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暢懷法師學佛答問(四)

目錄

甲、答問篇.. 1

乙、偈頌篇.. 103

壹、 自問自答.. 103

貳、 佛與經說.. 130

叁、 祖師說.. 141

肆、 名人說.. 161

甲、 答問篇

問: 拜佛要多少次才能領略拜佛的學問?怎樣才可感應有佛存在?

答: 喇嘛傳授五加行後要叩十萬大頭。中國佛教有千佛懺、萬佛懺,一天要拜幾百拜。教徒一般拜二十四拜或四十八拜,很少拜一百零八拜,因為時間太長。四十八拜是根據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來的,不慢不快也要拜半個小時。虔誠的佛教徒拜佛不用拜墊,在地毯上拜,在平地上拜,不單強身健體,又能真正消災免難。

《業報差別經》云:禮佛一拜,從其膝下至金剛際,一塵一轉輪王位,獲十種功德:一、得妙色身。二、出言人信。三、處眾無畏。四、諸佛護念。五、具大威儀。六、眾人親附。七、諸天愛敬。八、具大福報。九、命終往生。十、速證涅槃。

神經衰弱的人要緊記著兩件事:一、「養心之道在於靜。」寧靜思想最好是打坐。二、「養身之道在於動。」運動身體最好是拜佛,可以活動腰骨,強心固腎。如果你精神不好,四十八拜受不了,會頭暈眼花,二十四拜已足夠。拜佛後打坐,打坐後再拜佛,在平地拜,對身體幫助非常大。醫生沒有靈丹妙藥治療這種病,祇有這兩個方法能把身體調好。

近幾百年來中國佛教,不論出家人或在家居士,真正懂教理的人不多。我希望百分之九十的信眾能理解佛教,實行方面可以慢一點,你能理解就容易實行,不會盲修瞎練。六朝至隋唐是佛教的黃金時代,出家人大部份理解教理,所以高僧輩出。宋朝以後,理解人少,佛教也隨之衰落。因此,佛教興旺或衰落,決定於理解佛教的人有多少。

佛教徒有上等和下等之分,下等佛教徒才會求感應。所謂:「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儒家和道家思想都是這樣。做人最重要是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好人自然有好報,有福德不求自有,不做好事沒福德,求也求不來。

問: 怎樣可以成仙、成佛?

答: 道教要成仙,佛教要成佛,不要混淆。道家以前煉外丹,煉丹人把水銀、硫磺、黃金及多種金屬,放進鼎內煉長生不老藥。據說吃了令人健康長壽,所以中國皇帝大部份信奉道教,他們希望長生不老。

可是煉丹人身體卻越煉越多病短命,後來改煉內丹,就是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內丹主要出陽神陰神,在頭頂、眼睛、肚臍等地方出,陰神陽神出來之後,就可以飛升成仙。煉內丹的人有身外之身,那個身就是陰神陽神,它可以生存一千幾百年,所以道家要成仙。但是,身外之身畢竟是一種物質,遲早會壞。

佛教要成佛,成佛有兩種禪法:如來禪和祖師禪。如來禪要跟次第修行,經過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成佛。祖師禪是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你能講話就是佛,你能聽話就是佛,你明白這個就是佛,不明白就是眾生。

問: 朋友經常夢見往生多年的父母,並要求火化金銀冥鏹給他們。請問他們是否還未投生和身在何處呢?

答: 你朋友的父母這種情況,不可說實有,也不可說非有。《地藏經》說人死後七七四十九日就會投生,但實際上也有例外。有些人死後幾十年乃至幾百年也未投生,原因就是沒有遇到有緣人。遇到有緣人並不容易,要雙方業力相近,更要互相曾經是有關連的人才會投生,裡面蘊藏相當複雜因素。

至於燒金銀冥鏹這些民間習俗也是源遠流長,一般人是這樣做。但佛教徒、天主教徒以及基督教徒就不會跟從,因為不認同其實際作用。

歷史上有記載,最初人死後是用真的金銀財寶和衣物來陪葬,後來覺得浪費而改用紙紮代替,可見這樣做法是沒有實際作用。但是一直以來,人們樂此不疲,可能是心理作用吧,做了心安理得,否則,忐忑難安。「萬法唯心造」,你朋友經常夢見他父母是因為心裡放不下,假如把注意力分散到其他地方,夢境就不會再出現。

問: 在日出前起床會否因吸入霞霧而影響身體健康呢?

答: 僧侶一向都是早上四點起床,其實這不是佛教的規矩,而是源自古代的作息習慣。歷代皇帝上朝的時間是凌晨三、四點,其他文武百官甚至整夜未曾睡覺。一般百姓最晚都是五點起床勞動,而這段時間的空氣最好,絕對不會影響身體。

問: 我們要以怎樣的態度對待病痛及官非呢?

答: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這句話非常有道理,今生一切順境和逆境都是前生早種的因。有人認為自己犯太歲,就會倒霉不順利。佛教不認同這個理論,但是也不會完全抗拒。因為兩個同樣犯太歲的人不一定同樣倒霉的,箇中道理甚深,明白的人不多。要知道病痛和官非多是前生的業,要多懺悔和多拜佛。

問: 家人不贊成我學佛,當他們知道用錢做佛事功德就反對,還加以責罵。我平日念佛做功德都迴向給他們,請問怎樣令家人接受和如何度他們信佛呢?

