。
相反,開悟的人就明白身體不可得,宇宙萬有不可得,甚麼也不存在。空就是真理,本來是一切皆空,不落一切相,六根不被六塵所染,到這個境界就得到自在,這就是佛法的精髓。只要了解空,就沒有執著、沒有戰爭、沒有痛苦。若認為一切是有,隨之而來是執著和痛苦。那麼究竟現在我這個身體是空的還是有的呢?應該是非有,非不有。釋迦佛說過:「我不說這個是我,也不說這個不是我。」在未開悟時,都以這個身為我;到明白真我之後,這個仍然是我,但真我是自在的,假我是不自在的。亦因為佛已證得「常樂我淨」之境界,所以他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有位學生曾問過我:「一般人都要謙虛,釋迦佛是大聖人,為甚麼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不是自高自大嗎?」佛經上記載如證如說,佛陀已親證這個境界,他只是如實說,並非自高自大。相反,未開悟的人這樣說就是自高自大。
問: 打坐後手脹、腳腫、右邊肋骨很痛和腰骨痛得不能伸直,這是甚麼原因?
答: 相信你打坐已有一段時間,否則不會有這種情形,你一定有很多隱疾而不察覺,中西醫也找不出毛病。打坐有功夫的人,能把體內潛伏幾十年的疾病顯現出來。你感覺痛的地方是氣血不通或曾經受傷,打坐時當氣血運行到瘀塞之處,便覺疼痛。不用怕,也不用看醫生,這是因打坐出現的連鎖效應,你的內臟和氣血正在調理中。要持續打坐幾個月,氣血通順了,就不會再有痛楚。
每年九月,天台精舍都有舉辦靜坐班,參加人數多達三百人,亦有其他宗教人士參加,他們都相信打坐可以治病。初學打坐的人,身體出現一些變化就驚怕,不敢再打坐,這是多麼可惜!打坐出現的變化,因人而異,例如有些人打坐會肚瀉,不打坐就不瀉,這種情形不用看醫生,看醫生反為礙事,他一定為你止瀉令你體內的廢物毒素不能排出體外,這就錯過了一個排毒的好機會。身體出現的痛楚,只要堅持打坐,會慢慢消失。
問: 有甚麼方法醫治失眠?
答: 失眠原因非常多,不外是身體虛弱、體力透支、工作壓力、神經衰弱等。打坐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使人精力充沛、心平氣和,調理身心疾病最有功效。打坐期間失眠情況會反反覆覆,必須堅持下去不可中斷。經過一年半載,就會精神奕奕,食欲增加,不再失眠。打坐是醫治失眠的最佳方法。
問: 聽到有人對我說話,但環顧四周無人,這樣是否鬼纏身?
答: 不是有神有鬼,是你健康出現問題引起幻覺。你要多休息調理身體,把疑神疑鬼的思想放下,就沒有這種情形。
問: 佛教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為何仍然有很多人罔顧因果報應?
答: 因果報應很複雜,羅漢知道的很少,菩薩知道的也不多,唯佛能知無遺。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是也有作惡的人得到善報,作善的人得到惡果,內裏原因真不簡單。作惡的人,因為改惡向善亦會得到善報。做很多善事的人,若作了惡業也會得到惡報,這正是因果報應絲毫不爽。罔顧因果報應的人,因為沒有善根,不明白佛法教理,他們不相信因果不等於沒有報應。他們過去、現在、未來,所有行為造作不論是善是惡,因緣成熟時報應還是會來,所謂「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問: 我身心都有病苦,為何念經幾年都沒有功德?
答: 罪業有千差萬別,有句說話:「重報輕受。」如果你前生作了很多惡業,本來注定短命,但今生你明白因果報應改惡向善,念經拜佛做很大功德,報應來時只讓你病一場,這叫重報輕受。佛教徒做事,不計較付出多少代價或回報有多少,念經不是用口念,要用心念,專注不散亂,還要有善心才有功德。
問: 甚麼人可以具足「善根福德因緣」?
答: 有些人初次到佛堂,心裏覺得很舒服很寧靜;有些人第一次聽《大悲咒》會流出眼淚;也有人一看佛經就明白,這是宿根即是善根福德因緣。或是多生多世曾與佛教有關係,今生再接觸佛法,即時心生歡喜,也很容易明白佛理。有一位住在歐洲的居士,只看了《甚麼是佛法》一書,立即明白佛法的意義,特別專程回香港請我為他作皈依。有些人看了幾十本佛書,總是不能接受佛理,這就是沒有善根福德因緣。
問: 何謂四德?四顛倒是甚麼意思?請師父開示。
答: 四德即「常、樂、我、淨」。佛陀離開凡夫、二乘、菩薩偏邪之顛倒,故具此四德。佛性湛然常住,故有常德。佛證涅槃寂滅之樂,故有樂德。佛得大自在,故有我德。佛離垢無染,故有淨德。
凡夫眾生以「無常」為常,以「苦」為樂,以「假我」為真我,以「不淨」為淨,所以稱為「四種顛倒」。
問: 若「無明」是沒有來處及去處,那麼「無明」是否等於空呢?
答: 宇宙人生從哪裏來這個大問題,很多大學問家到處探索,甚至向天主教和基督教去追尋也找不到答案。佛教認為人生是從無明而來,因為有無明就有人生宇宙萬有。那麼無明又是從哪裏來的呢?佛經上並沒有說明,只是說沒有來處也沒有去處。
須知無明就是愚癡,甚麼也不明白的意思。愚癡等於黑暗,智慧等於光明。光明一來,黑暗就消失;智慧一開,愚癡就沒有了。那麼黑暗和愚癡又跑到哪裏去呢?其實,那裏也沒有去。書上有說:「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即使黑暗了一千年,一旦光明到來,千年的黑暗也會消失。就算愚癡了一萬年,一旦開悟,無量劫的愚癡也能消滅。
因此,開悟的人可說是可喜又可悲。可喜的是自己能明白一切都是假,都是虛妄造業,虛妄受苦,根本就沒有業也沒有苦,是思想作怪。可悲的是自己從無始劫以來糊里糊塗,受無量苦,真是冤枉。愚癡與黑暗究竟跑到哪裏去?其實沒有來也沒有去,無明是等於空。所謂有慈悲就沒有冤家,有智慧就沒有煩惱。若你有慈悲有智慧,根本不需費心去研究怎樣解冤,怎樣去除煩惱。
問: 有人說做事要用心去做,不要執著人我而做,怎樣才是用心去做呢?
答: 佛教要我們看破放下,不要執著,這樣我們還需要工作嗎?因此,很多非佛教徒就誤會佛教是消極的,做事不夠認真。事實上,我們仍要工作,要比其他人更認真和更努力,假戲真唱。假使成功也不要高興,失敗亦不必傷心;發財也不歡喜,破產也不悲傷,要真正瞭解這個道理,必須努力研究佛法才可以達到目的。
問: 〈禪宗〉的偈語「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是甚麼意思?
答: 五祖說得對,只要是有情眾生才有因緣度化他,為他播下種子。若是無情物,如金屬礦物等,怎能播種?無種不能生長,又怎會開花結果呢?
問: 請問法師,「發菩提心」應如何去發?
答: 我曾經參考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內容提及十種發菩提心:一、念佛重恩。二、念父母恩。三、念師長恩。四、念施主恩。五、念眾生恩。六、念生死苦。七、尊重己靈。八、懺悔業障。九、求生淨土。十、念正法久住。
發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坐言起行」在中國佛教圈子裏就未能做到。過去的高僧大德有說:「自己未度,焉能度人。」意思是自己還未畢業就沒有資格去教人;自己不懂游泳就沒有能力拯救遇溺的人。若要弘法利生必須由天龍八部推出來才能勝任,否則就不可以弘法。正因為有這種說法,令中國佛教徒不敢發菩提心。試想我們身邊的家親眷屬也需要我們去度化,而古德出家三十年未曾回家看望母親,如何發菩提心呢?其實勸人來佛堂走一走或吃一頓齋,也是度化眾生的方法,並不需要勞動天龍八部推出來才能發菩提心吧!
在我來說,就喜歡度生人而不愛度死人。有很多信眾在自己的親人往生後都來找我幫忙,為何不在他們健在時度化他們呢?雖然他們有些是臥牀或行動不便,我都願意到他們跟前說法及為他們皈依三寶,這樣總比死後才補救好。
問: 弟子在家誦經,是否一定要上香及可否把所抄的經文焚燒來回向給祖先呢?
答: 上香與否並不重要,但把抄好的經文燒給祖先就有問題。大家應未曾忘記,佛教聯合會為了回向禽流感消弭及穩定民心,召集全港佛教徒一起抄寫《心經》。約五、 六十萬分經文於某日在多位高僧大德主持下火化。那一大批手抄《心經》,不單是全港佛弟子的心血,也是集多位高僧大德的願力而完成。既然抄經是為了回向,但六十萬分經文應安放在何處呢?經上有記載是不可以焚化經書,抄經固然有功德,但火化經文又有過失,應如何處置?最終只有火化才能解決問題。
該次活動目的是要我們佛教四眾弟子團結力量,誠心抄寫《心經》以表示對社會的關注。那次佛教聯合會焚化佛經是在不得已之下進行,不能以該次例子作仿效,個別人士是不可以這樣做的。
問: 有師兄勸我不要跑太多道場,這意見對嗎?
答: 初學佛的人要到處參學,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起,多熟習佛教儀規,多接受別人意見,得益應該很大。要多看佛教書籍,但不宜看太多佛經,原因是佛經不易明白。近代人所寫的佛教書籍較易被人接受,內容深入淺出,容易明白。待自己對佛學有一定的基礎,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就可以獨立修行,專修自己喜好的法門,這時不一定要經常到佛堂了。
問: 何謂「五蓋」?
答: 五蓋即是五種煩惱: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惑。蓋是煩惱的別名,因煩惱會覆蓋人們的真心,不能生起善法。
問: 犯戒有何後果?受報如何?
答: 受了戒當然要守戒。中國的高僧大德很保守,他們都嚴守戒律,不會犯戒。他們口中雖說是大乘佛教,但行的卻是小乘佛教。自古至今,對於戒律都是一絲不能動搖。假若你請他們拔一毛而利天下就著實困難,因為他們要持銀錢戒,不能接受銀錢供養,又怎樣去布施呢?菩薩行的四攝法,第一就是布施,「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首要是令人得到利益。天主教和基督教就是用這種方法,非常成功。相反,我們佛教徒就辦不到。不但如此,反而要到處化緣,令一些人不喜歡見到出家人。
台灣星雲大師認為不論人家供養他多少都會接受,且將這些供養用在弘法事業上。行菩薩道就要實行實做,而戒就是要看時作事。某些高僧大德很保守,怕開放,他們很強調犯了戒的罪過比未受戒的罪過大一倍。我認為學佛法要雙管齊下,講空亦要講有,說害也要說利,談生亦要談死,若只看一面就不夠全面。當然受了戒而不犯戒比沒有受戒又沒有犯戒的功德大。假使受了戒而不小心犯戒,在佛前求哀懺悔,則受戒犯戒猶勝未受戒未犯戒之人,這不是我自圓其說,而是有佛法依據的。
當然做甚麼事情都要看環境,對甚麼人就說甚麼話,要對機。對放逸之人,就說受戒犯戒罪增一倍;若對謹慎之人,就說受戒犯戒勝過未受戒未犯戒,因為他犯了戒會生起慚愧心。
問: 《地藏經》中提到若父母在生作惡,子女可代為誦經及修福,亦可請他人替代誦經以減輕罪業。但另一方面又說父母至親,死後無可代受,其路各別,這理論是否矛盾呢?
答: 佛法很奧妙,不學還可,越學越多問題。《地藏經》提到我們可為父母誦經修福或請他人代誦,也有說誦經者所得功德,七分中得六分,亡者只有一分,雖少但也有益處。
古語說:「靠山山會倒,靠水水會流。」意思是說生死要自己了,靠別人是不能了生死。因此,請他人代為誦經,總比不上自己誦好,所謂「個人吃飯個人飽,個人生死個人了。」
問: 在《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中說:「佛境界亦即諸煩惱自性。」是何意思?
答: 是諸煩惱,既不從內出,也不從外來,中間也沒有。若從內出,事先心中沒有煩惱;若從外來,外邊人物與你無關,況且人物由因緣假合而來,除去因與緣,中間並沒有人與物。好像有人罵你不是東西,東是東方,西是西方,既不是東西,必是南北,與你有何關係。在概念上就認為是人在罵你,其實罵你這句話是空的。佛境界既然是空的,煩惱同樣也是空的,那不是佛境界即煩惱自性嗎?
問: 弟子有兩個女兒,曾多次被男人欺騙及傷害,有感人生之苦,也曾多次求死而未有成功,請法師開示,弟子應如何自處?
答: 知道人生是苦乃好事,不知苦反而不妙。知苦便要設法離苦,但不是尋死。一般人都誤解佛教是迷信的宗教,平日無事不登三寶殿,遇到困難就立刻想到請出家人幫忙。要知道人生是苦多樂少,古語有云:「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明白這道理就很自然做到順境不需喜,逆境不必憂。
佛教青年協會印製的佛學書籍大多是近代人的作品,內容簡單易明,多看能助你解困。最好帶你的女兒來見我,我自有方法說服她們,因你對佛理不大明白,很難令她們信服。
問: 何謂「有覆無記」?
答: 非善非惡謂之無記。第八識是無善無惡,故稱無覆無記。第七識是有覆無記,有覆即有染污之意,因為它有四種煩惱隱藏真心,即我痴、我見、我愛、我慢,故稱有覆無記。
問: 好人和好事有何定義?
答: 一切都是從心出發,你心好,所做的事就好;你心惡,所引發的事就不好,因此好與壞沒有一定標準。所謂「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因為你有好心,一切轉為好境。
問: 為何每件事的結果都不如理想呢?
答: 有福德的人做甚麼事都稱心如意,東撞西撞也會遇到好因緣;沒有福報的人,處處會遇到不如意事,甚至遇到好事也會變成壞事,所謂禍福無門,唯人自招,能怪誰呢?
問: 拜佛時要面向佛像,可以理解,但之後站在東邊的面向西,而站在西邊的要面向東,有甚麼意義?
答: 佛教有很多規矩法則,大家來拜佛只是跟著大眾一起做動作,禮儀的來源和意義卻很少人知道。在法會中誦經時,為甚麼要東西單對面站?韓國和日本跟中國的方式也是對面站;西藏喇嘛則對面坐;泰國緬甸面向佛像跪著誦經。依據中國宮廷禮儀,皇帝上朝,文武百官都是對面站迎接皇上,以表示對君主尊敬,中國的寺院就是依照這種宮廷禮儀。住持和尚站在皇帝的位置,即是佛殿上方的中間,僧俗二眾就像文武百官般對面站。
我們離開本位時,先要向佛像問訊,然後走開,返回本位時又問訊,這是代表恭敬禮貌的意思,猶如我們到學校上課,見到老師或離開時都要向老師鞠躬。
繞佛時為甚麼合掌走,到轉角處又要放掌走呢?一般佛堂是在佛殿內繞佛,不像我們天台精舍出佛殿外繞佛。早期國內的寺院在繞佛時,住持和尚站在大殿東單門口;僧值師父站在西單門口。(住持和尚是寺院裏最高決策人,統理寺院內外一切事務;僧值師父是看守大家有沒有守佛堂規矩。)大眾繞佛要經過住持和尚和僧值師父前面,所以合掌走表示對住持和尚和僧值師父禮貌尊敬。繞佛行至轉角處,只需手結毗盧佛印舉至齊眉後放掌,不用鞠躬問訊,也不用停步。
問: 怎樣去選擇有德行的法師去跟隨呢?
答: 這要有智慧去選擇。只要看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細心觀察,便可知道這位法師的學問和修養了。
問: 如何快速積集資糧?
答: 積是累積,集是收集。積集資糧要經過長時間的難忍能忍,難行能行,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猶如耕田,要經過一番努力才能得到收穫。
問: 弟子今生是地球人,下一生會否是外星人呢?
答: 科學家說幾萬億光年以外仍有世界,光的速度是一秒三十萬公里。我們下一生會投生何處就要看今生作何業而定。造善業生好的世界,造惡業生惡的世界,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其面不同,皆因業感。
問: 「不違安養入娑婆」是甚麼意思?
答: 「娑婆」華語翻譯為「堪忍」,謂此土眾生造諸十惡、忍受三毒及諸煩惱而不肯出離,故名堪忍世界或簡稱忍土。「安養」是指極樂世界。
「不違安養入娑婆」是說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後,不要忘記這個娑婆世界的眾生,要再來度化他們,而度眾生最重要是發菩提心。淨土法門是專念佛,為的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禪宗就專門參禪。中國以前大部分寺院都關起門來不與外界聯絡,這樣又怎能度眾生呢?若是這樣的一成不變,佛教就會衰落。
大家要留意關於淨土法門,台灣有位法師所弘揚的是日本之本願法門,他們的理論和我們中國的淨土法門不一樣。他們甚麼事情都不關心,乃至建廟、拜懺、放生、誦經、六度萬行也不需要做,只專注念佛,並要明白道理。如果道理不明,就算念了多少佛號,都不能生西方。此外,他們說吃齋持素沒有功德,認為馬牛羊也是吃草的,有何功德?大家試想想這樣的理論對嗎?若是吃齋持素沒有功德,那麼吃肉殺生又有沒有罪過呢?勸人持素不吃肉就有功德。
佛教說八萬四千煩惱不出貪瞋癡,八萬四千法門不出戒定慧。我們應用戒定慧來對治貪瞋癡,他們卻說不需要這樣做,他們的說法合理嗎?中國內地很多僧尼反對他們的講法。
問: 「八背捨」及「八解脫」有沒有關係?對坐禪有何幫助?
答: 八背捨又名八解脫,即八種背棄捨除三界煩惱繫縛的襌定。修八背捨發無漏智,斷三界見思惑盡即證阿羅漢果,即轉名八解脫:一、內有色相外觀色。二、內無色相外觀色。三、淨背捨身作證。四、虛空處背捨。五、識處背捨。六、無所有處背捨。七、非有想非無想處背捨。八、滅受想背捨。
問: 當我們念誦《地藏經》時,會否吸引冤親債主現前呢?
答: 這是有可能的。有位女居士十分掛念已往生的女兒,日思夜想,非常傷心,很希望能見女兒一面。佛教青年協會的曹居士便教她誦《地藏經》,果然她能如願見到女兒。很多人誤解《地藏經》中有很多鬼神的名號,若誦經時稱念他們的名號,便會召請他們到來,其實這只是謬論。
事實上,只要誠心,讀誦任何一部經都能感動鬼神到來聽經聞法,以及跟隨我們一起拜佛,這是沒有問題的。他們只會保護我們,不會傷害我們。
問: 怎樣去增長善根及消除業障?
答: 我們做甚麼都要慢慢來,這是粗中之粗;之後多拜佛、誦經和念佛,多種善根,是粗中之細;往後再聽經聞法,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就是細中之細。在不知不覺中成為習慣,達至拜佛念佛是自然而然的事。大家參加八關齋戒已很有善根,可是有些佛教徒卻喜歡交際應酬,不願意參與佛堂的活動,這樣又怎能增長善根呢?「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說,雖慧不能了。」沒有聽法師的開示,單靠自己又能懂得多少呢?若沒有多聞熏習佛法,就是信佛多年也只是門外漢。
問: 「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是何意思?
答: 能禮者是自己,所禮者是對象,是佛菩薩,兩者都是性空的、不實在的。既然如此,又怎會感應道交呢?佛家的理論表面聽來頗自相矛盾,其實非常高深,個中道理需要經過種種因緣、譬喻和言詞來說明,非三言兩語能令人明白。世界上萬事萬物都存在矛盾,這就合乎佛家的中道,儒家的中庸之道,既不偏左亦不偏右。
問: 佛的三身有何分別?
答: 佛的三身是法身、應身和報身。
「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是指遍一切處,以法性為體,乃佛的真身。「圓滿報身盧舍那佛」:是佛修福慧,功德圓滿所顯現的自受用內證法樂之身,亦即完成佛果之身。「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是如來現教化眾生身,現九界身。釋迦佛八相成道,十九歲出家,三十歲證道,八十歲入涅槃,隨類化身來度眾生。
問: 弟子和丈夫、兒女的關係惡劣,應怎樣解決呢?
答: 俗語說:「清官難審家庭事。」家庭成員關係惡劣,佛教有辦法解決。問題關鍵在於你會不會做人,一切事都要捫心自問,若因自己做錯而受責備,就要反思改過;若不是自己做錯而被人誤會,也應懺悔自己過去沒有種下好因,以至今生遇到惡緣。有這樣的家親眷屬,必須多加忍耐,時間久了定會改善。
有位女居士遇到家庭問題來找我,說丈夫對她不好,兒女又不聽話,我問她有沒有做好本分。原來她時常跑佛堂,丈夫放假時也把丈夫及家人置諸不理,這樣對嗎?丈夫休假時應陪伴在側才是。為父母者望子女成龍成鳳是人之常情,但世上又有多少個龍與鳳呢?只管盡自己的責任就不會生煩惱。後來她才明白不是丈夫不好,兒女不孝,是自己沒有做好本分而已。
要知道兒女是債,孝順的兒女是為還債而來,因他們前生欠了你;不孝的子女就是為討債而來,因你前生欠了他們要今世償還。因此,兒女是無債不來的。夫妻是緣,無緣不聚。有的是善緣,有的是惡緣,一切都是因果相續。
又有一位居士對我哭訴說她的女兒自幼體弱多病,照顧及供書教學花費不少心血,反被她惡言相向。我勸她皈依三寶並替她取個法名「定懺」,以提醒她不要怪責女兒,反要懺悔自己的罪障。女兒中學畢業不久就去世了。回想這個女兒,父母悉心教養她,沒有一點回報就離世,令他們傷心不已,這樣還不是為討債而來嗎?