答: 當然啦!你是佛教徒,家人不是。他們不贊成你把金錢用在佛堂做佛事,最好把金錢送給他們,一般人的思想都是這樣。你要他們明白佛教道理很不容易的,這種情況很多。

你是佛教徒,佛法有甚麼好處?佛法有甚麼利益?佛法對人有甚麼幫助?你沒有辦法說服他們,因為你未必懂佛法。佛法不是一般人能夠明白理解,懂佛法的人太少。

想他們不反對你,除非他們經常跟出家人接觸。帶他們到佛堂禮佛,又或者送些佛書給他們看,希望他們對佛教有點認識,產生好感,慢慢多接觸佛教,這樣才能使他們不反對你。

問: 公司裡有同事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奸狡霸道,他的行為影響本人及公司聲譽。請問師父,若以其人之道,還自其人之身,可以嗎?

答: 世界上甚麼人都有,好人少,壞人多。作為一個佛教徒,處事順其自然,不強求。儒家有講:「隨遇而安。」當下你祇要做好份內事,不出錯,不讓他有機會挑剔你。如果他的行為影響公司聲譽,按道理你的老闆更為著緊,決不讓滋事份子搗亂自己公司。問題一定有辦法處理,你不需要費心思對付他。如果以同樣手段跟他抗衡,可能發生更大衝突,兩敗俱傷。佛教不主張以牙還牙,不用理會他,惡人自有惡報。

問: 甚麼是受?甚麼是持?

答: 你心中接受佛法理論就是受,身體依照佛法實踐行持就是持。

問: 參加法會有甚麼功德?不參加是否有罪過?

答: 法會主要召集大家一同誦經、拜佛、念佛,薰習大家的思想。讓你的凡夫思想轉變成佛教思想,惡思想轉成善的思想,所謂「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因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參加法會有大功德。不參加法會沒有罪過,非佛教徒不參加法會,難道他們都有罪嗎?

問: 用哪一種方法使子女孝順父母?念哪一部經有幫助?

答: 要子女孝順,由父母以身作則開始。父母經常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成為子女學習榜樣。自己辦不到,不要埋怨子女做不到。念任何一部佛經都有力量幫助圓滿我們的心願。

問: 請問師父是否真有六道輪迴,輪迴是怎麼樣?

答: 佛教講六道輪迴,有三善道和三惡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屬於三善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是三惡道。我們統統看見人道和畜生道,鬼道也有很多人見過。有些人生來具特異功能可以看見;有些人大病一場之後眼睛能看見;有些人是學來的;有些人是修來的,看見地獄道的人也不少。大家都知道人有人的地方,畜生有畜生的地方,那麼地獄究竟在甚麼地方?就在你的一念心中。你的心作惡事,這個地方馬上變成地獄;你的心念轉作善事,這個地方馬上變為天堂。不單地獄如是,天堂亦然,從心變現出來。你修定到了甚麼程度,甚麼天堂就顯現。阿修羅道分佈於天道、人道、畜生道、鬼道中。

確實有人到過陰曹地府當陰差,幹陰間的事。有一位大學問家岑學呂,著書寫陰界故事,資料豐富兼且真實。在我家鄉,有兩個人曾到過鬼道。我問二人:「你們到鬼道做甚麼?」答道:「替鬼差拉人。」我又問:「為甚麼小鬼不拉人,要你們代替?」二人說:「因為屋外有門神,小鬼不敢進去,我們不怕,所以替小鬼拉人。」另外我在書本上看到,有一個人能隨意下地府。晚上睡覺時候,靈魂下地府工作,白天再回陽間。當他不想再去的時候,已經不由自主,後來親自誦了二千多部《金剛經》,才控制到自己不再下地府。

佛教講這個世間有六道輪迴,做善業的人生善道,作惡業的人生惡道。人道、畜生道就在目前,人人可見;天道、阿修羅道、鬼道、地獄道不是人人得見,見不到不等於沒有。如果沒有,為甚麼有那麼多關於天堂、鬼魂、地獄的故事流傳?這些全是過來人的親身經歷,修道成功的人可以看見六道眾生。

問: 人死是否一定要請法師封棺呢?

答: 一般在家人去世後,親屬可以為亡者誦經念佛做迴向。至於封棺儀式,祇有高僧大德往生後才會舉行,因為這是佛教非常莊嚴隆重的佛事。現代香港的僧俗也流行封棺,除了佛教之外,其他外教也有做這種儀式。

問: 中陰身七日一生死,七番生死是怎樣?

答: 佛教講:人死後七七四十九日內投生,每七天身體變一次。中陰身是無形無相,一般人單靠肉眼不能見,有特異功能的人才看見,見過的人說中陰身身形像五、六歲小孩。超度法事對於中陰身有沒有幫助?有利無害。眾生依生前所作所為早定下投生趣向,四十九日內超度有助亡靈超生善道。大家要知道,佛法是不定法,一成不變就不是佛法。是否一定在四十九日內投生?不一定,大惡大善的人很快投生。不過,報仇心頑強的人不願意投生,他們不惜等上三十年、五十年、甚至一百年為了要找機會報復。

投生不是那麼簡單,關鍵在子女與父母是否有緣,福德是否相應。有緣才會成為父母子女,沒有緣肯定不會成為一家人。如果父母有福德,大富大貴,你沒有福德,不能生他們家做富家子弟;或者父母沒有福德,你有福德,也不會生他們家過貧窮受苦的生活。

近年西藏喇嘛到中國傳揚密宗,印了多種書本流通,其中一本叫《陰靈自救法》,介紹很多方法在中陰身期間如何救拔自己。中國佛教理論,強調人在生之時做種種善業,修福培德救自己,沒有以中陰身救自己的說法。

問: 如果持五戒未達到完美,可以受菩薩戒嗎?

答: 持五戒還未完美,受菩薩戒沒有問題。一般人認為菩薩戒難持,其實五戒反為難持。不然,為甚麼台灣每次傳授菩薩戒都有幾百人受戒?歷代皇帝、朝廷百官、天神、鬼神皆受菩薩戒。因為五戒是「止持」,諸惡莫作,這樣不可以做,那樣不能做,做了便犯戒。菩薩戒是「作持」,這樣可以做,那樣可以做,眾善奉行,統統可以做,能做多少算多少,做了有功德,不做沒有罪過。所以說菩薩戒容易持,五戒難持。

問: 水陸法會設內壇、外壇,有甚麼分別?

答: 水陸法會是佛教大法會,古時印度舉行眾多佛教集會,但沒有這個法會。水陸法會設有內壇與外壇。內壇為主壇,正表和副表迎請十方法界四聖六凡到來應供。供養佛、菩薩、緣覺、聲聞四聖叫做敬田;供養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凡叫做悲田。內壇的主法要專注觀想,為了不受干擾,祇讓大功德主參與法事,其他人不可進入內壇。

外壇除了有大壇拜《梁皇懺》之外,其他壇口有華嚴壇、法華壇、大悲壇、淨土壇、藥師壇、密宗壇,讓大眾隨喜參加誦經,增強力量超度六道眾生早日升天,離苦得樂。水陸法會是為施主修福培德而啟建,真正求了生脫死的修道人不會參與。

問: 怎樣能活得自在?是不是遇到任何事情都不執著?

答: 過去事如長夜大夢,都沒有了,還想著它幹甚麼呢?現在的事逢場作戲,好像現在大家聚首一堂,我講佛法,你們聽佛法,散會時候到了,各走東西,聚會沒有了。未來的事猶如空中浮雲,變化萬千,莫能預測,計劃將來如何如何,到時已不適用,枉費心神。就是說過去事、現在事、未來事統統不要執著,放開它,沒有這件事。終日吃飯沒有吃進一粒米,終日穿衣沒有穿上一縷線,心無所住。

六祖大師聽了《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開悟了。意思就是說一切世間事無常變化,不要住在上面。相信它是這個樣子,住在上面,你就被騙了。它不是這個樣子,轉眼間已成為另外一個樣子。不住在任何事物上面,那就活得自在了。

問: 請問是否每年都要打水陸超度先人?

答: 以前我國北方比較貧窮,很少人付得起經費辦水陸法會,南方的大寺院可能一年辦一至兩次。不過近十多年起了變化,一年辦幾十堂,近年香港也有佛教道場辦水陸。

從前國內和香港都很少啟建水陸法會,近年才流行,故不能以此作為準則。我認為迴向給先人,最好親自誦《地藏經》或《金剛經》,因有親屬關係,這對先人非常有利,而且功德大。

問: 如何修定與慧?

答: 修定要多打坐,修慧要廣見多聞,多與人接觸來往,多聽經聞法。定是靜,慧是動,靜能修定,動能修慧。由戒生定,由定發慧,名為三無漏學。

問: 有人說把先人骨灰撒入大海不利後代子孫,是真的嗎?

答: 胡說八道。佛教徒行菩薩道,處處為他人著想,非佛教徒自私自利,為自己利益。前幾年,我有一位出家女徒弟的父親往生,請我做儀式把骨灰撒入大海。火化後海葬乃亡者遺願,可是遭到在家兒子極力反對。他的兒子可能有點財富、地位,是非佛教徒,深信玄學命理。找人算命,海葬有相沖,對他不利,為免沾上惡運,不惜違反亡父遺願。

各人因果各人受,福報是自己受,犯法坐牢也是自己受,子女的福與禍跟父母有何關係?有錢人執持諸多規矩法則,盲目迷信,因為錢多作怪;窮人家徒四壁,無須思量理財,哪裡還計較名聞與利養!

問: 小孩子可不可以皈依三寶?

答: 書上有提到,也有出家人講:「小孩子不懂事,不明白事理,不應該給他皈依三寶。」我跟他們的思想相反。小孩子、剛出生嬰孩、乃至腹中胎兒都可以皈依三寶,讓他們種些善因,祇有功德,沒有罪過。這個說法書上沒有,也沒有出家人講過。中國人有這個風氣,父母因為怕子女福報不夠難養,就拜那些樹神、石頭神、狐狸精、龍王爺、月亮奶奶、太陽爺爺,既然民間接受這個風氣,為甚麼不能讓小孩皈依佛、法、僧?

皈依功德勝過做黃大仙、車公的乾兒女吧。等到孩子長大,告訴他那個年歲已經皈依三寶,做佛教徒要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打人不可以,罵人不可以,因為這樣做違背佛法。現今的小孩管教不容易,父母也沒有辦法,如果借助宗教力量,有佛菩薩加庇就容易得多。

福建很多兒童年紀小小已拜觀音菩薩為乾娘,我認識幾個。有人勸他們信基督教,他們抗拒說:「我是佛教徒,自小皈依三寶,不能信基督教。」我們處事要靈活運用,看時作事,不可以墨守成規。

問: 佛教是否主張燒金銀冥鏹給亡者?

答: 燒金銀冥鏹是我國特有的傳統風氣。周朝之前以活生生的人和貴重的金銀珠寶作為陪葬品。至周朝時候,孔夫子認為用活人陪葬太殘忍,金銀珠寶吸引盜墓者垂涎,損失重大,就改用燒金銀冥鏹。根據中國歷史記載,燒紙的祭品給先人並沒有作用,依民間傳說,有不少例子證明有幫助。我認為佛教徒最好不要燒,非佛教徒要燒,我們也不要批評,因為他們認為有作用。

問: 佛菩薩不吃飯菜,不吃水果,為甚麼我們還要供養食物?

答: 二十年前,有一位老和尚說:「諸佛菩薩還要吃你們供的水果嗎?還要欣賞你們供的花嗎?」結果引致居士們不再供養鮮花和水果。那麼我們要不要供佛呢?佛書上有說:「一切眾生皆以飲食而生存。」哪一個眾生不需要飲食呢?