問: 鬼和神有何分別?
答: 鬼道即夜叉、羅剎、餓鬼,諸鬼的境界,是六道之一。福報差的名無財鬼,時常沒有東西吃,亦名餓鬼;有些雖得食但不足夠,名少財鬼;有些福報大,常得飲食的,名多財鬼。神是天龍八部的通稱。有能的是神,有力的是鬼。
問: 寺院的敲鐘打鼓聲是何意思?
答: 遠在釋迦牟尼佛時代已有鐘和鼓。中國佛寺也會在清晨撞鐘及晚上打鼓。泰國、緬甸在朝拜時也會用鐘作供品,用意是以鐘聲來警惕世人。打鼓能打出振奮人心的聲音,提醒我們要精進不懈。鐘聲偈說:「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離地獄,出火坑。願成佛,度眾生。」
問: 佛陀是一位智者,他不贊成修苦行,為何他還要修六年苦行呢?
答: 印度很多外道都是以修苦行為目的。悉達多太子初出家時,也和外道一樣修苦行,經過六年還未成功,感覺盡修苦行不是辦法,後來改變方針,以不苦不樂的方法去觀察宇宙人生真理,結果於臘月八日清晨觀察明星而大悟。此後教導弟子要以不苦不樂去修道。
問: 如何在精進和執著之間取得平衡呢?
答: 精進和執著是矛盾對立的,我們做任何事都不能固執。曾有人問我,佛教經典這麼浩瀚,要到何時何日才能看完呢?我答:「佛教經典繁多,只教我們兩個字,就是〈破執〉,一切都是空的,要照見五蘊皆空,執著甚麼也是錯。」
我們的父母子女、親朋戚友、生意財產都是空的,但並不代表我們不用孝順父母、不須教導子女、不必尊敬師長、不用努力賺錢,所有一切仍要努力去做。「實際理地不受一塵,佛事門中不捨一法」便概括了佛教的道理,能看破便自在,一切不執著。既要孝養父母,亦要悉心教導子女,盡自己的責任,若父母不滿意或子女沒有成就,亦不必傷心煩惱。佛教徒要明白空有的意義,既不執空,也不著有,要空有並用。
「空」代表智慧,「有」代表慈悲,偏於那一方都不能圓滿,這個道理並不是每個佛教徒都能了解。要明白眼前所有都是逢場作戲,很多佛教徒皈依受戒多年,但沒有時常聽經聞法至不明佛理,所以和非佛教徒無有差別。
「執著」和「精進」兩者之間要如何取得平衡呢?正如佛家的「中道」及儒家的「中庸之道」,不能過分又不可不及。俗語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若對親朋戚友太過要好,便會生起煩惱。相反,老死不相往來也不可以。一個脾氣差的人,經常開罪別人惹人討厭;一個沒有主見的人也不會受大眾歡迎。因此,能學會中道才算是領會佛法。
問: 請師父開示「攀緣」和「結緣」的分別?
答: 攀緣是和別人拉攏關係,希望從中得到利益;結緣是將自己的利益送給他人。結緣是對普通一般人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供養則是用於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佛教書藉有說到悲田和敬田,悲田是說結緣,敬田是說供養。
問: 請問「識心達本原」的「本原」是何意思?
答: 本原就是轉識成智,亦即反璞歸真。唯識家說,轉八識成四智,轉有漏的第八阿賴耶識成無漏的大圓鏡智;轉有漏的第七末那識成無漏的平等性智;轉有漏的第六分別識成無漏的妙觀察智;轉有漏的前五識成無漏的成所作智。
問: 經過修行後,今生的「怨憎會苦」會否成了來生的「愛別離苦」呢?
答: 怨憎會苦和愛別離苦是《涅槃經》中所說的八苦之兩種。怨憎會苦是憎恨某人,本想遠離,反而聚會。愛別離苦是兩人相親相愛,不願分離,卻不得共處。若前世和某人結怨結仇,來生要還報,結為夫妻或家親眷屬,可能得到愛別離苦之報。古德說:「兒女是債,有還債而來也有討債而來,無債就不來。夫妻是緣,有善緣有惡緣,無緣就不能結為夫婦。」既然修行是要了生脫死,那裏還有怨憎會苦和愛別離苦呢?
問: 經中有說:「若修行者,離貪瞋癡而求於空,當知是人未善修行不得名為修行之者。」是甚麼意思?
答: 以第一義諦來說,貪瞋癡即是戒定慧。如果三毒決定是惡,就永遠不會改變成善,縱然修行也不能將其改變,因為三毒沒有自性,既無自性便是空。所謂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不出貪瞋癡,佛教有八萬四千法門不出戒定慧,修行就是以戒定慧對治貪瞋癡。若貪瞋癡的病治好了,戒定慧的藥也不必吃。既沒病也不需吃藥,便是個正人君子。你這位修行者既沒有三毒也不需要三學,便成聖賢。此時既沒有空也沒有有,如果再去求空,便是畫蛇添足。
問: 《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裏說到,如來滅度後,有人能讀誦、解說、書寫《法華經》,能得到六根功德,六根為何有如此功德?
答: 《法華經》及《楞嚴經》均有說此六根功德。六根之中,眼根得八百功德;耳根得一千二百功德;鼻根得八百功德;舌根得千二百功德;身根得八百功德;意根得一千二百功德。
當然不是隨便讀一讀,就可以得到這些功德。《楞嚴經》云:「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既得一千二百功德,就是你任何一根得到清淨,便是六根清淨。六根清淨,眼見的一切都是佛法;耳聽的一切都是佛法;口講的一切都是佛法。如果你的根不清淨,可以說一切都不是佛法。這個問題很深奥,非三言兩語能解釋,不過亦可以深入淺出地說說。
功德:功是功能,德是德用。眾生六根本來具足一切功能作用,但因為被外塵境界所控制而不得自主。眼根之性被明暗色空所控制,見性不得自由;耳根之性被一切聲音所控制,聞性不得自由;鼻根之性被香臭等氣味所控制,嗅性不得自由;舌根之性被鹹甜等味所控制,嚐性不得自由;身根之性被冷暖澀滑等觸所控制,覺性不得自由;意根之性被生滅法塵所控制,知性不得自由。
六根之性本來沒有一物,因被外六塵境界擾亂而不清淨,猶如照相機之性本來沒有一物,因拍攝外物,菲林便有外境反射之影像。根性是空的,你明白空理,就有功能德用。譬喻一塊空地可以建學校、佛堂或其他房屋,隨意運用,全無阻礙。
問: 弟子受了五戒,因健康不好,可否飲些補酒調理呢?
答: 五戒弟子是不應飲酒的。健康不好,多病痛都是前生沒有修福培德,殺生害命無數,加上後天不會調節生活起居之故。這情況好比有些人想成佛成仙,卻不知做好個人應有之本分。有些人先天不足後天失調,加上工作過勞,體力透支,形成體質虛弱。他們的工作效律便不能跟別人看齊,別人可以支持工作八小時,他只可以做六小時。因為比別人較易疲倦,所以減少工作量才是調理之道。
至於飲酒也未必有效,因為有些人虛火旺盛,日常的活動都是由虛火來支撐著。大家不妨用打坐來考查自己的體質。要恢復精神,打坐比睡眠還要快。有些人越打坐越沒精神,沒有胃口,證明他體內虛火旺盛。相反,沒有這些狀況出現,身體便沒有問題。我們打坐時虛火會下降,以打坐來調理身體是最佳方法。
問: 請問《大般涅槃經》喻法是不是不著兩邊?
答: 〈禪宗〉講「坐斷兩頭」; 佛教《中觀論》講「中道」; 儒家講「中庸之道」。《中觀論》云:「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眾因緣生法」: 宇宙萬有一切法皆仗因托緣成立。
「我說即是空」: 因與緣是互相依附,沒有因就沒有緣,沒有緣就沒有因,因緣和合才能生出宇宙萬有,沒有一個獨立本體,所以說是空。
「亦為是假名」: 世間上有動物、植物、礦物,表面上是有,是假的有,因一切物質本體是空的。
「亦是中道義」: 既不是空又不是假,給它安上一個名字叫「中」吧。
坐斷兩頭,兩邊沒有,中間也沒有,還有空,還有假,還有中嗎?統統沒有,你心生動念就是錯,有空假中都是錯,從思想生出來的知見都是錯誤。
問: 為何今天的世界多災多難?
答: 這是共業所感,人人為名為利,你爭我奪,人性都變壞了,世界又怎能不壞。佛教說世界是由人的思想造成,從前是以道德感化人,現在則以武器威脅人。道德是出於善心,善有善報;威脅是出於惡念,惡有惡報,這是自然定律。
問: 如何統一佛教不同派別的唱誦?
答: 北方和南方、香港和台灣、廣州與潮州都有不同的唱腔,很難統一的。在南方,最初大眾都跟隨一位老師學,但一代一代的流傳下來便會有分歧。這是自然現象,大家不必大驚小怪。
問: 一般人求神拜佛希望消災延壽,把惡報推遲,這樣是否有違因果?
答: 定業不可轉,若罪業太重,即使求佛菩薩也不能改變。唯有不定業或罪報輕的,透過誠心懺悔及行善積德,才可把命運改變。因此,也不能說求神拜佛沒有用。
問: 以屠宰為生的人應否轉行?
答: 佛弟子當然不應幹這種行業。不少例子證明屠夫在臨命終時,會見到過去所殺害的眾生來討債,台灣的廣化法師就是一個好例子。
話說民國六十三年,他在南投蓮光蘭若閉關,一天早上拜淨土懺(此懺已拜了九個多月),第一拜拜下去感覺輕身起來,向著西方前行,走不到幾步,聽到身後有很多雞鴨的叫聲,回頭一望見成千上萬的雞鴨分作三行,追隨著他。該行列約兩里多長,才看到牠們的集合地點在南投車站的大廣場上,那裏還有牛、狗、豬等一大群在排隊靜候上路。再看自己,胸前抱著個鴨子,在叫喚那些眾生,一呼一應。
看到這種情形,他心想這些眾生來找他算帳了。他繼續將淨土懺拜完,深怕自己會生大病,即敲鐘喚來護關,把剛才的情形告訴他,請護關好好照料自己不要遠離。怎知道就在當晚於禪房裏平地一跤,跌斷左腿,雖經延請中西名醫治療,花費信眾鉅額醫藥費,自己受盡無法言喻的痛苦,最後成為「跛腳法師」。他自覺這就是殺生食肉的業報,現身說法是希望大家以此事為鑑,各自警惕,早日戒殺茹素,免蹈覆轍。法師明白果報之厲害,努力修行,成為一位出色的修行人。
問: 若出門遠行是否仍要做早、晚課?
答: 佛教徒每天應做早晚課,有別事則不必跟隨時間。出門遠行不做也可以,有些人不敢出門是為了每天要燒香供奉家中的佛像,這種思想太固執了。假若沒有時間做早晚課,出入往返稱念阿彌陀佛聖號也可以。
問: 亡者的皈依證如何處理?
答: 可以放進棺中火化。
問: 「和光同塵」是甚麼意思?
答: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出自老子。光和光能互相融合在一起,各不阻擋;塵埃與塵埃能混在一起,亦互不妨礙,意思說聖人能與世俗人融合而不標奇立異。依佛教說,佛菩薩為救度眾生,故隱藏菩提之智慧光,以應化身權巧方便,生於充滿煩惱之塵世,不立異於眾生而與之結緣,次第引導眾生融入佛法。好像成年人要教導小孩,最有效的方法是與小孩子混在一起,大家一齊學習,一齊玩樂。若要度化成年人,最好的機緣是彼此能共事。
《維摩詰經‧佛道品》說:「若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鳩摩羅什法師說:「非道有三種,一者惡趣果報,二者惡趣行業,三者世俗善業及善業果報。」對菩薩來說,凡對菩薩自身不是根本實在的都名非道,菩薩能處於非道而不失菩薩的本位,所以能因非道而弘佛道,好像良醫觸物為藥而能治病。後秦僧肇更解釋說:「如果看的事物總是道、非道,則愛惡並起而有垢累。」菩薩行平等心,所以能「美惡齊觀,履逆常順,和光塵勞,愈晦愈明。」
此外,也有「和光不同塵」之說,意指佛菩薩與塵世眾生和合,但不被惡濁所染。《涅槃經》說:「是人為欲,調伏如是諸比丘故,與其和光,不同其塵。」
問: 有大德說學佛非常之難,是何意思?
答: 沒有所謂難與不難。以前的讀書人,讀四書五經,看文言文輕而易舉,但看佛經就覺得很難,原因是看得少。相反,一個目不識丁的老人家,一聽佛經就明白,理由是他習慣了聽經。多練習,多聽法師講經,就不難了。
問: 在這亂世時代怎樣去選擇宗教作為精神支柱?
答: 選擇宗教,先看清楚它的教義才作決定,以合理的教義為原則,否則怎能相信呢!
問: 販賣海鮮的商人也會間中做放生,他的果報如何呢?
答: 放生有放生的功德,殺生有殺生的罪報。功歸功,過歸過,能做一點放生功德也算難得。
問: 有人放生了一隻豹貓,但牠是以捕獵為生,放生的人是有功德還是有罪過呢?
答: 放生是慈悲的行為,被放生的眾生將來如何不必過問。若真要追究的話,任何眾生都不可以放生,都會危害生命。當我們遇到危難時會祈求佛菩薩救護,而佛菩薩慈悲為懷,聞聲救苦,都不會過問將來如何。眾生平等,一視同仁,若要過問將來的話,誰也不應救,人也會殺生害命,連人也不應該去救。
問: 信、解、行、證的「行」應如何理解?怎樣才是真正的行?如何選擇依止師?
答: 《華嚴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是最重要的,沒有信甚麼事也做不成。「解」是要你理解佛教,理解宇宙人生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有信無解增加愚癡,有解無信增加邪見,所以必定要信而後解。「行」是實踐,坐言起行,如果解而不行,等於未解。「證」就是「行」的成果,得到佛教的好處。
古德說修行有四個步驟,即信解行證,而以信最為重要。時至今日,我認為解更加重要,信而不理解等於盲從。時下很多佛教徒都是從信入手,對理解不重視,只是人云亦云。
在北方,很多佛教徒受過三皈五戒或菩薩戒後改信外教,就是不明白佛教的緣故。香港有些天主教徒或基督教徒看了佛經後,發覺佛教的理論博大精深,就改信佛教。佛教青年協會的會員也有本來是其它教的轉信了佛教,你叫他們再信外教是不可能了,因為他們已明白道理,所以理解比信更重要。理解之後便要實行,才能遠離煩惱痛苦。有信解行證的善知識,則可作為你的依止師。
問: 「塵塵剎剎盡圓融,萬別千差一貫通。」這兩句話是甚麼意思?請師父開示。
答: 「塵塵剎剎盡圓融」,塵是微塵,剎是國土,是說微塵即國土,國土即微塵,國土微塵大小圓融。至於「萬別千差一貫通」,古時的錢一千叫一貫,意思是宇宙萬有一一都能貫通。猶如一字,盡入諸字,兩個一合成二,三個一合成三,四個一合成四,乃至千千萬萬皆以一字合成。宇宙萬有也是由一微塵合成,眾微塵即一微塵,一微塵即眾微塵,所以萬別千差一貫通。
問: 「如如不動,了了分明。」這兩個「如」,這兩個「了」,是何意思?
答: 法性真理無二無別,一切平等猶如虛空,無生無滅,無大無小,安住本位,不加比較,故稱為如。自相如,他相如,彼此諸法,一切皆如。如是不動之義,故云如如不動也。了了分明乃是加強語氣,真正明白清楚內容,沒有一點含糊的意思。
問: 閱讀法師開示「禪淨雙修」一文,有說「西方極樂世界是假的,虛妄的,沒有的,我們為甚麼還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對此義理,弟子不大明白,請法師再解釋一下。
答: 《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但娑婆世界是虛妄,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假的,乃至六道眾生,四聖法界無不是虛妄。西方淨土是在四聖法界之內,何嘗不是虛妄。既是虛妄,我們又為何要念佛求生西方淨土呢?因為娑婆世界是痛苦之相,在此修道,障礙很多。西方極樂世界是快樂之相,在彼修道,沒有障礙,所以我們仍要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猶如我們做夢,有好夢,有惡夢,當然人人都希望做好夢,不希望做惡夢,一旦夢醒之後,方知十方世界一切眾生以及好夢或惡夢,全部都是在做夢,而現在我也是在說夢話。
問: 我受了「五戒」後,覺得很難持戒,請問可否捨戒?
答: 既受了五戒又為何要捨戒?受持五戒並不困難,因為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五常,就等於佛教的五戒。這五常對每個人來說都應該做得到,否則就不會做人,更何況是佛教徒呢!我們出家眾之十戒或具足戒是可以退,但沒聽說要退五戒的。
問: 現今社會的子女為何會越來越難管教呢?
答: 這個問題我很早就知道了。七、 八
十年代的孩子都很聽話,但往後的幾十年世界發展迅速,產生大變化,超過以往的兩千年。香港在變,整個世界也在變。政府、學校、老師甚至父母也沒有辦法。因為變化的勢力太大,非少部分人的力量能解決。
問: 助念時可以不用法器嗎?因有些病人聽到尖銳的聲音會感到不安。
答: 中國以前是沒有法器的,後來才發明。弘一大師曾說過不要用太多法器,需要時才用木魚及引磬,或不用引磬,因為引磬的聲浪會刺激耳根。木魚的聲音不太尖銳,甚至不用也沒有問題。
問: 甚麼是「出廣長舌相」?
答: 我們三世不打妄語(即三世不說謊話),舌頭就會生得長。人的舌頭有長有短,舌頭長,壽命也長;舌頭短,壽命也短,舌頭短的人說話也含糊不清。據說佛的舌頭長可蓋面,比喻佛說法可遍滿三千大千世界,到處可聽聞法音。如《阿彌陀經》說:「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問: 彌勒是現在已成佛或是將來成佛?如將來成佛,為何又有人說彌勒古佛?
答: 釋迦牟尼佛為彌勒菩薩授記,是一生補處菩薩,今在兜率天內院說法,經五十六億七千萬年,於此土降生。在華林園中,龍華樹下成等正覺,開三番法會,度盡上中下三根之眾生,所以稱為龍華三會。
彌勒菩薩在六朝時代已廣為民眾所知。後五代時,有一位布袋和尚,大家都不知他的來歷,他整天背著個大布袋到處化緣,化了緣就用來做功德。於梁貞元三年端坐岳林寺磐石上,說了四句話︰「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說完就在石頭上坐化了,大家才恍然明白布袋和尚是彌勒菩薩的化身。他背著布袋挺著大肚子,任人家打罵,也不瞋不怒,笑口常開,所以又稱歡喜佛。在各處寺院的大門口,多塑有這笑口常開的菩薩像。
布袋和尚很喜歡小孩子,小孩也愛親近他,圍著他。民間百姓家中供奉的彌勒菩薩,是露著大肚子,有很多小孩子爬在他身上,所以又被人稱為「多子佛」。這是彌勒菩薩在中國的形相及因緣,在印度是沒有的。
彌勒信仰有兩派:一派是上生信仰,求生兜率內院,聆聽彌勒菩薩說法。我國大部分佛教徒都是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淨土,也有念彌勒菩薩欲生兜率內院。如修〈唯識〉的則念彌勒菩薩,他們認為阿彌陀佛淨土在西方十萬億佛土以外,非常遙遠,兜率內院就在我們上面,近得多了。
另一派是下生信仰,信彌勒菩薩當來下生,在龍華樹下三會說法,度盡眾生,自己也能適逢其會,遺憾的是,彌勒下生信仰自隋唐以來多被野心分子及附佛法外道所利用。唐朝時,武則天命人偽造大雲經,說自己是彌勒下生。隋朝宋子賢,自稱彌勒出世而率眾叛亂,襲擊隋煬帝御駕。陝西扶風人向海明亦自稱彌勒出世謀反。唐代有王懷古自稱彌勒佛叛亂。四川有彌勒教徒組織彌勒會。到了北宋,有貝州的王則率彌勒教徒叛亂。南宋及元代,更與白蓮教融合,影響社會更大。
在宋朝已有白蓮教,那時稱白蓮宗,南宋初茅子元因仰慕東晉慧遠大師在廬山所創白蓮社之遺風而創立,是〈淨土宗〉之一派,念佛求生西方,是正信的。後來他的門人小茅闍梨繼承白蓮宗,可是小茅闍梨歪曲教理,漸生流弊,被視為邪宗門,盛行於江南一帶。後屢禁屢興,到了英宗年間,又被禁止。自此以後,與彌勒教混合,稱為白蓮教,並轉成秘密宗教。朱元璋起兵時曾利用白蓮教,得天下後,復被嚴禁。
白蓮教後來又受羅教影響,宣揚「真空家鄉,無生父母」,並稱無生老母派彌勒菩薩下生,盡度迷失在紅塵的皇胎兒女回真空家鄉。自此以後,教派林立。
宋元明清四代嚴禁白蓮教,每當一教派將被消滅時,便改頭換面,以新名目出現,以至名目百出。然而各派之教義、組織儀規、活動方式大致相同。自宋以來,派別超過五十種,如明代有紅陽教;清代有弘陽教、龍華教、聞香教、彌勒教、義和團、混元教、大刀會、小刀會、在理教;民國有先天道、一貫道、道德會、天道、萬字會等。
由於白蓮宗名聲不好,所以一貫道不承認是白蓮宗的支派。他們大部分吃素,強調釋迦佛已退位,現今由彌勒佛掌管,又稱彌勒菩薩為彌勒古佛。在一本天道書裏曾記載一則笑話,說應該是彌勒菩薩先成佛的。該書敘述有一天釋迦佛和彌勒菩薩一起打坐,座前各置一朵蓮花,大家約好,看誰座前的蓮花先開誰就先成佛,結果彌勒菩薩座前的蓮花先開,釋迦佛見到,乘彌勒菩薩不覺偷偷對調,所以釋迦佛就先成佛。類似這些胡謅的故事,很多成為他們的教義。這些教派可稱為附佛法外道,由於他們跟佛教有淵源,大多數接受佛教,也會稱讚佛教,但有些是反對佛教的。
問: 「歸真」是甚麼意思?