眾生飲食有四種:第一種是段食。就好像人類每天三餐,分開不同時段吃東西。第二種是觸食。鬼神用鼻子嗅一下飯菜就飽了,沒有真正進食。第三種是念食。心裡想著食物就會飽。第四種是識食。地獄眾生與無色界之有情,以識資持命根。

中國人供鬼神的習俗已傳承幾千年。廣東人拜土地神,供酒肉飯菜;北方人拜天地父母神,每家每戶在家內掛上一張神像,供饅頭素菜。南方人與北方人供養食品不一樣,但是不約而同於每月初一、十五日供神。以前皇帝祭天,帶領文武百官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儒釋道三教也被邀請出席祭天大典,祭祀供品更是式式俱備。

中國民間有很多小宗教供奉不同鬼神。農民耕種,每年有一次或兩次收成,收割慶豐收,用農作物供他們的神;又當水果成熟,摘下來先供神,供養後大家才吃,他們這種供養方式與佛教相似。佛教啟建大法會,如打水陸,供養十方法界就是供養佛、菩薩、緣覺、聲聞四聖;以及供養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凡眾生。

既然佛菩薩不吃食物,為甚麼我們還要供養呢?這裡頭當然有意義。在理性上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四相皆空,還要飲食嗎?從理上講不需要飲食,從事相上講還需要飲食。理是空的,以事顯理,沒有事怎麼能顯出理,理離不開事,事離不開理。佛教經常講理事圓融,不能執事廢理,也不能執理廢事。

佛菩薩說法有三種:第一種是隨自語。如證如說,佛菩薩隨自己證得境界,如實說出來,不管你懂不懂。第二種是隨他語。佛菩薩隨順眾生根性而說法,最重要眾生聽得明白。第三種是隨自他語。佛菩薩為眾生說法,有時隨自己意思,有時隨眾生根機。

佛教有時講空,有時講有。講空的時候「實際理地不受一塵」,於真理上講一點微塵也放不下,就好像我們的眼睛放不下一微塵。六祖大師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真理上講甚麼都沒有。講有的時候「佛事門中不捨一法」,做佛事度眾生方面,於事相上講甚麼方法都可以用,沒有一法不取。 「佛法不離世間法,離開世間法沒有佛法。」大家要明白這幾句話。

在理上講,諸佛菩薩不吃你供的飯菜、水果,也不欣賞你供的鮮花。在事相上講,佛教也要宴坐水月壇場,大作夢中佛事,一切事情還是依世間法去做,不用理會佛菩薩吃或者不吃。你恭敬供養就會修福,有大功德;不恭敬供養就沒有辦法修福,何來功德?猶如對人,對方無心接受你的好與壞,但你對他恭敬供養就會修福,你對他毀謗辱罵就會造罪,功過在乎自己,不在對方。

問: 請問求佛菩薩加庇應該持甚麼態度,事無大小都可以求嗎?

答: 佛教講:「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世間上財神非常多。西藏密宗有黃財神、紅財神、白財神、五路財神。人人希望升官發財,榮華富貴,所以求財神的人很多,中國佛教沒有財神,佛弟子拜佛無所求。以前老百姓拜佛菩薩、拜鬼神,統統有所求。鄉下人拜佛菩薩求願靈驗了,大鑼大鼓,熱熱鬧鬧走到寺廟還願,這個風氣在內地流行了幾百年。

泰國四面神跟佛教沒有關係,但是一般人稱四面佛。一位泰國導遊告訴我:「求四面神要還願,否則會受報。有一個人滿願不還願,結果他的父母受報應。」他們有所求要還願,佛教無所求不用還願。佛教徒最重要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多修福培德,有深厚福德,不求而自得,還要求佛菩薩加庇嗎?

問: 向佛菩薩求願,可是事與願違,請問應持甚麼態度面對此境?

答: 非佛教徒求健康得健康,求財富得財富,供養讚歎佛菩薩真有靈感,往後遇上佛誕、菩薩誕就到寺廟禮拜,又再求願。假設求身體健康反而體弱多病,求生意興隆卻生意失敗,認為佛菩薩不靈驗,以後再不信佛教了。佛菩薩是不是有求必應,滿一切眾生願望呢?不斷做善業的人佛菩薩滿他所求,作惡多端的人難道也給他如願嗎?比方漁民求漁獲網網千斤,這樣的願能讓他達成嗎?沒有可能。世人大部份求自身利益,難道佛菩薩都要滿他的願?

佛教徒求願持甚麼態度?求得到是我福德所感,求不到是我罪業深重,不問佛菩薩有否靈感,祇問自己有否福德。自己有福德就有靈感,沒有福德就沒有靈感,這是佛教徒和非佛教徒求願的態度,大有不同。

問: 請師父開示「宇宙入一微塵,一微塵含一宇宙」的意思。

答: 佛法有幼稚園理論、小學理論、中學理論、大學理論、研究院理論。你這個問題是研究院理論,非常高深。《楞嚴經》云:「坐微塵裡轉大法輪,於一毫端現寶王剎。」大即是小,小即是大;多即是一,一即是多。科學越進步,越能證明佛教理論是真實道理,不單經歷二千多年不變,將來也不會變。

近年發明的光碟是先進科技產品,小小光碟能容納八千多卷《大藏經》,正好解釋小即是大,大即是小;小能顯大,大能顯小的道理。《法華經》說:「釋迦牟尼佛對弟子們講經說法六十小劫,大家聽了之後身心安樂。」六十小劫等於吃一頓飯的時間,佛的境界真是不可思議,凡夫眾生的境界怎會明白。佛教講真理不講神話,如果說佛教理論是神話,那麼人生就是大神話。本來沒有人生,人從何來,這個不是神話嗎?