答: 《楞嚴經》云:「汝等一人,發真歸元,此十方空,皆悉銷殞。」真是不會變,會變的就不是真。佛教、外教都講真理,真理究竟是甚麼?
人的身體不斷變化,最初由精子及卵子結合成為胚胎,由胚胎成為凝滑,由凝滑變成瘡疱,再生出軟肉、硬肉,之後形成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六根六分。出胎後亦是不斷的變化,從幼年、少年、壯年、中年、老年到死亡。在變化的過程中,哪一部分是真我呢?既是不停的變化,沒有一部分是真的,唯有我們的如來藏,知覺性沒有變,由始至終都是如此,這個就是真如自性。當你發真歸元,十方世界都沒有了,你的知覺性遍滿十方世界,宇宙萬有都充滿著你的自性,在這層次之上還有更高深的理論。歸真這句話,道教和佛教的演譯就不相同。
問: 人的無明及欲望是怎樣出來的?
答: 無明即愚癡,沒有智慧。無明是個甚麼東西?從哪裏來?佛教說無明是從不明白來。有大學問家說:「佛教說宇宙萬有從無明來,無明又從何來呢?佛教也說不出,所以我不能相信佛教。」
因為沒有智慧,不知宇宙萬有都是空的、假的。人生如長夜大夢,虛妄造業,虛妄受苦,若夢醒時,你就不會被夢境所欺騙。比方說地上有一條繩子,因晚上天色昏暗,看不清楚而誤以為蛇,被它嚇得整晚不能睡,到天亮才發現原來是一條繩子,自己嚇自己,這能怪誰呢?都怪自己沒有智慧,不看清楚,令自己不得自在。我們的六根終日被六塵所騙,一定要深入研究佛理,才能看得破,放得下。否則,只聽法師說好,自己亦跟著說好,是沒有用的。若能真正明白真理,就可以去掉無明。
問: 經上說:「二諦融通三昧印」,「二諦」及「三昧印」是何意思?
答: 二諦即俗諦和真諦。俗諦又名世俗諦,即凡夫所見的世間真相。真諦又名第一義諦或勝義諦,即聖者所見的真實理性。
三昧印是入定手印。〈密宗〉傳法灌頂之前,先受三昧耶戒。三昧印在放燄口及放蒙山時都有用到。
問: 修行為了「了生脫死」,這種思想是否仍然執身為我呢?
答: 當我們還沒有證到無我境界時,還是執著這個身體為我,所以就要用種種方法來修道,了生脫死,方法是以毒攻毒。
凡夫在修行路上都是小學生,怎能不執著呢!正因為我們有執著,所以要用種種方法來破執,若執著破除,生死就了。
問: 按「本初大覺無生滅」,又何需要求解脫呢?
答: 這問題涉及高深的道理,一般水平的人很難明白。「無生法」即一切法不生不滅,有生才有滅,不生就不滅。「無生法忍」之「忍」是了解這道理後要忍耐,因為難以對人解釋,俗語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水之溫度如何,別人無法感受到。
〈禪宗〉四祖道信請三祖僧璨大師賜解脫法門,三祖說:「誰縛汝?」四祖答:「無人縛。」三祖說:「何必求解脫(四祖聽了這句話便開悟了),汝不是此根,仍要求解脫。」
問: 我們捐助金錢建廟的功德如何呢?
答: 佛經上有記載建廟之功德很大。寺廟建成後能讓無數信眾拜佛,聽經聞法,改惡向善,天天如是。一般寺廟能維持數百年,每人拜佛誦經的功德,有你一分,數百年拜佛誦經的人數還能計算嗎?你所得的功德也就不可限量!
問: 為何世間萬物唯有人類才有思想?
答: 眾生有千差萬別,水族不及飛禽聰明,飛禽不及走獸聰明,走獸又不及人類聰明。四類眾生中,愚智也有千差萬別,皆因業力不同。人為萬物之靈,所以人類福報比一切動物大。
問: 在迫不得已的環境下墮胎,有甚麼業報呢?
答: 所有宗教都不贊成墮胎,用避孕的方法總比墮胎好。無論佛教徒或非佛教徒都不應該墮胎,非佛教徒做了也應懺悔,以後不再犯,更何況是佛弟子。因健康問題要終止懷孕則作別論,這是迫不得已的。佛教認為過去的事不應去追悔,就算是天大的罪惡已成過去,從今天起重新做人。
問: 若把信眾贊助印經的經費用在其他地方,這樣是有違因果嗎?
答: 我認為這樣做並沒有問題,但依古人的見解就大有問題了。他們認為買瓦的錢不能拿來買磚;放生的錢不能用來修廟,否則有違因果。我覺得這種思想未免太固執。
信眾所捐獻的金錢都存有他們的願力,都有功德。這些金錢應該靈活運用和適當處理才對,比如買瓦的錢多,買磚的錢不足,又或塑佛像的錢多而建廟的錢不夠,這樣廟就建不成,佛像又供奉在哪裏呢?因此用錢不能偏重一面,需要靈活運用,互相協調始能成就一件事。如果放生的錢多,該地方無廟拜佛,可將放生多出來的錢建廟,這樣沒有大問題。佛法不是固定呆板的。雖然如此,但都是在不得已之下才可以這樣做。
問: 佛珠可否帶進洗手間?
答: 中國佛教徒的習慣是搭上袍衣不可入洗手間,而佛珠是用來念佛,若帶到洗手間是不恭敬,這個問題又怎樣去處理呢?一般人都是道聽途說,不知誰對誰錯。
香港人很流行在身上配戴「平安符」或「楞嚴咒」。中國過去兩千年都沒有這樣習慣,近年才流行,是受到西藏喇嘛的影響。究竟佛珠及其他的經咒需不需要加持?若不加持是否不靈驗呢?因西藏喇嘛以念咒為主,不時拿東西來念咒加持,而咒的力量也很大,可能令你起死回生,因此大家很重視加持。
配戴護身符也是受到西藏及小乘佛教國家的影響。他們的老百姓,百分之九十都曾經出家,做大官的人都愛在身上掛上幾個佛像或師父的像,這些風氣,以前在中國並不流行。從前交通不方便,彼此沒有往來,現在交通便利,交流也多了,才受到影響。至於戴佛珠及護身符獨自出外,就不能進入洗手間嗎?有誰替你保管呢?不是進退兩難嗎?那就唯有帶進去,反正不是存心冒犯,故意不恭敬。這是現在的處理方法,查經也查不到的。
還有一個問題,佛珠由頭念到尾,念到佛珠頭時,是否要轉回念呢?若不轉回方向,又有人說是罪過,究竟應不應該跨過佛珠頭呢?有人說經上有記載。
從前日本製造的佛珠,在佛珠頭內刻有阿彌陀佛或觀音菩薩,又或是西方三聖等各樣聖像,是否因為這樣,念佛念過了佛珠頭便認為不恭敬呢?若說這樣是不恭敬,那麼若佛珠頭轉向地下就更不恭敬了,是嗎?現在已不流行在佛珠頭刻聖像。事實上,用佛珠念佛只是用來記數,一串是一百零八粒,或是念多少串,一直數下去,念佛要一心念,若念到佛珠頭再轉回念,豈不是分了心?我主張不要轉回頭。
問: 一個五戒弟子,在外間飲食時不小心吃了葷,這罪過應由誰負責呢?
答: 誰也沒有罪過,若是有的話,就是發問人的罪過。食店不知道你是素食者,他們只是盡自己責任而工作,而你也是一時不慎而吃了些葷食,雙方都沒有錯。
從前有個出家人要乘船去朝山,有人問他:「若船夫拖船將沙灘上的小蟹輾死,這個罪歸何人?」法師回答:「罪歸發問的人。」因為沒有人問的話就沒有罪過這回事。
問: 「以生滅心修因,欲得不生不滅果,無有是處。」是何意思?
答: 以無生滅心來修因,才能證得無生滅果。相反,以生滅心修因,將來得生滅果,原因是種如是因得如是果,這才符合因果定律。
問: 〈禪宗〉的參話頭是屬於定學還是慧學呢?從聞、思、修的次第來看,禪門的修行方法有甚麼利和弊呢?
答: 〈禪宗〉有定也有慧,是中國佛教的精髓。唐朝就有很多禪門修行者明心見性,若沒有其利益,又那有這麼多成就呢!如果說有弊處,就是自己思想不正確。
〈禪宗〉的修法與〈天台宗〉修止觀相同。止就是定,觀就是慧。當你參念佛是誰,誰在念佛時,定中有慧,慧中有定,缺一不可,二即一,一即二,沒有定就沒有慧。在參的過程中去想想誰在念佛,如此觀察,就是慧,而集中精神就是定。因此,〈禪宗〉是有定也有慧的。
問: 家人經常對我不理不睬,應如何解決?
答: 首先要自我檢討有何不對之處,如果事情出於自己身上就要改善,否則便是多生多世前欠他的債,現在是還債的時候。佛教認為不論自己有沒有錯,若遭遇到不合理的對待都是要怪責自己。若今生自己有做錯,就是自己種下了惡因,當然會得惡報。若今生自己沒有做錯,沒有得罪人,而受到別人的惡言相向,就要怪自己前生沒有好好對人。前生種下惡因留待今生要償還,明白這個道理就沒有煩惱了。
大部分人的通病都是只怪別人不怪自己。因為人的惡心多,善心少,正如經上有說惡心有二十六個,善心只有十一個,所以人類都樂於講他人的短處而不願讚揚別人的長處。
問: 在午夜十二時後可否誦經?
答: 不論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可以誦經、念咒、拜佛。佛教是百無禁忌的。
問: 請問地藏菩薩可否和地主牌一起供奉?
答: 這種做法是不應該的,因地主是屬於鬼神類,有福德的是神,無福德的是鬼。地藏菩薩與觀音菩薩是聖人,應該比地主安放高一些,不可以和地主平排供奉。
問: 我們在未受戒前試穿縵衣可會犯戒呢?
答: 你們必須試穿才知道正確的尺碼,否則過後要更換便煩惱。在這個問題上,出家眾和在家居士也有不同的見解。
有人認為沒有受戒而披戒衣是有罪過,而我卻認為沒有問題,甚至有功德。中國內地有些寺院如少林寺,都有各種式樣的袍衣供旅遊人士穿來拍照,這些遊客穿了出家人的衣服,在大多數佛教徒眼中會被視為罪過無邊。
在《摩訶止觀》中,說到一個頑皮少女披上袈裟的故事。她當初貪玩在寺院穿上比丘尼的戒衣,結果種下了善根,不久她果然出了家。出家後,她犯了戒,死後墮落三惡道。之後又出家又再犯戒,如是經過多生至釋迦佛在世,她又出了家,後來證得阿羅漢果。這樣看來,披一披戒衣是有罪過還是有功德呢?轉過來說,如果沒有受戒,戒衣是不能隨便披上的。
問: 義工在街上義賣福餅或賣旗時,遇到出家人,可否上前勸捐呢?
答: 向出家人募捐是沒有問題的。可能有人認為出家人是接受十方供養,又怎可要他們捐款呢?佛教四攝法中第一就是布施,任何人都可以布施。經上有說出家人不可擁有金銀財寶,所以出家人是對在家人作法布施,而在家人對出家人作財布施。佛法是靈活的,所謂「依經解義,三世佛冤。」中國就有不少出家人擁有巨額財富,這樣佛教團體才可以為社會作出一點貢獻。台灣的佛教團體在社會上做了很多福利事宜,這也是弘法的好方法。若要把印度佛教的戒條硬搬到這裏來用,中國佛教便滅亡了。
問: 般若禪觀的心地法門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應如何取決?
答: 六度以般若智慧為引導,有了般若智慧就能實行前面五度來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最重要是明白佛法,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明白這個道理才能發廣大心普渡眾生。若沒有般若智慧,縱使修前五度也不能稱為般若波羅蜜。行菩薩道絕不是單靠拜佛及誦經。
問: 有人說供奉〈密宗〉的黃財神能令生活較舒適,是真的嗎?
答: 若單靠供奉財神就能擁有榮華富貴,那就沒有因果報應了。不論為善或作惡的人都可以轉貧為富,這樣合情理嗎?這種妄求在社會上很普遍。
中國佛教不拜財神,唯拜諸佛菩薩。向他們學習,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若人有了福德,無往而不利,不求而自得。
中國的佛教徒拜佛、菩薩或羅漢。當我們有急難時,向佛、菩薩祈求滿願,應抱著順其自然的心態。若明白這個道理就能心安理得,就是願望成真也不必還願。一般供奉鬼神的,若願成就需要還願,否則會有懲罰。因此,佛教徒對鬼神應敬而遠之。
問: 「十二因緣」是甚麼?
答: 「十二因緣」又名「十二支」或「十二緣起」,是說明有情眾生,生死流轉的過程。
「十二因緣」即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包括三世起惑、造業、受生等一切因果,週而復始,無窮無盡,沒有始也沒有終,若沒有無明便沒有十二因緣。
有一位學者看到佛教說人是從無明而來,因有無明便有宇宙萬有,無明又從何來?佛教也講不出,故此他不信佛教。其實無明就是糊里糊塗,甚麼也不明白。一旦明白了,宇宙萬有便不存在,煩惱生死也不存在。因此,無明是沒有來處,也沒有去處,例如我在說話,你在聽話,而我們的身體是由四大組成,究竟是地、水、火還是風在說話和聽話呢?若你明白這道理就沒有無明了。
問: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有何分別?
答: 諸行無常:宇宙萬有,有成住壞空,我們的身體有生老病死,一切都沒有停止,分分秒秒都在轉化,因而說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在我們的身體,地水火風空識等六大中找不到我的存在。世間法、出世間法、有為法、無為法、有漏法、無漏法、有形相之色法、無形相之心法,宇宙萬有的一切都叫做法。在這些法當中都找不到我的存在,因而說諸法無我。
問: 為何我在佛前禮佛時,內心會泛起憤怒及想辱罵佛菩薩呢?
答: 我們對佛讚歎也來不及,而你反辱罵佛,這不是顛倒眾生嗎?大概是你多生多世瞋恨心重,在不知不覺中表露出來,可能造夢也會出現這種情況,唯有多拜佛求懺悔。有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我們可以觀察自己的身心變化,便可了解自己是個貪心重或瞋心重的人,前生是個大人物抑或小人物,不必問別人,自己也能知道。
問: 坐禪時可否不受外界干擾而又能達到忘我呢?
答: 我們坐禪修道既不可有心求,也不可有心得,應抱著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態度。若是有心求是求不到的,無我的境界是從無心得來,不單是坐禪要如此,做一切事都應有這種態度,只管去做,不必去計較結果。
問: 「心動」的動是甚麼意思?
答: 心動就是妄想多,打坐不能入定。心一動就有宇宙萬有,心不動就一切皆空,所以心生則種種法生。《六祖壇經》有說及風吹幡動,一僧說是風動,另一僧說是幡動,而六祖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只是我們的心動。
問: 《金剛經》說:「雖有說法而無一法可說,雖度眾生而無一眾生可度。」是何意思?
答: 佛說法四十九年,而說未曾說一字,沒有度過一個眾生,為甚麼呢?眾生死死生生,輪迴不絕,現在眼前所見,過去的幾十年及未來的幾十年又在何處呢?因此眼前所見是幻有,不實在的。眾生既然是不實在,佛又對甚麼人說甚麼法呢?
眾生是由四大組合而成,而這四大又遍一切處,眾生可說是無處不在,亦無一處有一個眾生的本體,故稱假名眾生。眾生既是假名,佛也假度眾生,假即是空,故無眾生可度。
問: 我十多歲時契了黃大仙,但現在已皈依三寶及受五戒,這樣有衝突嗎?
答: 這是沒有衝突的,比方你從前是讀幼稚園,現在升讀小學,甚至將來升上中學及大學,豈不是更好嗎?香港有七十萬佛教徒,其中四十萬以前都是外教徒,若依外教的規則這是叛教,要下地獄。若是一貫道的信徒叛教,會受到五雷轟頂的懲罰呢!可是很多一貫道的信徒後來出家當和尚,又那有天誅地滅呢?這都是騙人的把戲。佛教是非常文明的,任何人信了佛教,又改信別的宗教,絕對不會受到懲罰,因為信仰是自由的。
問: 曾經有出家人及居士批評《楞嚴經》的內容,請問法師應如何看待?
答: 我認為依法不依人,不論這部經是人、神或鬼所說,只要合乎佛法就可順從,以法修行。
問: 香港很多佛教學校的老師大部分都不是佛教徒,他們不太理解佛理甚至曲解了,更有些老師引導學生到教會,應如何處理?
答: 我們辦佛教學校的目的在於弘揚佛法,所以校長及老師最理想是佛教徒。俗語說:「上樑不正下樑歪。」這樣對學生的影響很大。我認為佛教聯合會要正視這個問題。
問: 弟子心中常存著無明火,稍一不如意便大發脾氣,應如何修正呢?
答: 你應該自小身心得不到正常的發展,弄至心理不平衡。多看佛經,多拜佛,多參加活動,舒展身心,對你有一定的幫助。
問: 丈夫往生了,妻子應為他誦甚麼經呢?
答: 在中國南方,特別是江浙一帶的人民,若有家親眷屬去世,定要為他做三七或五七,富人更會做七個七,但北方不流行這種風氣。五十年代的香港也不流行,因那時很少佛教徒。近年港人為亡者做法事,是做單不做雙,中國內地則沒有這種風氣。
有些家屬為亡者做頭七、 三七、 五七、 七七這四天; 也有做三七、 五七、 七七這三天; 亦有只做七七這一天,大部分人都是請法師為亡者誦一天經或拜一天懺。一天的價錢是怎樣算呢?上午至下午是一個價錢,晚上六時至九時是另一個價錢,若要做一個晝夜的法事,便要付兩個價錢。大多數人都是請出家人籌辦。
香港人做法事,以前通常請七位或九位法師;後期由於法師年紀老邁,很少做法事,就改請五位;近年則多請內地法師做。請法師做法事很貴,動輒要八千至一萬元。
我主張家親眷屬親自給亡者誦經念佛,這樣功德更大,單靠別人力量是很少的。《地藏經》說,誦經回向給他人,誦經的人得六分功德,接受回向的只得一分,所以平時自己要多誦經,多念佛。若等去世後才靠別人,力量很少。若有家親眷屬或親戚朋友往生,最好每天能為他誦一部《地藏經》,七七四十九天共誦四十九部。我父親離世時,我便誦了四十九部。若不太熟諳,兩小時應可誦完一部;純熟的,一小時便能誦完。
我是新舊時代交替的人,對新舊社會的事都很清楚。《地藏經》在內地很少人誦,為甚麼呢?因為這部經很深,而前人讀書少,多不識字。出家人也很少誦,做法事要念便要加錢。在國內,由於《金剛經》的經文容易讀,所以大部分人念《金剛經》,香港就較流行誦《地藏經》。由於初期從中國內地來港的出家人,很多水土不服而生病,有些病得快要死,如一聞法師便發願:若病痊癒,便印《地藏經》。發願後不久,身體漸漸康復。那時印經並不容易,因為初到香港的出家人都沒有錢。香港流行誦《地藏經》始於很多人誦此經得到靈感,可以說這部經與香港很有緣。
問: 弟子早上靜坐時經常受到外間的雜音擾亂,心境應如何處理?
答: 身體狀況欠佳,心血不足,神經衰弱,不能控制六根,抵不住六塵的干擾。你想眼不去看但它偏要看,耳不去聽它偏要聽。若體質強,氣血足就可以收放自如地控制六根。
此外,平時靜坐的過程中要練習不起分別心,要集中精神,這樣便不會受到外界干擾,所謂「十字路口,正好打坐。」
問: 弟子自去年開始學靜坐,但不能集中精神及留意呼吸,而其他師兄的情況又各有不同,請問法師要如何練習?
答: 若能每天堅持練習打坐三十分鐘,持續一年半載,保證你有所進步,思想平靜,身輕心安。要練習得更好,可參考拙作「靜坐講義」。
問: 為何法會誦經要用唱之形式,拍子時快時慢,可否用讀的形式?
答: 唱念是中國大乘佛教倡導的方法,方式多得很,各適其式,大家能聽到的只是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而已。
泰國、緬甸、日本、韓國及西藏都不是用唱的形式。我初聽到他們誦經非常整齊,很如法。中國佛教偏偏就不一樣,究竟是我們的方式好還是他們的好呢?中國的唱念形式在他們小乘佛教眼中是不如法的。
還有,他們是不容許在家居士和出家人一起誦經,所以在家信眾就像一盆散沙,各自做自己的功課。中國的法會就熱鬧得多,出家眾和在家眾一同穿袍搭衣,數百信徒誦經拜佛,非常莊嚴。
此外,法器亦是中國佛教的傳統,這究竟好不好呢?依我看來,這些唱念和法器等,對弘法利生,接引信眾有很大好處,所謂「唱誦利人天」,但對了生脫死就幫助不大。每種方法都有其利弊,我們必須用智慧去分析。因此,當我們參與法會時就不應只注意某人的唱念好與否,應當觀察它的得失。
問: 弟子因身形之故很難盤腿打坐,可否坐在椅上,兩腳垂地,這樣會妨礙入定嗎?
答: 打坐可以雙盤、單盤或交叉坐,要是兩腿不能屈曲,可坐在椅上,雙腳垂地,均可以入定。打坐目的在於修心,不是修身,主要在思想上用功夫,有句話說:「念佛不在咀,參禪不在腿。」
問: 何謂「開方便門」,這是否對鈍根的人來說呢?
答: 開方便門是權宜之計,最終目的是要得真實相。既言真實相,並非是假相,我們眼見、耳聞、心想都是假相,如《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甚麼是真實相?若你能明白宇宙人生是空,則一切皆是真實相;如你不能明白空,則所有皆是虛妄相。
問: 是否要證了空慧才能行菩薩道,我們凡夫怎能做到呢?
答: 凡夫也可以行菩薩道,在身口意三業方面下功夫。凡對人有益的事,勇往直前,為人謀福利就是行菩薩道。
問: 香港有些道場是專門修習《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從初班至高班要三年之久,這和佛青的佛學班相比,有何分別?
答: 佛教青年協會的佛學班偏向顯宗,每科修學時間為期一年。《菩提道次第廣論》偏向〈密宗〉,詳細研究需時三年。這個班以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為標準來研究,是來自西藏而非中國所有。早年有位法尊法師到西藏留學,把它翻譯為中文,文字古老,看起來深澀,一般中國人很少研究。他們卻有方法、有系統、有次第的訓練人才,很難得。八十年代,台灣的日常法師大力提倡研究,也很難得。台灣及中國內地現已逐漸流行了。
問: 經上有說:「要去除(能、所)來用功。」如何可去除能、所呢?
答: 六根是「能」,六塵是「所」,沒有「能」,就沒有「所」,而「所」又不能離開「能」,若六根不被六塵所染,就是「能」「所」雙亡。我們不論念佛、誦經、拜懺時能一心一意的去做,就沒有「能」,也沒有「所」,若要做到,除非證到初果。《金剛經》說:「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問: 在靜坐時放屁,腳有些腫及身有搖動是何原因?
答: 靜坐時出汗、放屁、打呃是正常現象,到有一定功夫時,便會消失。身有搖動是氣血不通。
問: 在佛經中看到的「華」字要讀成「花」音,為何不直接寫作花字?
答: 「華」是華美、華飾、莊嚴、柔軟之意,故以四華供奉諸佛菩薩。諸佛經中多用「華」替代「花」字。
問: 初學佛法的人可不可以學習〈禪宗〉呢?
答: 〈禪宗〉理論很高深,一般人不易接受。凡事需要從基本學起,循序漸進。從「有」學習至「空」,當然沒有問題,若不知道「有」是甚麼便談空說妙,很容易成為「惡取空」。認為不用拜佛誦經和參加法會,甚至善惡都不須理會,那就走火入魔了。若從〈天台〉、〈賢首〉、〈三論〉和〈唯識〉學起,就穩當得多。
問: 有佛像的地方,為甚麼也會有鬼?
答: 道德和福德厚重的人,鬼神都不敢來犯。「心誠則靈」,這樣才有作用。佛像有泥塑木雕的,也有繪畫的,不信的人,不當作一回事。不過,佛學的理論是與哲學理論相符,思想生起變化,宇宙萬物才會產生變化。依佛教來說,要有內因外緣才會產生作用。儒家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道理與佛教完全脗合。鬼也不敢附身,更不敢進入佛堂。
問: 為何有些修行人功夫很好,年老時也會有病痛呢?
答: 佛教徒若明白因果就不怨天,了解自己就不尤人。為何做好事還要受那麼多災難?是你多生多世做惡業,今生就要受報,全是果報的問題。有些人認為念些佛,拜些懺就馬上可以行好運,發大財,這是一般非佛教徒之想法,佛教徒不會這樣想。
信佛、念佛、誦經、拜懺,好與不好都是這樣念。要知道重報輕受的道理,本來是應該死的,現在讓你病一場便沒事了;本來重病的,現在讓你輕受。從此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重報轉成輕受。這種情況,非佛教徒會認為是自圓其說,其實這是很有道理的。道家、儒家、看相、算命、看風水都是這樣說。
相書說:「有心無相,相隨心生;有相無心,相隨心滅。」這不就是因果報應嗎?有好的心,沒有好的相貌,過些時日,你的壞相貌也會跟好心變好,所以「有心無相,相隨心生。」相反,你有好的相貌,沒有好心,過些時日,好的相貌會跟著壞心變壞,這就是「有相無心,相隨心滅。」有誰不相信呢!你們不要以為做了很多功德,命運一定會轉好,也不一定,有時甚至變壞呢!非佛教徒認為沒有因果,但佛教徒因明白這是自己多生多世作的惡業,會更加努力修道。知道做了好事,所以重報輕受,若不做好事將來會受重報,這不是一般說的三世因果嗎?
你只知道,作惡因,結惡果;作善因,結善果,其實作善因未必得善果,作惡因未必得惡果,因為有「因緣果報」這四個字。若作惡因,中間遇到好緣,從此改惡向善,本來種的惡因將來不一定得惡果。作善因也未必得善果,你做了很多善事,中間若遇到惡緣,就不一定得善果。因果理論很複雜,你要仔細研究,了解明白便不懷疑。
問: 請問釋迦牟尼佛是跟那一尊佛學習呢?
答: 釋迦牟尼佛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才成佛。第一阿僧祇劫,從古釋迦佛至尸棄佛,經過七萬五千尊佛。第二阿僧祇劫,從尸棄佛至燃燈佛,經過七萬六千尊佛。第三阿僧祇劫,從燃燈佛至毘婆尸佛,經過七萬七千尊佛。釋迦牟尼佛曾跟二十二萬八千尊佛學習。
問: 除了我的思想之外,有個東西聽到聲音,這是妄想抑或是真心?或者兩皆不是,只是耳根的作用?
答: 思想如水中月,全是虛妄分別心。能聽到聲音的,如第二月,即是耳根的作用,半妄半真。對外塵境不生分別,仍有知覺在,即是真心。
問: 「同檯吃飯,各自修行」這句話是甚麼意思?又「善知識」對修行者有甚麼幫助呢?
答: 這是說你做你的事,我做我的事,父子上山,各自努力。古人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著好人成君子,跟著小人惹禍殃。多親近善知識可成為法門龍象。
問: 有人說見到佛菩薩,是否真的見到?
答: 可能是幻覺,也有真的見到。有居士對我說,幾年前他去朝九華山,在飛機上望出窗外雲端,見到地藏菩薩及一老一少陪伴在側,後來才知道老的是閔公,少的是道明。又有一位女居士,有機緣見到空中顯現觀世音菩薩,因而信了佛教。後來她父親往生,她主張採用佛教儀式殮葬,但遭到她的基督徒兄弟姊妹反對。次日,她們多人聽到空中有念阿彌陀佛,結果大家都同意採用佛教儀式,真不可思議,不可不信。
問: 學佛與家庭,何者為重?
答: 學佛是重要,家庭也重要。你應先將家庭安頓好才去參加法會,否則家庭發生問題,家人會怪責你,親友也會批評你。其實一切時,一切處都可以學佛,處理家務時也可以學佛。學佛不可勉強,要細水長流,日久自然見功。
問: 念《大悲咒》時,曾多次見藍光,是甚麼原因?
答: 究竟是真還是幻覺,很難說。精神專注,身體起了變化,此時如思想向上,眼就能見到光。念經念咒時,如你有善根,有感應,也會有光明顯現。據說大嶼山聖一老和尚有一次打坐,看到整個大地都放光,這光明相不是日月燈光,是心光。心光遍十方世界,不是普通人可以得到的。
問: 「阿賴耶識」是甚麼?有沒有形相及具體呢?
答: 唯識說有八個心王、五十一個心所。八個心王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識,或稱前六識,第七是末那識,第八是阿賴耶識。眼見東西,你就認識色塵,乃至身感覺觸塵,第六意識隨生分別,都是斷斷續續不能持久,唯獨第七末那識,恆常執持「我」的觀念而不間斷。第八阿賴耶識,又叫含藏識,因為包含著種子。
阿賴耶識所包含的種子,〈唯識宗〉說是本有的,即無始以來就存在於阿賴耶識內,也有新熏的。凡起心動念,一念心變現,都會熏成新的種子,藏在阿賴耶識內。種子是無形無相,遇緣便能起現行,然後結果受報,產生影響。阿賴耶識於生死輪迴過程中是「去後來先作主翁」,它隨著所包含的善惡種子等特性而去投生。善種子多且強的,就被牽引到三善道;惡種子多且強的,就被牽引到三惡道。
問: 當我們生起煩惱時,應怎樣去調伏呢?
答: 不管你是佛教徒或非佛教徒,來到佛堂應該明白佛陀所說一切皆空。你的煩惱就是從「有相」而來,例如別人對不起你或加害你,或因家眷親友出現問題,你認為真有其事,執著不放,煩惱就生起了,你們有否認真去觀察一切皆空的道理?父母是沒有,兒女也沒有,親戚朋友也是不真實存在,宇宙萬有都是空的。佛說一切是空,你有沒有真的去研究呢?我們現在要吃飯、要睡覺,怎能空呢!你若能下功夫去觀察研究,便不難真正了解一切皆空的道理。執著有我、有人、有事,煩惱便隨之生起。
問: 發菩提心是否有三個層次,第一是解義菩薩,第二是造作菩薩,第三是真實菩薩,請師父開示。
答: 發菩提心,首先要明白行菩薩道的意義,然後「有相行菩薩道」,繼而「無相行菩薩道」。發菩提心的菩薩有五十二位,最初是十信,多是自利,自己真的相信,不會生疑惑。跟著是十住、十行、十回向,是自利利他兩方面均等。十地以上之菩薩是利他較多,自利的少,這是菩薩之階位層次。
問: 有關菩提心的質與量之分別,是否二乘的人重質,而大乘之人重量呢?
答: 二乘人重視自度,以了生脫死至為重要。大乘人重視度他,自度反而不重要,因此說二乘人重質,大乘人重量。我國一般佛教徒說發菩提心去度眾生,必須有天龍八部推出來才有資格。這說法流傳很久,所以沒有人敢發菩提心去弘法利生,甚至很多出家人都關起門來不跟外界來往,又怎能去普度眾生,利樂有情!其實任何人都可以發菩提心,若你遇見別人痛苦煩惱,教他稱念阿彌陀佛可以消災免難,這已是發菩提心。你邀請朋友同到佛堂拜佛,勸他皈依三寶,這也是發菩提心,還需要天龍八部推出來嗎?
問: 有人勸我不要替人誦經回向,這樣會替人擔因果的,是嗎?
答: 若是這樣的話,大家都不要度眾生了,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也不會救度我們,這些訛傳真是害人不淺。其實你替人誦經回向是功德無量,鬼神都要來聽,對自己及別人都有利,那裏來害處呢!有次我回國內開示,一隻狐狸精在房頂聽經,因那裏全是佛教徒,牠不敢出來聽。牠聽完後,附在一個女眾身上,立即皈依三寶,這件事是由該女士親口講述出來。誦經念佛有功德,鬼神也來聽,自利又能利他,怎能說為人擔因果呢!
問: 「參學」是甚麼意思?
答: 參學一般解說是到處參方。古德云:「出家不參方,猶如菩薩未開光。」若不到處參方,不會受人恭敬。有句諺語:「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參學這兩個字不能分開來寫,若分開便成了參是參禪,學是學教。
問: 請法師解釋,甚麼是無住生心?
答: 佛教有四個很重要的字是「無住生心」。六祖大師亦是聽聞《金剛經》裏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開悟的。
我們做任何事都要努力認真,盡心去做,比非佛教徒做得更好,不要以為不分別就甚麼事都不做。你看那些具菩薩心腸的人無孔不入,用盡種種方法度眾生,並非不做事。做即管做,不去追求,不去計較,經過自己一番努力而做得好也不用開心,做得不好亦不用悲傷,一切順其自然。在工商機構工作,經常有這種情況,若是表現積極,會惹來同事的妒忌;若是沒有成績,就會令上司不悅,這的確很煩惱,但不要計較。不論別人討厭或喜歡也要盡力去做,做的時候便去觀察,誰在做一切事?這一切事都不可得,都是空的、假的,做完便算了,佛教徒應有這種觀念。
每日中午我是要休息的,為何不去休息而要這樣認真為大家說法呢?因為現在有這個因緣去講法,不辭勞苦去講,講完便算了。終日度生而沒有眾生可度,我們應該以這個觀念去做任何事,做時不分別、不計較,做完便算,好壞都沒有問題,所謂「道人事來心方現,事過境遷心亦空。」
問: 《心經》裏「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我既貧窮而又徬徨,我怎可以無罣礙及不恐怖呢?而涅槃更不用想了,我們學佛與生活可否兩全其美呢?
答: 若你家徒四壁,甚麼也沒有,真正是心無罣礙了。六祖慧能大師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正是這個道理,但你能體會到嗎?若你還有罣礙,有何辦法?
有太太抱怨丈夫有外遇不好,卻有些說這樣更好,方便修道。同一件事,痛苦與否就要看你用甚麼態度來對待。你現在的境況,在佛教觀點看,真正是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若以世俗人的眼光看就很痛苦,甚麼也沒有,不得了!香港的社會福利辦得很好,若你真正貧窮,政府是不會讓你餓死的。現在既然你甚麼也沒有,正好一心念佛拜佛。若你學好佛法,明白道理,就路路暢通根本沒有問題。
問: 若不小心把「香」掉在地上,可否拾回再燃點呢?
答: 應該沒有問題,很多人不明道理,人云亦云。譬如北方人吃饅頭有個傳說,若不小心把饅頭跌落地上,不能拾起再吃,因為被鬼神吃過。如果是一大盆饅頭跌在地上又怎麼辦呢?是否整盆都不要呢?人云亦云,以訛傳訛的例子很多。更有人說每天只能念一串念珠,以及一粒珠念一個字,都是胡說的。
問: 為甚麼有人說「冬至」比過年重要?
答: 唐朝以前的人以「冬至」日為「過年」。中國曆法一年分二十四個節令,「夏至」是白天最長的一天,往後夜漸長,日漸短。到「冬至」那天,是夜最長的一天,往後白天又漸漸長起來。冬至是一陽生,其中的意義很重要,這樣一來一往就是一年之循環,所以冬至是過年日。冬至有一陽,這時候的種子不會發芽,立春有三陽,萬物萌芽,故此人們把過年的日子改在立春時候。由於大家緬懷過往在冬至過年的日子,便流傳「冬至大過年」之說。再說,中國農業社會,農民遵照四季「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模式運作,在冬天把糧食儲藏起來,來年就不愁食糧,是故冬至大過年。
問: 法師為甚麼搭衣及穿袍?
答: 以前我多是穿袍,很少披袈裟來為各位開示,因為我是跟隨中國的習慣,但這不是佛教真正之規格。
事實說來,戒衣比袍更重要,所以我現在是披戒衣而不穿袍。中國夏天的天氣比較酷熱,僧人上殿過堂都不搭衣,這叫「放衣假」。只穿袍而不搭衣是中國之習慣,袍是漢代人所穿之服裝,一直流傳至今成了佛教服式。此外,道士及唱戲之人的服式也一直沒有改變。這件大袍,只在中國流行,泰國、緬甸的出家人只重視披袈裟,我們稱這件袈裟為「福田衣」。實在說,出家人拜佛誦經及做一切佛事,不穿袍沒有問題,若不搭衣就是不如法。
問: 請師父開示,甚麼是「分別心」及「分別智」?
答: 分別心是東想西想,即妄心。甚麼是妄心呢?妄心是虛假不實的,例如自己心想某事合情合理,過了一段時間,又推翻之前的判斷,認為之前所想所說的都有問題,不合情理,因為人的思想會跟隨經驗而進步。你二十歲時所想的一切會跟四十歲時所想的不同;你六十歲時又跟四十歲的想法有別,「經一事,長一智」就是這道理。若你幾十年的思想都沒有改變,那麼你的思想根本就沒有進步。
那些大學問家、大思想家,都會在幾十年後推翻以前所說的,如中國的朱子,在四十年後發覺四十年前所說的不對。台灣的印順老法師是大思想家、佛學家,他說要以自己晚年的作品為標準。所以我們的思想是靠不住,是一種分別心,是妄心,是虛假不實的。
智有「根本智」與「後得智」兩種。根本智又稱如理智,即無分別智,亦名正智、真智。一念之真智,無能緣所緣之差別,此智為生一切法樂,根本智是對後得智而說的。後得智是從根本智生起分別一切差別之智,稱為分別智,又名俗智,乃佛陀起大悲心救度眾生所用之智。
問: 甚麼是「如來藏」及「佛之法身」?
答: 真如在煩惱中名為「如來藏」,猶如嬰兒在母胎中。真如脫離煩惱名為「法身」,等於嬰兒已出母胎。法身者,為一切功德法性之所依,乃成就莊嚴一切之功德法。
問: 幾年前自己練氣功,以至身體部分痛起來,後來更發現得了癌症,不知怎辦?
答: 沒有得到師父指導而自練氣功是很危險的。我們修習打坐是靜功,是要令思想寧靜下來。我們的思想就像野馬般東奔西跑,妄想紛飛,但當我們置心一處時,紛亂的思想便會慢慢受到控制,這樣就不會有偏差。練氣功是用思想帶動氣走,本來氣脈有固定的路線,若帶動錯了就會走火,出了偏差就叫入魔。因此練氣功要小心,必須有老師在旁指導,若是出了問題,要找氣功師父來幫忙解決。
問: 很多宗教都宣揚自己本教比別教高尚,信徒比別教有更好的人格,但我發覺很多有宗教信仰的人都是求名逐利,為求達到目的,不惜用損人的方法,更有很多宗教戰爭殘害生靈,為何宗教不能改變人的思想呢?
答: 若從壞的方面看當然有這種情形,但好的方面也很多,就像白晝的星星,你能看見嗎?好人的過失就像晚空的星星很容易看到,做了一點壞事就馬上被察覺;壞人的過失好比白天的星星,不易看到,就是說壞人做了壞事也不會引起很多人的注意。眾生都是這樣,而你亦不例外,都是專注壞處而不去欣賞好處。
我們讚歎佛教卻不會因而誹謗其他宗教,事實上天主教及基督教對社會也有不少貢獻。很多牧師、神父及修女在默默的耕耘,你有看到嗎?很多修女到醫院照顧病人,一般人是很難做得到的。這些宗教在做善事做好事方面幫助確實很大,你就不留意,只看到少部分害群之馬,要知道樹大有枯枝,族大有乞兒。
世界公認的四大宗教:天主教、基督教、回教和佛教,每個宗教的信徒都有七至八億之多。美國攻打阿富汗時,天主教及回教均宣稱有十億信徒,他們都在表示自己有著強大的力量,但佛教就不需要這樣做,也不必去統計有多少信徒。
我們應該全面地看事情,假若有出家人發生了問題,報章就會大事報導某某和尚發生了甚麼事。事實上很多修道人對社會很有貢獻,大家卻沒有留意,眼光只放在一少撮人身上。基督教、天主教何嘗沒有這些事呢?
曾聽到能仁書院一位老師講述有位老婆婆一面念佛,一面罵人,這樣念佛有何用處?要知道有很多念佛人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而未被提及,反而着意談論這位老婆婆既念阿彌陀佛又罵人。別忘記當她正在念阿彌陀佛時是沒有罵人,不念佛就會不停的罵人,從這點可知念佛總比不念佛好。
問: 佛教為何是「非宗教,非哲學;亦是宗教,亦是哲學」?
答: 佛教非宗教,因為宗教重於感情,不講理智。佛教非哲學,因為哲學屬於俗諦,沒有真諦。亦是宗教,亦是哲學,因為佛教既講感情,亦講俗諦。真諦即是空理,甚麼是真?空就是真,諦就是實實在在的。佛教講空,不講世間的道理。
反過來說,佛教又是宗教,也重感情。菩薩度眾生就用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用慈愛去愛護一切眾生,若不重感情,又怎去度眾生呢?佛教不但講「真諦」也講「俗諦」,世間一切法都講,所以亦是哲學。佛教非宗教,非哲學;又是宗教,又是哲學。事實上,宗教和哲學都是抽象的名詞,佛教是一種教育,所說一切都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就不用介意他是宗教或是哲學。
問: 請法師講解出家之功德與在家之比較?
答: 書上記載出家如虛空,到處為家,想到甚麼地方都可以。家庭如牢獄、如火坑。在家人從讀小學、中學、大學乃至在社會工作,天天早出晚歸,從沒有離開家。年少時在父母家,婚後在自己的家,不得自由,而生活又把人緊緊的束縛起來,所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與朋友一起共事,一時不慎說錯話做錯事開罪了對方,都會令對方生起煩惱。無論是父母子女,甚至白頭到老的夫妻,隨時都會有機會開罪對方,令大家煩惱痛苦。
出家人就不同,要到那裏就那裏,有地方住,有飯吃,如我就曾到過很多地方。佛青有些會員未婚時與我到處旅行,自由自在,結婚後就不自由,所以家是牢獄、是火坑。雖然如此,誰也離不開家,仍要作繭自縛。若家庭破裂,日子更過不下去。一般凡夫眾生的心態都是這樣,想不通這個道理,不知道沒有家更自由。
問: 我有個侄兒,晚上時常發惡夢,夢到有很多人捉他,怎樣才可以消除這種情況呢?