問: 請問師父,佛法與科學有甚麼關係?

答: 科學發展一日千里,提升了人類生活素質。科學從哪裡來?從思想中來。思想經常變化,科學也經常變化。思想一天比一天豐富,科學也一天比一天進步。科學從思想來,會變的;佛法不從思想來,是從真理反映出來,永久不會變。科學是比量出來,佛法是從現量出來。

科學能驗證佛法是真理。二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早已說一杯水裡有八萬四千蟲,我們的肉眼是看不見。現代科學家透過顯微鏡證實水裡有很多微生物,但是他們認為那些是微生物,不是蟲,執著一個古今不同的名詞,意圖推翻佛法理論。古印度沒有微生物這個名詞,說蟲有甚麼關係?最重要是水裡真正有生物。

不單釋迦牟尼佛看見水裡有蟲,阿羅漢也看見。有一位阿羅漢問佛:「我看見水裡有很多蟲,喝了豈不是殺生害命?」佛說:「你不要用天眼看,用凡夫眼去看,就可以喝。」所以佛法是現量親見境界,不用思想比較出來的。

問: 請問香港佛教是否偏離印度原始佛教?

答: 古印度有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天台宗把釋迦牟尼佛說法分為五時,就是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佛成道之後,馬上宣說《華嚴經》大乘道理,如實講出親自所證涅槃境界,可是聲聞與緣覺如聾若啞,無人聽得懂。那麼,應眾生根機而說《阿含經》,說了十二年。可是小乘道理,弟子們求自我解脫,不能回小向大,所以又說方等、般若、法華涅槃,總共說了三十七年大乘道理,可見釋迦牟尼佛重視大乘佛法。

六朝時期佛教人才輩出,佛教發展到十三個大宗派。直到唐朝,玄奘法師從印度取經回來之後,再把佛教歸納為八大宗派,小乘的成實宗與俱舍宗不列入八大宗派之內。有些人說大乘佛教首先傳入中國,先入為主,所以中國人發揚大乘,我不贊同這個說法。中國擁有四千多年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更出了多位聖人。中國人思想廣大,接受精微浩瀚大乘道理,不接受小乘思想,所以將大乘佛教發揚光大,並不是背叛小乘佛教。

問: 請問師父,如何才能超生輪迴,了脫生死?

答: 《金剛經》上有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能四相皆空,你就能了脫生死。阿羅漢要斷除貪瞋癡慢疑五蓋。煩惱一定要斷除,煩惱斷不了,怎能了生死?煩惱就是種子,有種子將來一定會結果。五蓋就是種子,有種子來世就會投生,沒有種子來世也不再投生,那就可以了脫生死。

現在不要說了脫生死,首先你要做到的,就是對世間的事能看得開,能放得下,這樣已經很難得。從這個地方下功夫去了解佛法,能看破放下,那就能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如果不在這個地方下功夫精勤研究修練,你怎麼能四相皆空呢?所以首先要多學佛法、多聽佛法、多看佛書,慢慢明白人生是甚麼一回事,到那個時候,你才能慢慢的了脫生死,才能斷惑,才能證真。斷惑是斷貪瞋癡,證真是證阿羅漢果。

外教講上帝愛世人,佛教不是這樣講。佛教講愛是生死根本,也是痛苦的根源。外教所講的都是表面化,以為這樣是真的,是對的。佛教不是表面化,是從根本,徹底來解決問題。

佛教講愛是生死的根本,大部份人不喜歡聽,認為愛是好東西,其實煩惱痛苦是從愛來。大家想一想,你們是不是有父母之愛、兒女之愛、親戚朋友之愛、物質之愛?這些都是貪愛,有愛就有生死,有愛就像被一條繩綑縛著一樣。想離開痛苦煩惱,就要將所有的愛放下,沒有愛就沒有痛苦煩惱。

痛苦煩惱從哪裡來?從愛來。龍樹菩薩說:「因愛生憂,因愛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沒有愛,哪裡有憂愁恐怖?佛教的道理要慢慢經過思考,是否合情合理,不是一聽就明白,卻不知道表面和根本是不一樣的。愛是很可怕的事情,愛得輕,煩惱痛苦就輕;愛得重,煩惱痛苦就重,佛教徒要在這個地方下功夫。怎樣了脫生死?真不簡單,你的煩惱痛苦還沒有斷除,你能了脫生死嗎?所以愛是了脫生死的根本,沒有愛,生死也沒有了。

唯識家講:第七末那識就是生死的根本,第七識依第八識為我。末那識在我們身上生了四種煩惱,就是我癡、我見、我愛、我慢。我癡:不知道身體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成,身體根本沒有我,認身體為我,非常愚蠢。我見:這個身體是我,對我的知見非常重,是錯誤的知見。我愛:對於我愛護不捨,非常愛自己,覺得家庭眷屬全部不重要,不用關心,不用理會,祇管愛自己。我慢:就是自高自大,處處把別人降低,把自己抬高。

四種煩惱就是從我癡、我見、我愛、我慢來的。家庭眷屬之愛要消除,物質方面的愛要消除,甚至自己的愛也要消除,這樣子就是無罣礙,才能了脫生死。「無罣礙故,無有恐怖。」把一切愛都不要,就做到無我,達到無我境界,就得到阿羅漢果,就能超越輪迴,了脫生死。

問: 請問師父受持八關齋戒,是否可以幫助自己了脫生死?

答: 佛教有很多活動,好像舉辦法會,八關齋戒以及多種法事,主要目的是度化剛接觸佛法的信眾。真正修道有功夫的人需要經過長時間艱苦修練,才可以了脫生死。一般普通人沒有勤修苦練,不是那麼容易有成就。

上海元音老人是一位開悟的人,於二零零零年農曆正月初一日坐脫立亡,可是認識這位老居士的人並不多。為甚麼他不出名?他曾經說過:「哪些出家人上殿過堂就可以了脫生死嗎?」可能因為這樣開罪了某些出家人,所以很少人提起他。我認為他是苦口婆心,非故意批評出家人,所言一點也沒有錯,不經苦修一番,怎麼能了脫生死?

問: 人的身體內,地大增加,容易昏沉,請師父指導如何調和四大?

答: 如果先天不足,後天失調,工作過勞會引致身體四大不調和,甚麼毛病都出來。地水往下沉,風火往上升,這是固定的。經常打坐能令地水慢慢往上升,風火慢慢往下沉。四大平均就不會昏沉,但必須經過很長時間鍛練才有功效。

問: 請問可否把親人骨灰放在家裡?

答: 中國人特別重視為先人供牌位,安放骨灰,但是佛教並不重視。人死後,身體火化成灰,等於泥巴一樣,沒有甚麼重要,安放在任何地方都沒有問題。很多出家人往生後,骨灰撒入大海或山上,居士也有這樣做。你想把骨灰放在家裡,首先要得到共住家人的同意,避免日後發生煩惱。

問: 在夢中看見很多出家人念佛,請問這個夢境有甚麼提示?

答: 夢境有千差萬別,有些是真的,有些是假的。有些人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多做善事的人以及身體健康的人做美夢,作惡多端的人與身體有毛病的人經常做噩夢。有些人晚上做甚麼夢,白天就發生甚麼事。夢裡有出家人念佛屬於好夢、善夢。

問: 有一個已去世的人,連續多晚在我夢中出現,怎麼辦呢?

答:《地藏經》裡頭有說:「你經常夢見已去世的親人,由於他正在惡道中受極大痛苦,需要你幫助,因此報夢給你,希望你能為他誦經做功德,拔除他的痛苦。」最好你能親自誦《地藏經》三遍或七遍迴向給他,這個夢境就不會再出現。

問: 佛法講無所求,但是也教我們求生西方,求生兜率天,這樣不是有所求嗎?

答:一般人求榮華富貴,升官發財,想得到這樣,想得到那樣,世間事是痛苦事,求得多苦也多。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求生兜率天是無所得,期望生到某一處,不是要得到甚麼東西。有所求與無所求有甚麼區別?譬如求作惡事當然不應該,求作善事也不應該。求作善事有所求,屬於有漏,但是求生西方,求生兜率天無所求,亦無所得,屬於無漏。兩者分別在於有漏與無漏,有所得與無所得。

佛教道理有深淺層次,對初機的人說念佛往生西方,有所求,對資深一點的人說無所求,再深入一點講念佛要念到能所雙亡,能也不可得,所也不可得,還求甚麼呢?到了無所求境界,一念即生西方。有謂:「自性彌陀,唯心淨土。」你念佛念到一心清淨,極樂世界就在目前,還要到那裡去呢?對根機淺的人這樣講,對根機深的人那樣講,不同說法。

問: 為甚麼佛教徒多數是女眾?是不是末法時代現象?

答: 世事輪流轉。正法時代四眾弟子之中,修道的比丘人數最多,證道的人也多,居首位。第二位是比丘尼,第三位是優婆塞,優婆夷人數最少,居第四位。末法時代次序排列剛好相反,優婆夷排首位,優婆塞居第二位,比丘尼排行第三位,比丘第四位。剛才所講就是第一個原因為甚麼大部份的佛教徒都是女眾。

第二個原因就是女性天生善良,內心柔軟,容易度化。第三個原因,男士終日忙碌士農工商,公務繁多,無暇參加佛教活動,所以信徒大部份是女眾。末法時期是佛法衰微之時,依然有人學佛法,但是很少人修行,證得果位更難。

問: 怎樣才可以堅持吃素?

答: 很多非佛教徒因為不想殘殺生命都不吃肉,有些還拒絕穿動物的皮和毛,他們既然能做到,我們佛教徒豈能做不到呢!

問: 做功德同時迴向無數眾生,利益會否被分薄?

答: 你這樣的思想是凡夫思想。心量越廣,力量越強大,做功德迴向無數眾生,利益更大,不會分薄。有謂:「虛空有盡,我願無窮。」菩薩為度一切眾生,連自己成佛大事也擱置。地藏菩薩發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我們皈依三寶時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心量大如虛空,所以佛菩薩有不可思議大威神力,能夠救拔無量無邊眾生,我們有佛菩薩心量,就能成佛。

問: 修道成佛經過菩薩行,為甚麼成了佛又倒駕慈航?

答: 倒駕慈航就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還入娑婆世界度眾生的意思。佛的本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心度眾生,眾生已被度。」好像敲鐘一樣,大叩大鳴,小叩小鳴,不叩則不鳴。佛等於鐘,本來不動,是眾生心動,有能度所度。

問: 末法時期還餘下多少年?末法時代結束,是不是世界末日來臨?

答: 佛法共分三個時期: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有些人說沒有正法時代、沒有像法時代、沒有末法時代。你的思想是正法,就是正法時代。你的思想是像法,就是像法時代。你的思想是末法,就是末法時代。甚麼時代是從你的思想變現。

一切世間法是不定法,世界是人心造出來。人心變壞,世界就變壞;人心變好,世界就變好。現在是核武時代,爆發核子戰爭可以把整個世界毀滅。至於天災人禍,人禍來,天災也來。溫室效應引致溫度持續上升,南北二極冰川正在每分每秒溶化,可能這個世界再有大災難。大災難後,祥和又復來臨,世界是輪流轉。

問: 每次念經,做功德,我都迴向給家人及十方法界一切眾生,願他們早日得聞佛法,這個迴向是否如法?