答: 他的身體不太好,故影響思想。睡不好,常做惡夢,可能是多生多世的惡業種子作祟。他要多求懺悔,多運動,靜坐對他也有好處。所謂養身之道在於動,養心之道在於靜,以一動一靜調養身體。
問: 有位居士是中醫,對於那些能持長素及能斷淫的求診者都不收費,但其他的就要收費,他是否著相呢?
答: 這位中醫太執著了,佛教徒不應偏於「有」和「空」。本來他做得很好,鼓勵別人吃長齋,斷淫欲,但他太固執,只偏於「有」不重視「空」。佛教徒應該和光同塵,他這樣做沒法和大家打成一片。所謂「清水不養魚,高地不生蓮。」太執著令人容易患上精神病。佛教徒若學不好就容易發生毛病,發生偏差。事實上,怎能夠個個斷淫,個個吃長齋呢?若不能的話,難道就不去度他們信佛嗎?我們出家人要度化一切眾生,不論偷盜搶劫、殺人放火,若像他那樣,難道就不去度這些人嗎?
問: 弟子一直有捐贈骨髓之願望,因為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但母親以我的安全問題而反對。請問我應該聽從母親之意見還是瞞著她去救人呢?
答: 你若違背父母,那是不孝;若遵從父母,又違背自己的心願。若父母反對之力量強大,就依照父母的意思好了;若自己的力量強大,就依照自己的心願去做。如你太反對父母,對父母不利,對自己也不好。況且你捐了骨髓給人,自己身體會不會發生問題呢?假使你的願望達不到,可時常念佛、誦經、拜佛、回向,希望病人可以脫離苦難。這也是一個好方法。
問: 我的女兒是佛弟子,她想生孩子,應該念甚麼經呢?
答: 真正佛教徒誦甚麼經都可以,但切勿念「高王觀音經」,這本是偽造的經。初學佛的人可誦《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它是《法華經》中其中一品。因為文字不多,容易念又不需要太多時間,而且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千處祈求千處應,所以在中國一般婦女都是念《普門品》。男士們多數念《金剛經》。香港人辦喪事一般都會誦《地藏經》回向給亡者,而辦喜事如生日、祝壽等都會誦《藥師經》,祈願健康長壽。
問: 甚麼是「解脫知見」?
答: 小乘佛教有五分法身: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
凡夫的知見是「情有理無」。我們有眾生知見就做眾生,沒有眾生知見就做聖人。我們現在一切知見都是錯的,怎能做聖人呢?直到凡夫知見沒有了才是聖人,在凡情上講好像有這件事,再研究下去就沒有了。
聖人的境界是「理有情無」。凡情的境界已不存在,佛學字典裏有說,凡人之境界有十六種知見,到阿羅漢位時,十六種知見都沒有了,就叫「解脫知見」。
問: 何謂「權」和「實」?
答: 「權」是假設的,不真實的,善巧方便用來度化眾生的種種方法稱為「權」。聲聞、緣覺、菩薩三種聖人皆是「權」。「實」就是實有,當你一步一步向前走,走到佛位時就是「實」。
問: 我們的「妄心」從何時起?因何而有?
答: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世界上本來甚麼事都沒有,但是又好像發生了很多事,其實甚麼事也沒有。六祖大師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都是同一道理。你看看自己心中有甚麼,其實甚麼都沒有,一切是自己找來的,是無中生有的。想東想西,這不是自己無故生事嗎?
這個問題要問一問自己,心裏本來空無一物,連思想都沒有,為何要生起思想呢?是你自己要生起的,與人無關。妄心又是從何而來的呢?也要問一問你自己,它是否沒有來處?要在這裏下功夫。你若是知道自己的妄想是怎麼來的,那功夫就差不多了,這個不是簡單的問題,要好好研究。
問: 甚麼叫「法執」?
答: 認為宇宙萬有是實有的叫法執,若執著身體是我叫我執。若能破我執便成阿羅漢;若能破法執便成大菩薩。
問: 怎樣是不肖子和逆子?
答: 兒女應該孝順父母。叛逆父母,打罵父母,就叫逆子。中國傳統文化,處處提倡孝道,若父母的生活出現問題,子女應負責任。若然有不孝子打罵甚至殺害父母,都會被視為天大的罪惡,這個逆子應受到天打雷劈的懲罰。香港人卻不然,他們認為父母養育子女是應該的事,為子女勞心勞力是父母的責任,作為子女的卻沒有責任去孝順父母。現代社會,世風日下,盡孝道的也不多了。
問: 弟子受了菩薩戒,但我那位九十多歲的丈夫偏偏每逢初一、十五都對我無理取鬧,我應該怎樣處理呢?
答: 年青人思想靈活,容易教化,對於合情理的事較容易接受。年紀大的人思想比較頑固,不要說九十歲,就是六、 七十歲的思想都已根深柢固,要度化他們較為困難。唯有多念佛回向給他好了,希望他態度改變。
問: 在鄉間的家中已安放了祖先位,在香港也需要嗎?
答: 佛教徒最重要是供奉諸佛菩薩,祖先牌位是次要,況且往生者大都在七七四十九日後就投生。假如家中安放了祖先牌位,佛教徒子孫不應向他們行佛教的頂禮儀式,只上香,供飯就可以了。若他們已投生的話,這些都沒有用。
中國的老人家很重視死後葬在何處及牌位安放在那裏,他們都會預早作出安排。事實上,人死後葬在那裏都一樣。很多人移民到外國,父母在香港去世後,他們會把骨灰帶走,可是在外國也不容易找到安放骨灰的地方,唯有把骨灰放在家中,有些更放在保險箱內,這不是自找麻煩嗎?其實人死後,火化的骨灰放在甚麼地方都可以,例如放在山上或投入海中,甚至供奉牌位與否都沒有問題。若是佛教徒,處理這些事情就容易得多了。
問: 有些人在打坐時,身體會搖動及打自己,這是否正常呢?
答: 一般人都誤解這是走火入魔,要看醫生,其實沒有問題。因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所以變化也各異。打坐越有功夫的人,變化越多,相反沒有功夫的人就沒有多大變化。有的是自發功,可以替自己按穴位,但他本人對穴位是不認識的。有的在靜坐時會搖擺或走到數丈遠。事實上,這些情況也不大好,應該是寧靜下來,身心不動才是有功夫。
要治療這毛病,可以在打坐時提起精神,瞪開眼睛注意外境,身體就不會搖動。否則,身體會越搖越厲害,不受控制。打坐要心定,身就不會動,心動才身動,這樣又哪有功夫呢?這情形不是走火入魔而是氣脈走動。
問: 我們隨喜替人助念,所收到的利是應該怎樣處理?
答: 出家人沒有士農工商的收入,幫人家念經,接受在家人的供養是應該的。在家人有工作有收入,若發心幫助別人誦經助念而接受人家的利是就不應該。這樣會做成壞風氣,受人非議,說在家人助念是為了賺錢,流弊很大,亦有機會被一些人把助念當成一門生意。因此,大家還是不收為佳。大家可以把這些利是用作供養三寶,救濟貧窮,放生等功德。
問: 以何方法去勸請出家?
答: 勸人出家的人,自己有否出家的意念呢?只是勸人出家有何作用。要看他有沒有「利生為事業,弘法是家務」的理想,否則只會害了他。
問: 在家居士可否傳授三皈五戒?
答: 這是不合乎佛法的。佛教有五眾出家弟子,二眾在家弟子。受過二百五十條戒的男眾稱比丘;受過三百四十八條戒的女眾稱比丘尼;受過兩年六法戒的稱為式叉摩那尼;受過十戒的男眾稱為沙彌;受過十戒的女眾稱為沙彌尼。這五眾出家弟子不可以男婚女嫁,可以收徒弟及做一切法事。受過五戒的在家男眾及女眾統稱為居士。在家居士可以男婚女嫁,但不可以傳授三皈五戒。
若有比丘就不可以在比丘尼的地方受戒;有比丘尼就不可以在式叉摩那尼的地方受戒;若有沙彌就不可以在沙彌尼的地方受戒;假若只有沙彌尼,才可以在那裏受三皈五戒。所謂佛法不離世間法,是有規定,不可以亂來的。若然那裏沒有出家的五眾弟子,你就唯有到別處去找尋師父求受三皈五戒了。
皈依佛是皈依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而不是只皈依釋迦牟尼佛;皈依法是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尊法,而不只是皈依某部經典;皈依僧是皈依十方三世一切眾僧,而不只是皈依某位僧人。你們來這裏受皈依,我只是為你們作證明,而不是皈依我個人,所以我不是你們個別的師父,你們亦不是我一個人的徒弟。因此,佛教徒自稱三寶弟子是合情合理的。我們出家的五眾弟子都可以為你們作皈依證明。當你們有了皈依證,就名正言順是佛弟子了。
很多出家人以為替信眾皈依後,他們便成為自己的徒弟,信眾也認為皈依師是自己的師父,這錯誤的思想在中國影響很大。
天主教及基督教的牧者為初生嬰兒洗禮,皆是證明他們是天主教徒或基督教徒,而不是那個神父或牧師的徒弟。
我們中土佛教是皈依三寶,而西藏喇嘛是皈依四寶,他們多了一個皈依金剛上師。他們認為金剛上師非常重要,佛法僧還是其次。因為上師教導他們如何修法,一切的行為都要依從金剛上師的指引,否則就不能成為師徒關係,這是依人不依法。中土的佛法是依法不依人,依的是佛陀的教法。若師父有錯失,我們可以不依他的方法去做。另一重要分別是西藏佛教的師父可能是在家人,他若得到師父的傳法,是可以收徒弟的。
問: 出家為何要剃頭呢?
答: 頭髮就是大家常講的八萬四千煩惱絲,出家當然要除煩惱。一般人花心思去美化頭髮是為了吸引異性,而出家首要是無我,把頭髮剃去就是為了破我相。泰國、緬甸的出家人還要剃去眉毛,都是為了除煩惱。
問: 在寺院及佛堂門口都供奉了土地公,他在寺院擔當甚麼角色呢?難道寺院有佛菩薩還不夠嗎?
答: 那些都不是正規的佛教。中國內地正規的佛堂不但沒有供奉土地公,連關公都沒有,只供奉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民間的神像全都沒有。
問: 得了重病後,要做甚麼功課及怎樣去回向呢?
答: 病是四大不調所生,要看醫生。若是鬼神病就要念咒,咒語有很多種;若是業障病就要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多為人服務。佛教徒可到佛堂掃地、抹玻璃、煮飯、清潔洗手間等都有幫助。我自幼出家,知道很多修行人只修正行,不修助行和雜行,這是錯的。修行要修正行,助行是輔助,雜行是其他多類的行持,三樣都很重要。不明白的人認為只修正行便可以,助行及雜行都不用修,一旦有業障病就修不成了。
中國內地很多有身分的大法師、大住持專修苦行,為求消災免難。有些住在大寺院、大叢林的和尚樂於照顧病人、打掃煮飯、替人家添飯,這些都是修雜行。此情況在國內很流行,港、台則少見。因為一般人錯誤地只聽「一門深入」這句話,其他甚麼也不做,所以單靠一樣,其他的不修是不對的。
問: 在皈依前曾做了一件大錯事,現在可以用甚麼方法懺悔?
答: 陶淵明的〈歸去來辭〉敘述「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過去的已過去,不可再追悔,唯有從今天起重新做一個好人。有些人就是終日追悔過往做錯的事,整天思量,這樣對人對己都不好。
問: 是否受了菩薩戒後才可行菩薩道,經無量劫積功累德成佛呢?
答: 受了菩薩戒當然要行菩薩道,就是未受菩薩戒也可以行菩薩道。所謂「自己未度,能度人者,菩薩發心。」《華嚴經》說︰「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乃「因該(包含)果海,果徹因源」之故。
問: 《釋迦傳》說︰佛在伽耶山修道時,見到一條毒龍,又見天神降臨。現在科學昌明之世,這是否迷信,令人難以信服?
答: 佛陀說法有三種語:一、隨自意語。隨自己所證的境界而說。二、隨他意語。隨眾生的思想而說。三、隨自他意語。乃一半隨自證所說,一半隨俗所說。
古印度傳說的毒龍,可能是毒蛇,猶如見到不同的鹿稱為麒麟,不同的鳥稱為鳳凰。古人分別不清至將毒蛇稱為毒龍,這是佛陀隨俗而說。
關於天神問題,有特異功能的人、茅山道士、神打、巫婆或有神通的人,可以見到神鬼或其他怪物。有的與生俱來,有的是學來,有的是修來,有的是病後忽然功能自發,世界無奇不有,不能因自己見不到而認為別人也見不到。如阿羅漢、諸佛菩薩,已經證得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和漏盡通,世間一切事物無所不知,無所不曉。聖人所說的道理,不能不信。
問: 受了菩薩戒的家庭主婦,可不可以買酒作烹調用呢?
答: 假若受了菩薩戒,身體出現毛病,經醫生診斷並處方非用酒不可,才可用酒。不然,只用作烹調,最好不要用。如果不用怕會引起家人反感,最好與家人溝通商量,可免則免。
問: 誦《地藏經》的時候,可以分開早、晚誦嗎?
答: 可以,沒有問題。《地藏經》有上中下三卷,可分開來誦。今天誦不完,明天再誦都沒有問題。
問: 佛教和其他的宗教,大家都是教人行善,為甚麼我們要選取佛教呢?
答: 你問得很有意思。所有宗教都是教人行善。儒家:「但行好事,莫問前程。」道家:「因果報應,如影隨形。」佛家:「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基督教、天主教說博愛,是不是異曲同工呢?大家都是為善最樂的話,為甚麼一定要信佛教呢?
為善最樂,做好事,提倡「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你可知道這只是佛教最基本的道理。《阿含經》又稱為《無比經》,是說佛教小學的理論。經中所講的道理,一切其他宗教不能相比,即是說其他宗教的理論已經不能跟佛教小學的理論相比了。至於佛教中學的理論、大學的理論、研究院的理論,究竟透徹了解宇宙人生的實相,在其他宗教是沒有講到的。因此,我們要達到一個究竟圓滿的人生,佛教是唯一的選擇。
問: 為甚麼佛教所說的智慧,有「有漏智慧」和「無漏智慧」兩種不同的分別呢?
答: 《楞嚴經》說:「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你以生滅之心修因,就得生滅果,有所得就是有漏智慧。你以不生之心修因,無所得就是無漏智慧。
問: 學佛有兩種:一種從經文上鑽研,開啟智慧。一種是從信入手,念佛持咒。現在香港人教育程度高,應該用那種方法呢?
答: 學佛有四個步驟:信、解、行、證。中國佛教兩千多年來俱從信入手,信佛念經持咒。近代文化提高,所以最好從理解入手。從信入手是一般的佛教徒,利根的佛教徒要從理入手。研究佛法,理解佛教而信,才是真正信佛。信佛而不懂道理是盲從,隨時會變的。「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以前大多數人文化低,所以才說以信為入,但是現在不同,應該從解入手。
問: 《父母恩重難報經》其中一段說釋尊在路上見到一堆白骨,向白骨跪拜,釋尊說是他多世的父母,請師父解釋一下。
答: 釋尊有天眼通,知道這是他過去世父母的白骨,所以跪拜,亦教導我們要孝順父母,敬重師長。
問: 兒女不孝,夫妻兄弟不和,應怎樣做人才對?
答: 我們信佛的人不要與人斤斤計較,因為這個世界的因因果果,千差萬別。他們為甚麼對我不好?這是我命運不好,是前世對他們不起,今生來報復。我們只可怪自己不怪別人,所以佛教徒遇到甚麼困難遭遇,都不怨天,不尤人。只怪自己沒有智慧,要懺悔罪業,這是佛教徒與眾不同的地方。
問: 請問師父,「世間法」與「出世間法」有何不同?
答: 六祖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世間法就是出世間法,兩者是分不開的。一些不明白的人說學佛是消極,其實是積極,因為要普度眾生。所謂「利生為事業,弘法是家務。」要以終日度眾生而無一眾生可度之態度去做,做得好時不用開心,做得不理想也不用憂愁。發財也好,破產也好,不去執著。若破產時只要有飯吃已滿足;若發財可以多做社會福利事業,這才是佛教徒做人的正確態度。所謂「青山常不動,白雲任去來。」「竹影掃階塵不動,月穿寒潭水無痕。」事情過了就放下,不要再去牽掛,看破放下是在心上下功夫,不是在事相上。
中國內地很多居士學佛出了毛病,認為思想要放下,甚麼也不用做。也有出家人認為身體要放下,他們穿破衣服,打破雨傘,甚至有些在新衣上補上一塊一塊舊布,認為這就是看破放下了,要知道像這樣的行為是會受人批評的。回想以前,舊中國社會的出家人非常貧困,要找一塊布及一針一線都不容易。他們穿的是「百衲衣」,所以當時朝五台山就流行一句話:「施一針一線就可與文殊菩薩見一面。」近幾十年經濟轉好,已不用穿「百衲衣」了,難道在好衣上補上一塊塊的布就是看破放下嗎?假使有人批評你、罵你,你心中若無其事,這才是真正的放下。九零年我在廣州六榕寺見到九華山一位百衲僧,我對他說:「現在經濟好轉,俗人都不穿補綴衣了,你為甚麼還穿百衲衣呢?」他無法回答。
問: 為甚麼追求快樂而往往不能從心所欲?
答: 世間上快樂的背後是痛苦,不是真快樂,是假的。跟隨快樂的是煩惱,甚至是樂極生悲,所以我們佛教徒打坐、誦經、念佛,這些輕安之樂才是真正的快樂。
問: 追求快樂帶來的煩惱如何解決?
答: 你不要追求它!追求就是因,煩惱就是果,有因必有果,眾生是自找痛苦啊!男女生來有貪愛之心,男女談戀愛是人生的快樂,談戀愛之前快樂還是之後快樂呢?追求其實是痛苦,這是佛教的真理,不快樂之時怪誰呢?所有煩惱痛苦全是自己找來的。
問: 回憶過去留下之煩惱,如何去解決呢?
答: 佛教說我們的思想是妄想,過去的事如長夜大夢,我們去追憶也沒用;未來的事如空中浮雲,變化莫測;現在的事乃逢場作戲,不要當作是真的。要看得開、放得下,轉眼甚麼都沒有了,何必回憶過去的事呢?
問: 出家能否解決煩惱?
答: 解決煩惱是在心上解決,不是披了袈裟就可以解決。心裏的煩惱不能放下,就是出家住在深山也不能消弭。
問: 若遇到人我是非之事,應該怎樣去處理呢?
答: 不論夫婦、兄弟、朋友相處,一定要忍耐,否則就有痛苦煩惱,皆因人人都會有錯,試問誰能無過呢?若是佛教徒,應該諒解對方,只因自己過去生得罪了他,批評過他,種下了這個因,今生才得此果報。要知道,面相端正莊嚴,相貌美麗,都是過去生從忍辱中修來。假若你能忍,經過一兩年後,相貌就會變好,由於相隨心轉。
很多時一班人聚在一起,說的都是批評人、責備人的話,讚歎人的話就甚少講。人人都認為自己對,別人錯,這都是眾生的毛病。我們應該隱惡揚善,好的話盡量多說,壞的話最好少講。批評及責備別人,對自己及他人都沒有好處。不論佛、道、儒都是提倡隱惡揚善的。我們要經常檢討自己所講的話,是批評人多還是讚美人多。
問: 何謂「明心見性」?
答: 「明心見性」乃佛教的名詞,有高深的義理。此詞道儒兩家也有用。佛教傳入中國二千多年,三教的名詞也會混合來用,內行人一看便知是那一家所寫的文章。
甚麼是見性?那個見性的「性」是體,不會變的。甚麼是明心?「心」是用,是會變的。佛教把宇宙萬有分為三大:「體大,相大,用大。」體是看不到的,而相是可以看到,如男女各有不同的相貌,花草樹木等也有不同的相狀,是可以見到的,有相狀就有作用。比方我們可以用拜墊來拜佛,來靜坐,亦可以用作放東西等,所以宇宙萬有各有不同的相狀與各有其作用。
體是看不見的,沒有相狀。若是有相狀就可以看見,不能稱作體。相與用不是體,本體即是自性。
明心的心是虛妄的,是妄想心。這個心想東想西,是假的,不是真的,是會變的。你要明白相與用是由分別心而來,分別心是假的,所以相及用也是假的,若能明白體,即是見性。所謂「明心見性」即是明白此心有相有用,乃是變化無常。其自性是體,無形無相,是常住不變的。
問: 在家的佛弟子,若沒有時間每天做早、晚課是否不對呢?
答: 佛在世時也沒有做早晚課,甚至佛教傳入中國時也沒有這件事。一直到唐宋以後才有做早晚課,現在很多寺院也有做。真正的修行人不一定要做,如參禪的人終日行住坐臥都在參禪;念佛人整天都在念佛。你只要明白宇宙人生都是空的,就這樣去起觀照,便是真正的做早晚課。
問: 供在佛前的水,一天過後應該把它倒去還是把它喝了?
答: 這杯水可以飲亦可以倒掉。我們向佛菩薩供水是表示恭敬之意,好比客人來訪,我們亦要給客人奉茶。大家早上起來也要喝杯水的,若是自己飲茶的話,可以供茶;若是飲白開水,即供白開水;若沒有時間,不供亦沒有問題。
問: 我們應該怎樣去理解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答: 既然三心都不可得,你現在發問的是甚麼心呢?若說是「現在心」,那麼這個「現在心」就可得了嗎?怎能說得通呢?若可得的話,你現在的心就可以留住了!