答: 非常好。你迴向給家人及十方法界一切眾生,使他們的思想改變成為佛教思想。溫哥華有一位西醫,她是佛教徒,母親信奉基督教,不接受佛教,她就念十萬佛號迴向母親跟她信佛教,結果成功了。這件事是她親自告訴我,證明念佛可以改變別人的思想,誠心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議。

問: 到靈堂拜祭先人,應該先向佛前行禮,還是先向靈前行禮?

答: 如果靈堂上安放了佛像,應先向佛前行禮,然後才到靈前行禮。

問: 《梵網經》戒本有說:「可以在佛前自受菩薩戒,得見好相便得戒。」如何才是得見好相?

答: 自誓受戒不容易,要在諸佛菩薩面前懺摩,每天幾千拜,連續拜三、五年也不定。諸佛菩薩現化身為你摩頂授戒,見種種光,嗅到種種香,得此境界等於受戒。《梵網經》說: 「請法師傳授菩薩戒,不需要看見瑞相與嗅到花香。」古時千里之內很難找到一位法師,自誓受戒是迫不得已才用這種方便法。如今佛教發揚光大,請法師授戒不再有困難,何必自誓受戒?

問: 人死後,骨灰是否應該回歸大自然?

答: 人往生之後,神識離開身體,剩下的骸骨或骨灰祇是無情之物,你如何安排都可以,隨自己意思處理。

問: 佛教有很多法門,請問如何選擇才適當?

答: 淨土宗的人說修念佛法門等於坐飛機,很快能生西方極樂世界,修其他法門猶如走路,成果來得慢。禪宗的人持同樣說法,各說各的法門好,法門又是那麼多,怎麼選擇?各人天生根器不一樣,各有各的思想與性格。比方律宗要持戒精嚴,修律宗的人生來思想保守,歡喜研究戒律,而且守戒嚴謹,絲毫不犯。修禪宗的人思想開放,愛自由自在,不歡喜守那麼多規矩,不願意研究戒律,也不研究佛經道理。人的性格是天生,不容易改變。佛教有很多法門適合不同根性,選修法門最主要視乎你的根器,修任何一個法門都可以成佛。

問: 我是初接觸佛教,請師父開示密宗與顯宗有甚麼分別?

答: 西藏的西密、日本的東密曾於中國流行一時。蒙古大汗鐵木真侵入中原,建立元朝稱帝。當時蒙古喇嘛與西藏喇嘛連結在一起,因此密宗勢力相當強大。信奉密宗以皇宮裡的官吏居多,目的無非拉攏關係,一般老百姓以及中國出家人不容易接受密宗的思想和作風。

我國佛教有八大宗派,其中七大宗派思想理論差別不大,祇有密宗明顯分歧。以皈依三寶為例,七大宗派皈依佛、法、僧三寶,密宗皈依四寶,多了皈依上師。中國佛教有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密宗皈依上師就是依人不依法。人治是自私的,不公平的。依世間法講,法治行得通,人治行不通,治理國家要依法律。中國佛教是法治,密宗是人治。這裡簡單的讓大家知道密宗跟顯宗的差異,其他還有很多不同之處。

問: 家父往生不久,現在我還感到心痛,怎樣才能放下喪父之痛?

答: 我們要明白,如果與家庭眷屬,親戚朋友感情太濃厚,當遇上種種原因要分離,悲傷心痛乃人之常情。人未出生前,哪一個是你父母、兒女、親戚朋友?今生都是過路人,轉眼就過去,根本是沒有過去、沒有現在、沒有未來。大家都知道人出生之後,必然走上死亡之路,有誰逃得過生、老、病、死?有誰能留住身體?身體終歸會壞,因為是假的。所以你們一定要學佛法,明白宇宙人生究竟是甚麼一回事,就能放下得大自在。

問: 我們修行的目的是成為應身佛、報身佛、還是法身佛?

答: 成佛有三身:應身佛、報身佛、法身佛。三身佛是三位一體,一即三,三即一。法身以法性為身,報身以功德為身,化身以變化為身,三法聚集稱法、報、應三身。

問: 大聲念佛是否比小聲念佛功德大一點,殊勝一點?

答: 淨土宗念佛有多種方式:大聲念、金剛念、默念、集體念、追頂念(非常急促,不停地追趕念佛)。末法時期,大部份人修念佛法門,因為應不同根性,方法也多。有些人主張念得越快越好,有些人就主張慢念。快念也好,慢念也好,大聲念也好,小聲念也好,最主要降伏妄想分別,心不被外境所轉,能夠專心念佛才能入定。

書上有講大聲念佛功德大,小聲念佛功德少。書上是這樣說,不是固定的,要看當時環境和情況。人多的地方或者家裡有人的時候不適宜大聲念,令人生反感,不單沒有功德,還有罪過,在這種情況下默念為宜。假如遇上魔障纏身,大聲念阿彌陀佛,妖魔鬼怪聽了會趕快走開。念佛是不定法,用甚麼方法也可以,看時作事,不一定依書上所說。

問: 我的母親持素多年,早前身體變得虛弱,懷疑營養不良轉吃葷,請問有沒有問題?

答: 受了菩薩戒一定要持素,吃肉是犯戒的。假如你母親沒有受戒,吃肉不算犯戒。依佛教講,今生多病短壽是前生殺生害命得來的報應。

一般人與佛教徒有不同觀念,他們認為吃素會營養不良,吃肉才有能量支持身體活動。佛教徒說持素對身體健康更有利。我們倓虛老法師年過八十九歲,身體仍然壯健。醫生給他檢查後說,因為素食令他的體質保持得很強壯。有一位女士吃素多年,後來覺得營養不良轉吃肉,過了幾個月,胃部出了毛病,結果死亡。長期持素的人,腸胃接受不了難消化的葷類食物,故此最好仍舊吃素。

問: 請師父指導如何降伏懶惰習性?