實在說,過去的事猶如長夜大夢,都已成過去,不可得;未來的心亦如空中浮雲,變幻無常;現在的心就如逢場作戲,這個心是妄想心,妄是虛妄,沒有實在的。若是有的話,應該存在何處,所以現在心也不可得。
大家反觀自己的心是甚麼樣子?在空間上講,這個心不是大小方圓,沒有內也沒有外,亦沒有中間。在時間上說,它不是過去、現在和未來。在顏色上講,它不是青黃赤白。它是甚麼樣子呢?沒有樣子又怎能說有呢?〈天台宗〉說「四運心」不可得。未生起時,你看這個心在甚麼地方呢?已生起,你看它從何生起呢?正生起,正在想東想西的時候又是甚麼樣子呢?已經想完了,這個心就更加沒有了。所以〈天台宗〉要人觀心四處不可得。我們打坐時就是要觀察這個心四處不可得。《地藏懺》說:「一念普觀無量劫,無去無來亦無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諸方便成十力。」
問: 一個患了失憶症或是癡呆症的人是否對世事都不執著,他將來往生時是否較容易往生到善趣呢?
答: 這要問他是否真能放下。癡呆症是糊里糊塗,不知修善也不知作惡。佛教說這是多生多世罪業深重才會有這毛病,要多求懺悔。患這種病的人對事物不大清楚,也沒有甚麼放下與放不下,連聽佛法也不甚理解,唯有念佛拜佛求懺悔來減輕這多生多世的罪業。
大家不能不信因果報應。不用看相,從一個人的言行舉止、相貌、聲音都能看到有沒有福報。沒有福報的人做甚麼事都不順利,到處碰壁。這不是迷信亦不是胡說,是經驗得來的。所以,大家應多修福培德,相貌隨之會變好,變得莊嚴。
問: 一個容易動感情的人,見到不認識的老弱傷殘者,都會流下同情之淚,這樣的人是否很難斷愛呢?
答: 不是。世上的人有千差萬別,人人性格不同,不要以為別人和自己一樣。世間人有五種種性:一、聲聞種性。二、緣覺種性。三、菩薩種性。四、不定種性。五、無種性。
見人受痛苦生起同情心,這是菩薩種性。見別人痛苦如同自己痛苦,生起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之心就是菩薩心腸,有資格受菩薩戒。有這種心腸的人也不一定是佛教徒,其本性是與生俱來的。
這不是能否斷愛的問題,要分清楚這與愛無關。愛與同情心不一樣,愛有分父母、夫妻、兒女和朋友之愛。愛是自私,為自己的。同情心是大公,為他人的。這個同情心是善的,是菩薩心。愛與同情心是不能相提並論。
問: 《藥師懺本》有四句偈:「因心故心,不因心故心,亦因心,亦不因心故心」,應怎樣去理解?
答: 這只是其中幾句,意思是說你現在這個心是因心生起來而有心,是不因心生起而有心,是亦因心,亦不因心而生起這個心。你這個心是怎樣生起的?為甚麼生起這個心?從哪兒生起這個心呢?主要是問你為何生起這個思想,要自己去觀察,去思考,求心了不可得。心既了不可得,何有宇宙人生。
問: 我們可否在廚房誦經呢?
答: 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都可以看經念佛,不單是廚房,甚至在洗手間也可以念佛誦經,因為香港的洗手間很潔淨。假使到處吵鬧不停,唯有洗手間最清淨,則在洗手間念佛誦經也沒有問題,這樣做出於不得已。
問: 何謂「有為法」及「無為法」?
答: 關於有為法、無為法;有漏法、無漏法;功德及福德,應如何理解呢?「有為法」即有所作,如在布施時內有我相,即是我去行布施;外有人相來接受我的布施;中間有布施這件事。即是我用何等方法去幫忙,如用金錢或是醫藥等,有這種思想就是有為法,是「有漏功德」屬於「福德」。有漏就等於一隻底部穿了孔的盆子,就算你不斷的往盆裏注水,水會從穿孔處漏掉。心想著行善會升天堂,作惡便下地獄,這便是「有漏法」,有生死之漏。
若你布施一切眾生,供養三寶而內無我相,外無人相,中間無布施這件事,做完就放下,不去計較便叫「無為法」,是「無漏功德」而不是「福德」。無此三相便是「三輪體空」,能做到三輪體空就是實教菩 薩行,否則便是權教的菩薩。
正如梁武帝問達摩祖師,他經常建寺、齋僧、修橋舖路,有何功德?答案是毫無功德。武帝問如何是真功德?達摩祖師說:「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於世求。」武帝問得非常膚淺,但祖師答的是高深理論。兩人話不投機,愛面子的武帝便問達摩祖師:「對面是誰?」祖師答:「不認識。」祖師知道時機還未到,便往少林寺面壁九年。
問: 甚麼是「四諦法」?
答: 學佛的人都知道「苦、集、滅、道」是四諦法。苦是世間的果,集是世間的因,滅是出世間的果,道是出世間的因。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凡夫只知道不想有煩惱痛苦,卻不知道這是果報。有果必有因,若當初不種苦因就不會有今日的苦果。修道種樂因便得出世的樂果。「知苦斷集,慕滅修道」是小乘的四諦法門。
問: 甚麼是「四念住」?
答: 「四念住」即「四念處」,是小乘人的修法。一、觀身不淨。二、觀受是苦。三、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
觀身不淨:是觀想自己及別人的身體都不是潔淨的。觀受是苦:即觀察苦、樂、憂、喜、捨五種感受都是苦的,在你感受快樂時已種下了苦因,痛苦就在後面。觀心無常:是我們的思想不停的生滅。觀法無我:是觀一切諸法中無我。
問: 有人說佛經有五種人說,是哪五種人呢?
答: 一、佛說。二、佛的弟子說。三、天人所說。四、仙人所說。五、變化人所說。以上五種人說,有佛作證也可稱為經。
問: 毘舍浮佛說過:「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彼亦滅。」「心本無生」是甚麼意思?「前境若無心亦無」又怎理解呢?
答: 有境就有心,有心就有境,兩者是相對的。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沒有境就沒有心,沒有心就沒有境,兩種相是相輔相成的。《楞嚴經》說:「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心生法生,法生心生,生滅同時,無有前後。由此可知,心法一體,所謂「有情無情,同圓種智。」即是此意。
問: 佛教徒可否追求神通?
答: 西藏喇嘛多是求神通的,達賴喇嘛曾呵責他們不許求神通,他有位弟子因而被殺。中國僧侶不主張修神通,要求智慧。有了智慧就有神通,有了神通卻未必有智慧。阿羅漢說:「我等不貪生,亦復不樂死,一心及智慧,待時至而去」。
問: 「真佛無形,真法無相,幻化空華,不無把捉」是何意思?
答: 這幾句經文的理論很高深,要多鑽研佛經才能明白。一切法本來是沒有的,哪裏有形相呢?相是假的,如相是真的,就不應有變化,既有變化所以是假的,若是假的又何必執著它。雖然如此,菩薩度生仍要「宴坐水月道場,大作夢中佛事」,故說:「幻化空華,不無把捉。」
問: 誦經需要明白經文的意義嗎?
答: 誦經而不明經文之義,誦經又有何意義?《法句經》云:「雖多誦經,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就是說誦經不解其義,毫無利益。如果能理解一法句,如法修行則能得道,明白其義是很重要。雖如是說,誦經也有很大功德,因般若有三種:一、文字般若。二、觀照般若。三、實相般若。
問: 在佛教的角度,如何看世界宗教一體化及五教合一呢?
答: 這是不可能的事,雖然大家都提倡世界和平,互相合作。天主教、基督教提倡博愛,佛教亦講慈悲,大家都有一致的立場去拯救這世界。不過這只是表面功夫,其實最好大家可以坐在一起商討,互相團結,避免戰爭發生。最終來說,各教的道理是不相同的。
問: 我每次做回向時都會回向給病人,先人甚至法師,但有人認為我沒有這麼大的力量去回向,這應該怎樣呢?
答: 好心有好報是肯定的。佛教要作回向,好比子女應該孝順父母。若父母有病,作為子女的寧願自己折壽十歲來送給父母,不管這種思想能否起作用,卻反映了孝順的心意。這樣孝賢的行為,現今社會能看到嗎?
依佛教說,回向是有用的,你回向給對方時,因彼此的思想互通,他亦可能得到好處,所謂一人有福,大家沾光,家庭也是一樣。《地藏經》說念經回向給某人,自己得六分功德,某人得一分。由此可知,那位說回向給別人沒有用處的見解是邪知邪見,不論他是否佛教徒,知見也是不對的。不論回向力量大小,只要有心就可以了。
問: 有人告訴我,經中根本是沒有「消災延壽藥師佛」這個名稱,是真的嗎?
答: 佛教徒都應該明白這個問題,「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在經上是找不到的,而「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這聖號就可以在《藥師經》中找到。一般年青人都以為在佛經上看不到的便是念錯了,這都是誤會。
「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這句佛號是幾百年前的高僧大德及開悟的人提倡出來的,他們都很有學問,很有研究,精通佛法。若是說錯的話,豈不是說他們也搞錯了嗎?事實上他們決不會像我們一般人的一知半解。台灣的李炳南居士說:「古人的東西不能隨便改動。」他這麼有學問的人也是這樣說。你想想幾百年前的大寺院,所有高僧大德都是念這一句佛號,難道都錯了嗎?以一個年輕小和尚的見識就輕易說前人錯了,這對嗎?
「藥師琉璃光如來」中的琉璃是形容詞,指有光明,像琉璃一樣。消災延壽也是形容詞,讓你消災延壽,這不是比前者更好嗎?念藥師佛能令你消災延壽,對症下藥,有何不對。我們的知識絕不能與古時大德相比,更不應隨便推翻前人之見解。
問: 小乘佛教不承認「觀音」是菩薩而認為「觀音菩薩」是鬼王,這樣對嗎?
答: 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是不共法,《金剛經》說:「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雙方所做的事都不被對方接受,此情況存在很久。早在二千年前已發生問題,無論如何,中國的四眾弟子是能夠容納小乘佛教的。相反,小乘佛教就不明白大乘佛教的道理,認為大乘非佛說,這思想的距離實在太遠了。
大乘、小乘思想之差異可舉一例說明,當年玄奘法師回中國後,皇帝在長安建造了一座大雁塔,將翻譯過的梵經放置塔內,這座塔是仿照印度的大雁塔而建。據說當初印度建造此塔的源由是那時候的印度大乘佛教是吃素的,而小乘佛教是吃肉,還誹謗吃素的人不是佛教徒。一次,天空中有一群雁子飛過,小乘佛教徒就利用這機會來挖苦大乘佛教徒,向著雁子說︰「你們是菩薩,就下來讓我們吃吧!」怎料話剛說完,雁子真的飛下來,他們見了這情形即生起大慚愧心,所以建做一座大雁塔。
根據大乘佛教所說,觀音菩薩有三十二應身,有時現鬼王身而並非鬼王。
問: 佛教怎樣去看待「天才」和「蠢才」呢?
答: 天才和蠢才都是與生俱來的,很難改變。若多生多世有某種舊習,轉生後一看便懂,一學便會,這是天才。若沒有某種舊習,怎麼學也學不成。蠢才更不用說了,多生多世都沒有讀過書,所以一生下來就是如此。那些開悟、明心見性的人,生來就有善根,一看就明白。我們讀了多年佛經也不能開悟,他們只聽一句經就開悟了。
以前,天台精舍有位明鏡禪師,聽到人唱「塵塵剎剎盡圓融,萬別千差一貫通。」這兩句話,忽然得到內無身心,外無世界的境界,這是宿生的善根。
問: 佛教講眾生平等,六道之中的眾生也是我們過去生的父母親屬,所以提倡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但我很難接受人和螞蟻是平等的,應用甚麼態度去看呢?
答: 這都是從表面上去看身體和思想不同,眾生雖然性命有別,但是一般骨肉一般皮,實際上身體及思想是相同的。生命是由地水火風空識六大組成,一切動物都是一樣。人是貪生怕死,螞蟻蒼蠅又何嘗不怕死呢!所以說思想及身體都相同。我們要從根本上看相同,不能只看表面現象,用智慧看是平等,用知識去看是不平等。以智慧看,理有情無,以知識看,理無情有。
問: 嬰兒可以皈依嗎?
答: 當然可以,將來還要提醒他自小已皈依三寶,要經常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這樣對他的幫助遠勝於拜其他神靈。
問: 有說為人誦經,不要搭衣只要穿袍便可,這樣對嗎?
答: 有人認為替人家誦經不需要搭衣,你們知道這風氣從哪裏來嗎?我告訴你們在中國內地偏遠的地方多得很。懂佛法的在家人甚至出家人都很少,他們以為只在佛前念經才搭衣,在外面其他地方念經就不需要,否則會被認為不尊重佛法。這樣的風氣在內地是以訛傳訛,無論出家人或在家人都有此誤會。我初來香港時也有此情況,後來才漸漸改變過來。按規矩出家人不論在甚麼地方說法、誦經、拜佛、念佛都要搭衣,否則便有過失。
在家居士假使沒有袍衣也可以受三皈五戒,皈依後可穿袍,受過五戒的可穿袍搭衣,這樣誦經拜佛所得的功德更大。中國佛教之風氣重視袍而忽視衣,因此內地的大寺院、大叢林都有「放衣假」。因為過去內地都沒有風扇及冷氣設備,天氣熱就不搭衣,其實這是不如法的。寧可搭衣而不穿袍,不可以穿袍而不搭衣。袍是中國的服裝,只有衣才代表佛教,所以要分清楚那樣重要,那樣次要。
還有,不要誤信皈依後要經過一段時期才可以受五戒,三皈、五戒可以同時受,甚至三皈、五戒、菩薩戒同時受亦可行。因為每人的根性不同,受戒的時段亦有別。
問: 我的兒子借了我一萬元沒有還,現更沒有支付家用,我應該怎麼辦呢?
答: 兒女是債,無債不來,有還債有討債而來的。若是孝順父母是還債而來;若是忤逆不孝是討債而來。他借了你一萬元沒有還,這是小事。有些兒女借人的錢不還,債主找上門來,甚至破壞居所,還威脅傷害人命。現在你只損失一萬元,算得上甚麼呢?
問: 「菩薩」和「如來」有何分別?
答: 菩薩是佛的弟子,佛是菩薩的師父,如來是佛的十種通號之一。譬如太子在未當皇帝時,名為太子,已當皇帝就不再名為太子,菩薩亦復如是。未得佛道時名為菩薩,已得佛道名為如來。
問: 「彼岸」是何意思?
答: 「彼岸」是涅槃,乃了生脫死,離苦得樂的意思。「此岸」是受生死輪迴之意。此岸彼岸是一種譬喻。
問: 「悟法者無非是法」及「解道者無非是道」,怎樣解釋?
答: 「悟法者無非是法」,悟了法之後又等於甚麼呢?《金剛經》講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為甚麼呢?記得我年少時想吃糖,母親便說是你的牙齒想吃糖,還是你的舌頭想吃糖,有誰想吃糖?當時我聽得一頭霧水,後來才明白。母親是個不懂佛法的人也能說出如此高深的理論,就如〈禪宗〉叫人參念佛是誰?走路、吃飯的是誰?若你在打坐時被一下木魚聲驚醒而開悟,這時候木魚就是佛法。有人見梅花開而開悟;有人見落葉而開悟,因此甚麼都是佛法。
「有名無實」這句話,有很高深的理論。宇宙萬有一切動物、植物及礦物都是有名無實的,你能明白,一切也是佛法。
古時很多皇帝都是佛教徒。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見到橋上有很多人來來往往,不像北方那樣行人稀少,便問臣子:「因何他們如此忙碌?」臣子答:「只有兩種人,一為名,一為利。」
另一次乾隆皇帝到一所禪寺拜佛,住持便親自敲磬侍皇帝禮拜以示恭敬。禮佛三拜、敲磬三下,皇帝聽到這清脆的音聲,便問這音聲是從磬來還是從槌來?當時住持回答:「不從磬來也不從槌來,是從萬歲的頭上來。」假若皇帝當時是應機,一語便開悟了。那意思是說根本沒有聲音,只是人的心在分別罷了。
「解道者無非是道」,儒、道、佛三家對這個「道」的解釋各有不同。一般世間人說「養生之道」、「用兵之道」、「為官之道」及「生財之道」等,甚麼都有其道,依道而行一切都能成功,背道而行就會失敗。儒家所說「中庸之道」就是不可過分亦不可不及。道家說天、地、人皆有其道,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
「中庸之道」非常好,意思是甚麼都要適中,比如說某人的脾氣非常好,好得太過分會令人卻步,又或某人的脾氣很差惹人生厭,能恰到好處就受人歡迎。學佛就是學中道,古語有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對親朋戚友也一樣,若終日沉醉在甜蜜中又怎能得到解脫呢!
佛家對道字又怎樣解釋呢?可以深說也可以淺說,可以廣亦可以狹,視乎各人的根基而論。對一般人來說,「道」即四通八達的道路,你心中有煩惱痛苦,表示你的道路不通;若你心無罣礙即是路路暢通,亦表示你明白佛法,前後左右皆能通達。
對較高層次的人來講,解道者無非是道,不單人世間的道路可通達,十法界的道也可通達。民國初年,高旻寺來果老和尚是一位開悟的禪師,他說自己要上天堂就上天堂,要下地獄就下地獄,這不就是路路暢通嗎?不論六凡法界及四聖法界都能隨意前往。
一般大學問家、儒家、道家對「道」
的解釋都流於表面化,絕不及佛教的理論。現在只簡單略說,要清楚解釋還有很多理論,要知道佛教是能令人開大智慧的宗教,非一般小宗教可比擬的。
問: 一個人要出家是消極還是積極?
答: 每件事都有正反兩面。世人終日為衣食住行奔波勞碌,認為是積極。見到出家人住在廟裏不務士農工商,就認為是消極。
我們出家人見到世間人不解決自己的生老病死問題,認為是消極。出家人念佛、拜佛、懺悔業障、靜坐,觀察宇宙人生如幻如夢,認為是積極。各人觀點不同,分不出誰是誰非。總之世間人的積極是向痛苦裏鑽;出家人的積極是向快樂裏走。世間人的消極是將生死大事拋諸腦後;出家人的消極是把世間事務放下,做一個無事比丘。古德說:「皮包骨頭肉纏筋,顛倒凡夫認為身,至死方知非是我,從前枉自用精神。」
問: 佛教有否主張拜太歲呢?
答: 世間上的事,不得不信也不得全信。如果你身體強壯有福報及時運高,甚麼不如意事都沒有,否則很多事都會發生。所以最好還是拜佛菩薩求福德智慧,人有了褔德智慧,無往而不利。佛教徒不拜太歲。
問: 受過五戒就不能說四眾過,若講是講非可以嗎?
答: 受了菩薩戒不能說四眾過,因菩薩戒中有此戒,五戒中則沒有。四眾是出家的比丘及比丘尼,在家的優婆塞及優婆夷。出家二眾是內護,以弘法利生為己任;在家二眾是外護,在經濟上支助修建寺廟,護持出家眾等工作。四眾就好比一張檯的四隻腳,缺一不可。若四眾不和,互說長短,後果非常嚴重。作為佛弟子應該以身作則,隱惡揚善才對。
五戒中雖然沒有「不能說四眾過」這條戒,但受了五戒的居士應守口如瓶,守意如城,不能講人是非。
問: 「參師」與「皈依」有何分別?
答: 參師是皈依一位師父之後又皈依另外的師父。中國內地沒有參師這名詞,因為當時皈依一位法師尚不容易,遑論要皈依多位法師呢!
星雲大師不贊成參師,他說:「若你昨天拜了一位皈依師,今天又拜另一位,明天再拜一位,當你有問題要向師父討教時,師父們會叫你向另一位師父請教,你的問題始終不能解決。」據聖嚴法師所說,這是一腳踏兩船的做法。
我認為以前經濟比較困難,若你皈依了某位法師後便要供養他,如此類推的皈依幾位法師便加重負擔,因此亦形成出家人爭護法的情況。若居士跟某位出家人來往久了,忽然停止往來,師父可能不開心,令有些徒弟為師父拉隴弟子。分析以上的情形,大家最好不要參師。真正大德高僧能空四相,你經常來也好,十年不來也沒有問題。真正有道行的人,可以作為參師的對象。
再者,若已出了家,又再拜另一位法師為師父,這樣做對剃度師父極之不尊敬。如果師父不能教導你,你可以離開師父到別處參學,這樣沒有問題。
問: 家母因行動不便而沒有到佛堂,只在家中念佛算是修行嗎?
答: 年青人身體健康及時間容許可以多參加法會。事實上這些法會都是為一般初機佛教徒而設,給予他們多熏習的機會。若是真正修道的人,不一定要到寺院,在家修行也可以。寺院做法會是接引初機,因為獨自修道容易懈怠,大眾熏修效果好,所謂「大眾熏修希勝進,十地頓超無難事。」若要真正了生脫死就很難,應到深山苦修。
問: 佛教徒可否服用有動物成分的藥物?
答: 這要看病情而定,避重就輕,不能一概而論。病情輕的可免則免;病情嚴重的迫不得已才可服用。我們不論做甚麼事也需要避重就輕,就連做善事也一樣,利大害小的才可以做。
問: 《華嚴經》中為何有很多佛菩薩之名號?
答: 佛證道之後「如證如說」,就是將自己證到的境界如是說出來,講的全是很高深的理論,所以有很多大菩薩在座聽佛說法,其中只有證得法身的四十一位大菩薩聽得明白。對聲聞、緣覺來說,就如聾若啞,不明白佛在說甚麼。後來佛為小乘講了十二年《阿含經》。
問: 菩薩戒弟子是否每當見到乞丐都要布施?
答: 佛法是靈活的,不是古板的。做善事應要有智慧,「寧在雪中送炭,不在錦上添花。」若是真正貧困,天天布施給他也沒有問題。相反,有些乞丐是裝假騙人同情,甚至有假和尚,布施給他們又有何功德呢?
問: 台灣的慈濟功德會,有條例不准會員參與政治,究竟出家人應否參與政治呢?
答: 應否參與政治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要看時作事。有些人見出家人參與政治,便稱他是政治和尚或革命和尚。若真的話,我認為釋迦佛就是第一個政治和尚,因為他和六個國王來往。他也是第一個革命和尚,因他打倒四姓不平等階級。
隋朝的智者大師被天台宗稱為「東方小釋迦」,當時的皇帝也跟他交往。外界批評大師不應和皇帝拉上關係,因此中國佛教一直以來都不准出家人參與政治。古人的規矩是否適合今天的社會呢?中國佛教二千多年來都是保守的,要知道時代不同了,還依古人的做法是有問題的。
泰國、緬甸、斯里蘭卡都是政教合一的。泰國的僧王和國王同坐一部汽車,國王甚至向僧王請教國家大事。日本、韓國的出家人地位也很高,故能在政府裏面佔一席位。反觀中國的出家人地位之低微令人慨嘆。中國佛教一直以來不問政治就形成了如此衰微的景象。
自古以來,一般人形容出家人為「方外人士」,都是住深山隱世不問世事。民國初年,佛教遭遇政治迫害,太虛大師希望能在政壇上爭取一席位,以政治的力量挽救佛教,引起不少人議論紛紛,結果也未能成功,你說僧人參與政治究竟是對還是錯呢?
問: 甚麼是「大乘」及「小乘」?
答: 簡單來說,心量大就是大乘,心量小就是小乘。九十年代開始,台灣很多人學小乘,認為人們讀書也要從小學開始,循序漸進不能跳級。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內裏卻大有文章。
泰國的民眾非常尊重出家人,政府官員也如是。一九五零年我在泰國居住,發覺政府部門對來辦事的出家人非常尊重。我所乘的汽車壞了,當地居民免費幫忙修理。因此,台灣有一部分佛教徒就要學小乘,認為小乘勝過大乘。近年很多泰國的出家人到香港來,要學中國大乘佛教的方法,而台灣卻要向他們學習,這不是矛盾嗎?
問: 拜佛時是否同時要念佛?
答: 是的。台灣的懺雲法師就是一邊念佛,一邊拜佛或拜經,一字一拜或一句一拜,或念經題,如念「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海會佛菩薩。」念完兩句拜一拜,上海人很流行。
問: 觀音菩薩像的頭上為甚麼還有頭?
答: 這是觀音菩薩現多妙容,其中或現一頭、三頭、五頭、七頭、九頭、十一頭乃至八萬四千頭,救護眾生得大自在。
問: 若夫婦二人有一方不是佛教徒,一方往生後要用甚麼宗教儀式呢?
答: 不管亡者是否佛教徒,在世的人替他選用佛教儀式的葬禮是有益無害,但要先徵求家人同意,不能勉強,否則會引起家人反感。
問: 怎樣克服在看經時打瞌睡?
答: 很多佛教徒有這種情況就認為自己業障深重,其實未必如此。精神不振的原因大多是在年青時體力透支而不察覺,到年紀大了,就出現這個問題。這種情形吃藥也不能痊癒,唯有利用打坐慢慢恢復體力,但要經過很長的時間,這是我個人經驗。
問: 在家和在廟拜佛有何分別?
答: 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拜佛也是一樣,沒有分別。二零零四年我曾到斯里蘭卡參訪,那裏的居士是沒有共修的。他們最重視菩提樹,樹苗是從藍毘尼園取來培植的,大家對這棵樹非常尊敬的叩拜、供燈及供花,等同香港人拜黃大仙,非常虔誠。我認為中國大乘佛教的共修方法好,大眾聚集一起力量強大,心不易散亂,看起來很莊嚴。這點在打坐時最明顯,若一個人在家打坐半小時也難得平靜,如果大家一起打坐,心很快就會寧靜下來,所以初學佛還是在寺廟拜佛功德大。
問: 出家人可否把產業送給在家人?
答: 一般而言,出家人的產業叫三寶物,按道理是應該轉送給出家人。假若預算送贈的出家人不守本分,沒有其他選擇,也可以送給在家人,必須選擇有正知正見的佛教徒。能為佛教為社會做些有意義的事,總比送給有問題的出家人好。
學佛應該要靈活,不能墨守成規。自古以來,人們都認為「愛護常住物,如護眼中珠。」即是常住的財物不能動一分一毫。中國佛教徒為甚麼不能做些社會福利事業,如辦學校、醫院、安老院及孤兒院等,都是因為有這個觀念,認為在家人不能用出家人的錢財。要知道行菩薩道有四攝法,即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還有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都是以布施為首,否則就不能行菩薩道,不能度眾生。出家人經常說布施,除了對在家人說,自己也應該實行。
我每年返國內弘法利生,還不是憑著布施才有這麼多人來聽經聞法嗎?有句話說:「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除了法布施外,還要財布施和無畏施。外教也用這種方法,所以河南省成了天主教的天下,河北省就成了基督教的天下。
問: 「拜佛」和「供佛」有何分別?
答: 拜佛和供佛都是一念恭敬心。以香、花、果供佛是意業清淨恭敬;身體禮拜是身業恭敬;口念佛名是口業恭敬,這就是對佛三業恭敬。
問: 有說:「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對於過往所造的惡業,應該怎樣懺除呢?又請問怎樣去修善呢?
答: 「禮佛一拜,罪滅河沙。」要除罪障就要多拜佛;「念佛一聲,福增無量。」要修大福就要稱佛名號,用十分鐘時間念阿彌陀佛聖號勝過以飲食、衣服、臥具、醫藥四事供養天下人民一百年。修大善就要發菩提心,一發大心勝過自修一萬年。南方人理解佛法多,修行的少。相反在北方了解佛法人少,修行的多。
我家鄉河北省有一塊地是可以建廟的,村民想請某出家人簽名申請,但他不答應,卻發心三步一拜朝五台山,經過四個月辛苦拜到五台山。我認為他這樣朝山的功德比不上用一分鐘時間去簽個名。
問: 若不參與皈依儀式,可否成為三寶弟子?
答: 不皈依三寶不能成為三寶弟子,等於外人不是你家人一樣。皈依三寶才是佛家弟子,又名七種眷屬。在家兩眾弟子,出家五眾弟子,你沒有皈依三寶,七眾眷屬沒有你分,所以不能稱三寶弟子。
問: 佛從何而來?先有人還是先有佛?
答: 有人就有佛,有佛就有人,人即佛,佛即人,兩者是同時存在的。相反,無人就無佛,無佛也無人,因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道理不是普通人可以明白。
問: 菩薩行中有說可用頭、目、腦、髓甚至妻子去布施,但用妻子去布施,不是侵犯了她的自主權嗎?
答: 在古印度,丈夫是一家之主,妻子是沒有自主權的。她要聽從丈夫所有命令,丈夫死去甚至要陪葬,當今社會是不可能的。
問: 「罪性本空」是何意思?
答: 曾有兩派持不同意見的知識分子進行爭辯,是「帶業往生」還是要「消業往生」,我認為首要認識甚麼叫做業。業是沒有形相的,否則盡虛空也裝不下。一生一世的業尚且這麼多,更何況是無數劫所作的呢!雖說業是沒有形相,但並不表示不存在。
業是一種行為,有行為就有業。我們東走西走,做好也做壞,有善也有惡,糊里糊塗的自己也分不清楚。所以「十二因緣」說無明緣行,即不清不楚的胡亂造作叫業。古德說:「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心一動就有業,善業惡業都是從心生,所以要從心上懺悔才能徹底解決問題。若然心空了自然甚麼善惡業也不存在,能做到思想停止,心就不存在,業也不存在,還爭論甚麼帶業不帶業往生呢!
六祖大師說:「不思善,不思惡,哪個是你本來面目。」甚麼是善,甚麼是惡都不去分別,這個才是自己的真面目,哪有善與惡之分呢?孟子說:「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說:「人之初,性本惡。」佛家說:「善既從心生,惡豈離心有,善惡是外緣,於心實不有。」既然善念是由心生,相對之惡念也定是由心生,離開了心,兩種念都沒有,故說「罪性本空」。
問: 佛教徒可否供奉天神及灶君?
答: 佛教徒不需要供奉天神及地祇。拜灶君是二千多年的民間習俗,前人非常隆重其事。帝王百姓每年臘月二十三要送灶君,正月初四接灶君。有說灶君是玉皇大帝派來凡間審察人間的善惡,其實究竟有否玉皇大帝與灶君也很成問題。現今寺院供奉的不是灶君而是緊那羅王菩薩。源起於唐朝少林寺一次抗拒外來的侵佔,廚房中一名伙頭奮起擊退外侵,自稱是緊那羅,是天龍八部之一。因他有這個功德,後人稱之為菩薩,還加「南無大聖緊那羅王菩薩」聖號,這是有歷史記載的。我們佛教徒不應供奉灶君。
問: 「頂上圓髻,圓滿殊好」是甚麼意思?
答: 佛陀頭頂上的原是鳥巢,因佛打坐入定時間很長,小鳥以為是樹頂便在佛的頭頂上築巢,這是佛有三十二相其中之「無見頂相」,表示佛有至高無上之相皆是歷劫修來。
問: 自己信佛,但得不到家人的支持,又不能持長素,因家中事務困擾,以至家庭不和睦,應該怎麼辦呢?
答: 信仰宗教很不容易。大多數人都是向錢看,但求生活富裕,不求精神上的依歸,尤其是現今社會物質引誘極大。一般人只是來佛堂拜佛,但真正明白佛理的就非常少。
學佛重要,家庭也重要。要在不與家人有衝突的基礎上學佛才對,否則弄至家庭破裂就不像話了。度化家人需要耐心,有機會和他們一起參加朝聖團或法會,讓他們感受佛教的莊嚴,看一看佛教正面情況,亦可安排時間和我見面傾談,決不能急進。
學佛著重內心,若環境不許可你到佛堂誦經拜佛,或不能持素,那就不必勉強。只要行住坐臥恆念阿彌陀佛聖號,多看經書就好了,家中事務依舊去做,這樣學佛與家庭就不會有衝突。
問: 請法師解釋「緣起」問題。
答: 緣起之下是性空,沒有性空就沒有緣起。宇宙萬有一切都是仗因托緣而有,由種種因緣聚合一起才能成就一切事情。不論動物、植物及礦物,缺少一種因緣也不能成立。事物的本體是空的,因為沒有自性,即沒有自相,不能獨立存在。
舉例一座房屋需要用鋼筋、水泥、木材、金屬等造成,鋼筋水泥造成牆壁;木材造成樑柱;金屬、玻璃造成窗戶,內有傢俱、牀舖等。但是牆壁、窗戶及樑柱都不能代表房屋,若離開牆壁、窗戶以及鋼筋水泥等因緣,又以甚麼名為房屋呢?要追究那一個是房屋根本的因,那一個是房屋根本的緣,是找不到的。緣起中有無窮盡的緣起,因為緣起無自性,沒有一樣東西能代表這座房屋。這座房屋的本體是空的,所以緣起性空。
人也是一樣,由四大組成,無論那個部分也找不到人的存在。手、腳不能代表人;毛、髮不能代表人;暖氣、呼吸不能代表人;血液、涕唾不能代表人,缺少其中一個條件都不能構成一個人。這個人除去四大種外,找不到一個人,這就是緣起性空的道理。
問: 沒有持長素可否誦經?
答: 可以的,西藏喇嘛也沒有吃素但念咒一樣靈驗。誦經的目的是希望幫助你能持素,有傳說誦經者一定不能吃肉,這都是誤解,沒有根據的。
有高僧大德說:「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徒然。」意思是念佛一定要一心,不能散心,但並非散心念佛就沒有功德。《法華經》云:「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隨便念一聲阿彌陀佛已種下了善根,將來就會成佛。這兩種說法表面上看來很矛盾,互相對立。
佛教的道理是圓融無礙、相輔相成的。對懈怠的人就說喊破喉嚨也徒然;若對精進的人就說散心念佛也可以成佛。要對機說法,對甲講的方法未必對乙行得通;對乙講的方法也未必對甲有效用,所以學佛並不簡單。學佛的人雖多,但明道理的人很少。
問: 何謂「三昧耶」?
答: 「三昧耶」是密宗其中的一個名詞,具有平等、本誓、除障、驚覺之四義。一、佛與眾生平等。二、佛發誓願令眾生開悟成佛。三、能除眾生業障。四、能令眾生驚覺。
問: 為何有些佛教徒還要祈求升官發財呢?
答: 人可分三等:第一類是有所祈求的為下等人;第二類是無所求的為中等人;第三類是不執著任何事物的為上等人。法門有八萬四千之多,眾生就有八萬四千根器,各各所取不同。
問: 請問師父,海青上有四條帶子,有甚麼用處?
答: 佛教徒都有一件袍名「海青」,是佛教禮服。袍的內側和外側各有兩條帶子。穿袍時,先結好內側的帶子,外面接連袍的前幅和後幅那兩條帶子,不用打結。外側的帶子有甚麼用處?是不是作為裝飾?大家可能沒有注意,原來以前是用來放刀子的。為甚麼要放刀子?因為那時人少野獸多。
據說四零年代上房山上有很多狼,一群一群的走下山,還有老虎、豹等野獸出沒。為了自衛,人人均帶備刀子,萬一遇上野獸,可用來對抗牠們。山上還有野人走下山來,他們行為粗魯,又不懂我們的語言,彼此無法溝通,大家恐防對自己不利,故帶備刀子防身。多年前報章曾報導某地方出現兩個野人,近年山下人口漸多,再沒有發現野人蹤影。
我國出家人的袍與在家居士的袍是同一模樣,這是漢朝時代的服式。佛教傳到中國的時候,佛教徒全部穿上這種衣服到寺廟拜佛,漸漸變成佛教禮服,沿用至今。出家人服飾不曾修改過,在家居士的服飾則轉換了很多次。中國有三種服式從沒有改變過,第一是出家人的,第二是道士,第三是唱曲的戲子。
現在既沒有野獸,又沒有野人出沒,出家人還保留這個衣帶幹甚麼呢?用途改變,名字也改了,稱為裝戒刀。以前用刀子對付野人,如今則以戒刀警惕自己。假使遇上犯戒的事,寧願用刀子自己了斷,也不能犯戒。我到過印度,那裏的錫克教與印度教互相鬥爭得很厲害。錫克教徒入了教,身上要帶一把刀子,隨時可以對付敵人。香港也有錫克教徒,但法律不容許他們帶刀子上街。
問: 出家人為甚麼頭頂要燃香疤?
答: 在《溫暖人間》曾刊載一篇文章,講述國內出家人辦的一個佛學研究會,研究燃香疤的來歷。和尚為甚麼在頭上燃香疤?研究會認為是出自蒙古人來到中國留下的怪風氣。他們故意壓迫中國出家人要在頭上燃香疤。研究會以為這個資料是準確的,還在《溫暖人間》發表研究結果。我則認為未必如此,研究會沒有交代為甚麼蒙古人要中國和尚燃香疤的原因,硬說甚麼故意壓迫中國出家人,這個理由說不通。
我亦有研究過這個問題,從書上搜集得來兩個較可信的理據。第一個是明朝末年蕅益大師認為在身上燃香,恭敬心還未足夠,應仿照《法華經》藥王菩薩捨身,在頭上燃燈,這樣才算恭敬虔誠。以前出家人不是燃香就是燃燈,把燈芯放在頭頂上,再加上油燃點,這個風氣可能是明朝蕅益大師提倡的,一直影響至今。
另一個是東三省乃滿族人的聚居地,滿族人攻入北京時,對漢人暴虐無道,濫殺無辜。漢人非常憤怒,誓要反清復明,把江山歸還漢人統治。蒙古是佛教的地方,由於東三省接近蒙古,影響所及,滿洲人大多數信奉佛教。順治、雍正、乾隆三帝都是虔誠佛教徒,當時有句話:「在京的和尚,出京的官。」和尚可以在皇宮自由出入,跟皇帝來往,身分特殊。北京的官員下鄉才覺威風。
不少漢人起義反清,為了防止有人假扮和尚混入皇宮,皇帝下聖旨要所有出家人頭上燃香疤,頭上有香疤才是真和尚,沒有香疤是假和尚,藉此分辨真偽。另外,當時的男子絕大多數剃光頭,有的窮人沒飯吃便穿上僧服到寺廟掛單。為防假冒,因此沿用頭上燃香疤的才是真正出家人,這個理由較為合乎情理。
問: 為何大部分的戒子在殿堂上都很守規矩,但回到寮房就閒話多多呢?
答: 要知道修行是從心上修,是修自己而不是修他人。「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能過幾天清淨的日子是很難得。我曾到過北京廣濟寺,寺內住了三百多位出家人,但聽不到一句閒話。因為初學佛法的人,上殿過堂不敢放縱,回到寮房無人管教便肆無忌憚。
問: 弟子受了菩薩戒後,應該怎樣處理家中的貓狗呢?
答: 按戒條是不能養貓狗,但實際上又有很多人養,甚至出家人也會養,實況是要看時作事。有些居所近處山邊人跡稀少,或要保護屋內物品,需要狗隻及貓兒來看守,應該沒有問題,如你把牠們視作寵物就不可以了。有些人在貓的頸項掛上一個響鈴,走到那裏響到那裏,老鼠聽到鈴聲便會避開而不致被貓傷害。
問: 出家人晚上放蒙山,法師行十方禮時,我們居士要還禮嗎?
答:一九四五年,當時北京廣濟寺的規矩,在供齋或出食時要行十方禮。首先是向東拜,向西拜,然後向維那師拜,向方丈和尚拜,統統都要拜。而當你向東拜時,東單百多個出家人要還禮;向西拜時,西單百多個出家人也要還禮;維那師也一樣,唯獨方丈是以問訊來還禮。
這樣的儀規流傳至今,很多人會因為懂得行十方禮而覺得了不起,這情況在我看來是大有問題。古德云:「寧動千江水,莫動道人心。」大眾正在念經時卻要分心望著你是否向他們禮拜,是否要還禮,這樣身、心都動起來,更何況是在家人又那受得起出家人禮拜呢?試問這位施主是求功德還是求罪過呢?
問: 菩薩行中是否重視以身體供養諸佛菩薩呢?
答: 《法華經‧藥王菩薩品》裏說到藥王菩薩以燃身的方法來供佛,十方諸佛讚歎曰:「善男子,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後來有些出家人以跳崖捨身來供佛,以為這樣便可成佛。因此,五台山、雞足山、黃梅縣的五祖寺、普陀山的潮音洞也有捨身處,這些風俗流傳了幾百年到我這時代為止。
我認為不應該捨身供佛,只燃香便可以,所以我為大家傳授菩薩戒時一定要大家燃香一枝。作為菩薩,應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假若燃一枝短短的香也受不了,那就不要受菩薩戒。除了燃香,以前也流行燃指、燃燈。
行菩薩道要切切實實,不要做表面功夫。即使你能忍受燃一指之痛,又能否忍受別人在大眾面前對你無理辱罵而不發脾氣、不生瞋恨心呢?若能做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才是真功夫。儘管你拜過無數次的佛,誦過無數部經,若受不了辱罵,還算甚麼修行呢?
問: 用今天科學的角度,怎樣去分析舍利弗布施自己的眼睛呢?
答: 世上無奇不有,不可能的事也很多,我們沒有親眼看見不能說沒有。舍利弗是多生多世以前的人,我們又怎能用現今的科學及自己的觀點去了解當時的事情呢?香港報章曾刊載一段新聞說某國有位孕婦,自己剖腹取兒後又親自把傷口縫合,你能相信嗎?
問: 懺悔文中「從身語意之所生」作何解釋?
答: 上天堂和下地獄都不出身口意三業。身造殺盜淫;口作兩舌惡口、妄言綺語;心造貪瞋癡,一切善與惡皆從身口意上生起。若在前世今生不存好心、不說好話、不行好事,我們可以在佛菩薩面前求哀懺悔,懺悔清淨則無往而不利。
問: 菩薩戒弟子要每半月誦戒一次,五戒弟子也需要嗎?
答: 受過菩薩戒當然要每半月誦戒一次,若五戒弟子也能做到就更好了。
問: 《往生咒》的作用是甚麼?
答: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五種念佛門:一、禮拜門。二、讚歎門。三、作願門。四、觀察門。五、回向門。若能修習此五念佛門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咒是四種陀羅尼之一。陀羅尼翻譯為總持,即總一切法,持無量義。念《往生咒》能助你迅速往生西方,經說:「能誦此咒,佛住其頂,日夜擁護,怨家不得其便,臨終往生極樂。」
問: 真如佛性是自生還是緣生?是有還是空呢?
答: 《法華經》云:「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成佛也是從緣生,如果不聞佛法怎能知道真如和佛性。其實真如佛性既不是自生,也不從他生;既不是有也不是空。諸法從本來,常住寂滅相。所謂「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寒山大師說:「無物堪比喻,教我如何說。」
問: 何謂「三心」?
答: 「三心」即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金剛經》裏有說三心不可得,即這三種心都是虛妄的,不實在的。上天堂下地獄皆是這三心作怪,若將三心止息,天堂地獄皆不可得。
問: 「真空妙有」是甚麼意思?
答: 空和有是相對的,此有故彼有,若沒有「空」,就沒有「有」的存在。
空有五種意思:一、頑虛空。即吾人眼前所見之虛空,冥頑不靈,無覺知者。二、斷滅空。即外道學說,認為人死如燈滅,沒有轉生之事。三、析法真空。即分析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至極微而成空。四、體法真空。即不壞諸法之存在而觀當體皆空,此是大乘佛教之空觀。五、妙有真空。即悟如來妙真如性,一真一切真,無中無假而不真,即佛的境界。
問: 有人參加法會,當繞佛至大殿中央時,突然流出眼淚,同時生起出家念頭,這是甚麼原因呢?
答: 世間上,不乏有特殊感應的人,依我所知有三種:第一種人來到佛堂,看見佛像或聽到念經會身心不安,感覺又驚又怕。這種人是不是有鬼魂附身?還是有幽靈在身旁纏擾他?抑或有冤業障礙?曾有人因鬼上身被帶到佛堂,他在門口怎也不肯進入佛殿。
第二種人來到佛堂,看見佛像或聽到人家唱念,很歡喜、很開心,甚至流出眼淚。這可能因為他內心柔軟,受環境氣氛所感動,這種是有善根的人。很多人有此經驗,或許過一段時間這種感覺便會消失。
第三種人從來沒有到過寺院,未見過佛像,何故第一次到佛殿即大哭不止?曾有位國內的女士,首次入到佛殿,看見佛像不由自主哭個不停。她不知道是甚麼原因,覺得在眾人面前哭成淚人怪難為情。後來她信了佛教,誠心精進修行。她是很有善根的人,多生多世以前信佛拜佛,今天有緣遇見,心受感動而流淚。有些人甚至生起出家念頭。
問: 究竟佛教有沒有護法山神呢?
答: 這個問題很複雜,一般人看不見,有特異功能的人才看見。曾有位具特異功能的人告訴我,在我主持法會的時候,兩旁站著幾位又高又大的護法山神,但我卻沒有看到,是否有護法山神來保護寺院及出家人呢?我們在清明節、盂蘭節辦法會,很多鬼神來聽經,其中可能有些妖魔鬼怪來搗亂,所以要有護法山神來保護參與的信眾。晚上放蒙山時不讓大家四處走動,因為走動時產生的氣流,會把來聽經的鬼神吹倒。有幾位具有特異功能的居士告訴我,他們都看見此種情況,均說慘不忍睹。
有一真實例子,某居士的公公已去世,一個晚上她到婆婆家裏留宿,看見公公回來並對她說不要在婆婆家裏睡覺。自此以後,她遇到很多怪事,例如無緣無故在家裏或在馬路上不停大哭。她求醫多次都沒有改善。醫生說沒有辦法治她的怪病,提議她找和尚幫忙,結果請我給她皈依三寶。
還有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她每到中華佛教圖書館的佛堂即坐立不安,到了我的房間立刻沒有問題。更奇怪的是她每走到佛前就會跌倒,我做了一次試驗,叫人用布蒙著她的眼晴不讓她知道方向,並拉著她一起走,走到佛前也同樣跌倒。
後來她帶了一位茅山道士來圖書館想找出原因,道士說這個地方風水有問題。他們到了我的房間,坐在牀舖上念咒語,結手印。不一會,那個鬼魂來了,附在這位居士的身上,道士對鬼魂說:「法師在你面前,有甚麼要求說出來吧!」鬼魂默不作聲,過了一會,跟道士吵架,說要殺死道士。道士說:「我對你已很客氣,否則早就把你消滅。」說畢又再念咒,彈三指,一彈指那個鬼魂馬上走了。茅山道士真有本領,對鬼魂呼之則來,揮之則去。原來他是個陰陽人,一隻手冷冰冰,一隻手熱騰騰。我跟他說:「這位居士搭著我的肩膀在佛前可以走過,不會跌倒,你這麼有本事,試試帶她走一趟,看看她會不會跌倒?」他沒有依我的說話做,並說:「你修的道與我不同,我有事情要辦,要先走。」自此以後,這位居士每天誠心誦經拜佛,現在已沒有問題,經常來佛堂。是不是真正有鬼神?你不能說沒有吧!
五零年代的廁所都是舊式的,不是現在的沖廁。有一次,在大嶼山觀音寺,一隻鬼魂來吃糞,湊巧有人在他頭上大便。因太污穢,鬼魂不能歸去,附在一個人的身體,嚷著要我們給他洗頭。我們教他跪在佛前,大眾一起念《大悲咒》,求大悲水給他清洗。念了一半,那個鬼魂突然跳起來,說空中有神打他,不准他跪在佛前。究竟是否真有鬼魂存在呢?古印度沒有廁所設備,人人到處大小便,所以佛教戒律上有講大小便要念咒,彈三指。因此,佛教徒大小便之前會持咒和彈三下手指,鬼魂就會避開,免得頭上沾有污穢物。
問: 現在佛法漸漸傳入西方國家,怎樣才能把傳統的唱誦形式融入西方民間呢?
答: 這件事要循序漸進,不能急進。自古以來天主教、基督教是西方人的傳統宗教,他們對佛教徒會還以白眼。近年已有西方學者信奉佛教及出家,將來弘揚佛法到西方的擔子就由他們堅負。
問: 何謂破和合僧,犯此罪的果報如何?
答: 罪有五逆罪及七逆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是五逆罪。破和合僧罪很大。出家僧團有六和敬 ― 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見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大眾平等共修,若有人從中挑撥是非令僧團不和是名破和合僧。非一般人能破和合僧,只有大法師、有名譽的人才有此能力。以前曾發生過大法師破和合僧的事,結果他得了癌症,苦不堪言。
問: 怎樣在日常生活中運用「無分別心」?
答: 一般初學佛者不太明白這道理。基本修持方法是打坐,在打坐過程中降伏心境,不起亂想,從中領會無分別心的道理。至於較高層次的修持方法是在日常繁重的工作中認真去做,但不著相。只管去做,心裏清楚明白是好是壞,是善是惡,做得成功不雀躍,做得失敗不煩惱。提得起、放得下,事情過去了就不再追想,這才是高層次的修行方法。不要在忙碌中糊里糊塗像濁水一樣,要一念不生是不可能的,只要事事清楚明白不起分別就是了。要運用這種思想定要明白佛理,因此我經常強調大家要明白佛法。
問: 怎樣才得真正清淨心?
答: 《三十七道品》是修行的根本。要得清淨心,首先要有正知正見。其中的《四正勤》非常好,依此便可以分辨甚麼是正知正見。所謂「未斷惡者令斷惡,已斷惡者令不生。」要靈活運用各種方法去達到目的。後兩句「未生善者令生善,已生善者令增長。」即用種種方法使眾生生起善根及使善根增長。
台灣有位大居士經常到妓院,因而受到外界批評他是犯戒居士。幾年後,他常到之處已變成佛堂,而那些煙花女子也皈依了三寶。若人明白宇宙人生如幻如化,做一切事務如鳥過空不留足跡,其心自然清淨。
問: 禪與淨本是兩家,如何能禪淨雙修呢?
答: 佛教有八大宗派,各有所長。當然賣花讚花香才能弘揚自己的宗派,但又不能互相排斥。從明末清初開始,高僧大德皆提倡禪淨雙修,而我也是禪淨雙修,就是在打坐時修〈禪宗〉,其它時間修〈淨土宗〉。這兩派已流行千多年,只是近年才流行地藏法門、準提法門、藥師法門、觀音法門等。
問: 犯了菩薩戒要如何懺悔呢?
答: 《梵網經》說,犯了菩薩戒應在佛菩薩像前求哀懺悔。禮拜三世千佛,要見佛菩薩顯現或見光見花,才算真正懺悔清淨,這樣當然很嚴格。一般人只要拜佛誦經求懺悔,發願以後不再犯或有機緣時再重受菩薩戒便可。
問: 為何說:「是凡夫者、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答: 這是出自《金剛經》。「是凡夫者」即一般人所稱之凡夫。「即非凡夫」即這凡夫是假的、不真實的。眾生相不可得,是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空的。「是名凡夫」即姑且取名為凡夫罷了。又可解釋「是凡夫者」,名為俗諦;「非凡夫者」,名為真諦;「是名凡夫」,名為中諦。
〈禪宗〉偈:「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後來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然後再見山仍是山,見水仍是水。」這裏有三個層次,最初見的山,凡夫以為是真的。後來見到空理,知道是假的。菩薩修到從空出假時,見到山仍是山,見到水仍是水。那麼最初的山和最後的山是一樣嗎?當然不同。所謂「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即見到法身三寶體。
問: 《地藏懺》最後的偈語「一念普觀無量劫,無去無來亦無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諸方便成十力。」是甚麼意思?
答: 這首偈的意思很深奧。
「一念普觀無量劫」劫有過去莊嚴劫、現在賢劫、未來星宿劫。劫是指大劫,無量劫即是數不清的意思。若以一百年來作標準,從人的壽命十歲起,每過一百年增加一歲,如此類推加至八萬四千歲,再從八萬四千歲,每一百年減一歲,至人壽原來的十歲,這就是一個小劫。二十個小劫是一個中劫,一個中劫共有三億三千五百九十六萬年,經歷成住壞空,四個中劫為一個大劫,一個大劫共有十三億四千三百八十四萬年。世界從成到空的年數,佛教稱為大劫,何況是無量劫呢!可知時間之長。能在一念之間就清楚過去劫及未來劫的事,這個道理之高深,非一般佛教徒能了解。經上有說,心一動便有宇宙萬有,心不動則一切都不存在,可見心就是宇宙,宇宙就是心。
「無去無來亦無住」無量劫在一念心中,一念心即是無量劫,這樣不論過去及未來的無量劫又有何住處呢?宇宙萬有亦即一念心,哪有來處?哪有去處?哪有住處呢?
「如是了知三世事」正因為以上的原因,不論過去、現在及未來的事都完全明白,了解透徹,如是三世的種種都在一念心中。
「超諸方便成十力」這理論是開悟了的境界。佛教有八萬四千法門,中國佛教歸納為八大宗派。種種法門也不需要修學而能成就佛之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無量功德完全具足。
問: 情侶在婚前發生關係是否犯了邪淫戒?
答: 不是名正言順的夫婦即不合法的夫妻關係,當然是犯戒,但現代人很流行同居又是否犯戒,卻很難界定。一般人認為不能得到外界人士認同的就是不合情理,能得到大眾承認就可以接受。若果經常更換同居對象便是犯邪淫戒,若一生一世都與同一人生活,雖然沒有辦結婚手續都算合乎情理,沒有犯邪淫戒。又有些人雖然辦了結婚手續,但很快又離婚又再婚,這樣又是否合情理呢?這種事情很複雜很難判斷,若以世間法公認兩人關係正確便是合法,反之便是犯戒。
問: 《心經》中的「無等等咒」是否解作一切咒?
答: 無等等咒的第一個「等」字,即沒有其他咒語可與比擬。第二個「等」字是加強語氣,表示神力巨大,無法形容。
問: 台灣有某佛教團體認為現今社會不適合行持「八敬法」,要把它廢除,請問法師有何意見呢?
答: 有此新派思想的比丘尼是印順法師的徒弟。她雖然會被保守派反對及向印順法師投訴,但她也有力爭的理據。
釋迦佛在世時重男輕女的情況嚴重,「雖百臘比丘尼,見初受戒比丘,應起迎禮拜、問訊、請令坐。」這是八敬法其中之一條。女眾尊敬男眾,各守本分,做得到固然好,不能做到便算了,也不必強調要廢除八敬法。這本是小問題,何必小題大做,真正重要的事才值得大家去討論。
問: 弟子今年七歲,已是三寶弟子,要甚麼年紀才可以受五戒呢?
答: 任何年紀都可以皈依三寶,受五戒就最好是成年,因為那時的理解力較強,情操成熟且有自治能力,可以完成人格。
問: 接受綜援金的弟子是否即接受十方金錢,可以受五戒嗎?
答: 五戒中並沒有此戒。有經濟能力就不應領取綜援,此舉與受戒是沒有關係的。在加拿大有位五戒弟子說他每年都逃稅,問我這樣是否犯盜戒?我答他若是交了稅而令一家捱餓是情有可原,並沒有犯戒。但若收入穩定,交了稅並不影響生活而逃稅就是犯戒。
問: 如何理解「六根清淨」?
答: 六根清淨,即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不被六塵所纏繞。六塵是指色聲香味觸法,內六根貪著外六塵而生起六識。以眼睛來說,表面上能看得到的是視覺器官,即扶塵根;看不見的視覺神經,即勝義根,而勝義根是扶塵根的實體。若沒有勝義根這個視覺神經,即使有扶塵根這個器官也看不到事物。若眼不貪著色,耳不貪著聲和鼻不貪著香等等,六根就不受污染而清淨。眼根清淨就能看到天堂地獄,耳根清淨就能聽到任何遠近的聲音。因此,學佛修道之人要守護根門。
問: 請問法師是誰?我又是誰?
答: 清順治皇帝說:「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矇矓又是誰?」我既無我,你也非你,如有你我,便有形象,若有形象,則有生滅,既有生滅,便非你我。我是不生不滅,無名無字猶如虛空,此事只能意會,你我不可言宣。
問: 有位佛教徒被輕鐵撞倒後,我見到附近有很多靈界眾生,這情形會對傷者不利嗎?
答: 我看未必是靈界眾生,是你心理作祟。有人在某處跌倒,就在某處燒香叩頭,疑神疑鬼,認定該處必有鬼神作祟,以拜祭求心安理得。若是佛教徒便明白本無其事。
問: 在臨終時,怎樣去分辨是「聖眾」來接引,還是「冤親債主」呢?
答: 真的佛菩薩來接引是不會變的,若是魔所變現,只會出現短暫時間。
台灣的懺雲法師是我的老朋友,他一生專修〈淨土宗〉,是有名的念佛人。他晚年患了老人癡呆症,有人懷疑他一生念佛的功德是否就這樣消失了呢?現在病得糊里糊塗又怎生西方極樂世界呢?為了考究這些問題,他的徒弟都來問我。我認為他們的想法不對,若人一生行善,至心念佛,到晚年得重病或橫死就不能生西方極樂世界,豈不是善人反得惡果?相反那些無惡不作的人,因得到好死而來生就不受惡報,這豈不是沒有因果報應?如人在生時有眼瞎、耳聾、精神病等,死後知覺性馬上恢復正常,老人癡呆症又怎能阻礙念佛人生西方呢!
問: 當親人往生時,當務之急是甚麼?
答: 最重要是為亡者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助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若要用法器就只用一個小木魚,毋須大聲,只要亡者能聽到便可,亦可用念佛機代替。若他是佛教徒,能聽到別人為他念佛號必會心生歡喜,這是即時得到的好處。假若亡者不是佛教徒,聽到念佛聲可能會生煩惱。由此可知,做佛教徒是多麼幸福。
《楞嚴經》卷六偈語:「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文殊菩薩說:「耳根最利,最靈敏。」因此觀音菩薩專修耳根圓通法門。人在斷氣時,其他五根皆起不到作用,唯有耳根能聽到。
問: 何謂「萬法唯心」及「心」在哪裏?
答: 「萬法唯心」即一切宇宙萬物都是自己構思出來。本來無一物,無所謂好與壞、高低、美醜,甚麼都是自己想像出來的。譬如你喜歡某人,便會覺得他甚麼都好,近乎完美;相反你討厭他,就覺得他一文不值。又或者你修不淨觀,觀察自己及他人的身體皆是污穢不淨。其實身體本身並無淨與不淨,美與不美之分,一切都是我們的主觀作怪。世界萬物都從這個思想分析出來,這不是萬法唯心嗎?
佛教對心有五種解釋,就是肉團心、集起心、緣慮心、思量心和真如心。我們要證悟的就是真如心,亦即如來藏總持,妙真如性,諸法實相,常住佛性。證悟真如者就是佛,迷失真如者是眾生。這個真心在哪裏呢?因為它是無形無相,所以不在某處。凡有住處必有空間,它沒有大小方圓及顏色的分別。它不是物質,所以無跡可尋。但它又不是沒有,因這個真心能覺知萬物,創造萬物,有無量作用。沒有一樣東西能脫離真如心的覺知,所以又是無不相。若是不明白,它一切皆非;若能明白,則一切皆是。
問: 「提得起,放得下」是甚麼意思?
答: 現代很多人因戀愛而煩惱痛苦,甚至輕生,為何如此呢?因為分不開又合不攏,捨不得又放不下。解決的方法唯有分開另覓新對象。「放得下就能提得起,提不起就放不下。」這兩句話對佛教徒來說很重要。能提得起放得下就最快樂;放不下又提不起就最痛苦。學佛也要真正放下世間事才能專心修道。
問: 請解釋「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答: 較淺易的解釋是「內方外圓」,對外一切隨緣,內裏一點也沒有變。別人說東就東,說西就西,但自己有自己的觀點,不為別人左右。
問: 如何能廣結善緣及解冤釋結?
答: 廣結善緣是處處為人著想,不為自己。凡對別人有利益的就去做,利己害人的事切不可為。古德云:「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作為佛教徒見到別人痛苦感同身受,見人開心自己亦開心。所謂「有慈悲無冤家,有智慧無煩惱」,「伸手不打笑臉人」,如果對別人好,他就不會仇恨你,就能解冤釋結。
問: 我們應否同意「人間佛教」?
答: 今時今日要弘揚佛教一定要深入社會,與群眾打成一片,再不能像以前那樣保守,獨善其身。要兼善天下,普度眾生,離苦得樂,才是佛教徒的使命。
問: 今天的佛教是否太商業化?
答: 若不商業化又怎能深入社群呢?台灣的佛光山在籌建時,星雲大師四處奔走,不單要與各階層人士交往,更要舉辦各種活動來籌款及宣傳。表面看似是商業化,有違佛教宗旨。可是佛教以利生為主導,由於現代商業發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在現今社會弘法利生,出家人再不能只作方外人士,要深入市井,普度眾生。
問: 佛教是否要有人來管治不同派別之間的矛盾?
答: 任何宗教、政黨都有不同的派別,要統一是不可能的。猶如佛教,由最初的上座部和大眾部,逐漸分成二十個部派。
問: 現在世界人口多達六十億,為甚麼近三十年,人類以倍數膨漲?
答: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富人跟富人一起,窮人跟窮人一起,富人生兒女少,窮人生子女多。我國北方的大地主視兒女如寶貝,可能是難孕育孩子的原故,普遍只有一、兩個,窮苦家庭則有十多個。有福報的人不生貧窮家庭,無福報的人不生富貴之家。現今世界無福報的人多,有福報的少。無福報的人既不修福培德,又不能斷除惡業,業障越來越重,要償還的業債越來越多。兒女也是債,是故感召無福報的人也愈來愈多,結果世界人口以倍數增加。
佛教講無常變化,盛極必衰,物極必反,這是絕對道理。國家盛極一時就會衰敗,衰敗至極點就會興盛。人口減少之後,定會增多;增多之後,遭遇一個大災劫又會減少。近年各國武器競爭激烈,未來世界將會發生大災難,大部分人類因此被消滅。
問: 請問師父,一般人稱知道多為所知障,這樣說法對嗎?
答: 唐朝至民國,中國最流行〈禪宗〉和〈淨土宗〉。佛教為甚麼漸漸衰敗,有甚麼出錯?皆因以前〈禪宗〉和〈淨土宗〉的高僧大德不主張看經,不用研究佛法。沒有人學佛法,結果沒有僧才講經說法。出家人自己都不懂佛法,如何教化別人呢?此風氣流傳幾百年,根深蒂固,不容易改變。現今國內人也不主張看佛書,不研究理論,更說看得多,知道多就有所知障。
一般佛教徒認為看經太多會凝成所知障,知道太多會被學問所障,障礙你無法修道,知得越多障礙越大。他們錯解佛義,佛教說的所知障,其實是以菩薩的角度來說。如果你知識廣博,怎麼會有障礙呢?這些既不知,那些又不懂,才是所知障,乃障你所知。
佛教徒修行必須遵照釋迦牟尼佛之教法。修道一定要明白佛理,修行人不理解道理,叫做盲修瞎練。沒有依照正確方法修道,所以非常固執,而煩惱痛苦皆從固執來。明白佛法的人知道甚麼都是假,知道假才能看得開,放得下,得大自在。
譬喻二〇〇八年南方雪災,地上鋪上厚厚的積雪,汽車也結冰不能開動,釀成交通癱瘓。修行人不懂佛法,等於南方雪災的冰,不能溶化;懂佛法的人如農曆二月北方的雪,太陽一出來,雪馬上溶化變成水,四處流動。有些人未信佛之前,待人處世還不錯,不太執著,禁忌很少;信了佛教後反而變成一個怪人,這樣不可行,那樣不能做,佛教是這樣嗎?佛教是活潑潑的,未學佛前有固執,學了佛法變得心如虛空才對。
有一位佛教徒往生後,他的女兒告訴我說父親未信佛之前常打兒女,說話粗魯,又時常批評別人及罵人,惹人討厭。信佛後完全改變,所有漏習都去掉。他的兒女認為佛教改變了他。信了佛教就會做人,學了佛法整個人變得不固執,圓融無礙,做應做的事。你懂人情世故,那會有人不歡喜你呢!無論出家人或在家居士都要學佛法,明白道理才會做人,會做人然後學佛。太虛大師講:「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