答: 佛教徒想降伏懶惰懈怠,要多看佛書、多聽佛學、多念佛、多拜佛。人的壽命一般祇有短短幾十年,抓緊時刻在有限人生做有價值的事,不要讓寶貴光陰空過。

一位二十五歲女士求出家,遭母親反對。她對我說:「如果我有三十歲壽命,現在出家,算來還有五年時間修行。人生無常,假如今天晚上無常到,那麼,出家修行一天的機會也失去,希望能早日出家。」真誠所至,沒多久,她如願出了家。佛教有講:「人命在呼吸間。」今天不知明天事,生死乃人生大事,要優先處理,一切世間事全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你重視生死事大,自會勇猛精進,不然就會懶惰懈怠。

問: 本人吃素,持五戒,做善事,目的是為求生西方淨土。朋友說要勤念佛號,否則不能生西方。用甚麼方法更有把握生西方極樂世界?

答: 佛法不是固定法。淨土宗說:「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求生西方要具備三種資糧,就是信、願、行,再加上勤修正行、助行、雜行,就更有把握。念阿彌陀佛是正行;持五戒、修十善是助行;做一切善業是雜行。

阿彌陀佛有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心,求生西方的人,誠心念十句佛號就能生西方。《無量壽經》講:「生西方極樂世界要修三種福。」一、世間福。就是要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修十善業。二、持戒福。就是皈依三寶,受持五戒。三、實行福。就是發菩提心,普度眾生。你能吃素,受持五戒,做諸善事是助行,再加念佛,必生極樂世界。

問: 發願生西方,但是不想回娑婆世界度眾生,這樣的思想會不會障礙解脫?

答: 書上有說:「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要倒駕慈航,還入娑婆。」現在你最迫切做的事情,就是一心一意念佛,目的求生西方,回不回來娑婆世界,言之過早,到了西方開悟的時候,自然發心倒駕慈航。

為甚麼這樣說?因為禪宗的人開悟之後說了兩句話:「不開悟猶還可,開了悟事更多。」開悟後看見五濁惡世眾生,於苦難中受盡折磨,不能了生脫死,故要發菩提心,趕快去度眾生。生到極樂世界同樣情況,一定會發心回娑婆。修道不發菩提心,不度眾生,怎能修成佛道?現在你發心回娑婆與否,沒有多大關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再說吧。

問: 假如行為上沒有犯戒,但心存歪念,這樣會不會受報應?

答: 小乘人修身、口七支。七支是身三口四。身三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四就是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小乘人重視身體不犯戒和口不犯戒,心犯不成問題。

大乘人不單止修身、口七支,還注重思想方面,不應該存惡念,就是身、口、意三業都重視。身、口、意業犯有輕重之分,身、口業犯是非常粗獷,意業犯是非常微細。思想主宰身、口做業,有甚麼思想生甚麼道,善的思想生善道,惡的思想生惡道,所以思想是非常重要。小乘佛教認為意業犯沒有問題,大乘佛教認為意業犯也不應該,投生六道皆由思想變成,當然會有報應。

問: 受了菩薩戒,看見別人犯錯,是否不能勸導他改過?

答: 菩薩戒裡面,有一條戒名為「不說四眾過」。意思就是不可以到處說人家是非、壞話。受了菩薩戒,看見別人犯錯,可不可以指出他的錯處?那要看甚麼事。事無大小都說人家犯錯,矯枉過正,招人反感的事不要做。如果出自善意,不論是出家人或在家居士,真的有過錯不妨提示他。對方接受固然好,若不接受,別再追究。

問: 為甚麼近年天災人禍、暴亂事件頻生?如何減少災難發生?如何幫助罹難眾生?

答: 詮釋因果報應道理的書講及,世界上惡人多,天災人禍就會多;善人多,災禍自然少。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善人必六時吉祥。

問: 人在醫院去世,不多久遺體就送進殮房。安排助念八小時實際上有困難,這樣是否會障礙亡者生西方?

答: 發願生西方最好靠自己平時念佛修行,臨命終時不能全仗別人助念,最重要靠自己。當然,最理想就是亡者往生後八個小時不移動遺體,有人在旁邊助念,輔助亡者隨佛號聲往生西方。

有說人在死亡後八個小時,神識離開肉身;也有說人在彌留的時候神識馬上走,這裡頭有不同說法。我認為每個人的情況不盡相同,不能說神識停留多久,不一定是八個小時。因為人的思想有異,亡者看得破,放得下,馬上就走。假如思想固執,看不破,放不下,可能一天或數天還不願離去。

人死後復活確實真有其事。以前,先人去世後,遺體停放在家裡一段日子才下葬。曾經發生過有人死後幾天復活,更有些是借屍還魂。一個人剛離世,靈魂走了,另一個陰靈投進這個軀殼復活。復活的人無論說話聲音,行為習慣跟這個原來的人截然兩樣。

現在醫學昌明,講求衛生,人死後馬上被送到殮房冷藏,假使亡者命不該死,也沒有復活機會。

問: 勸人學佛遇上困難,請問法師有甚麼方法令人信服?

答: 勸人學佛真是不容易。菩薩要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就是人家罵你,批評你,你也應該勸他信奉佛教。菩薩也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上求佛道,就是學習佛法;下化眾生,就是自己明白了佛法道理,才能以法度人學佛。菩薩道非常難行,不是人人做得到,因此行菩薩道有無量功德。我們做法會時請他來參加,見相生信,或請他來吃齋,參加旅行,多與僧人接觸,希望日後成為佛教徒。

問: 供養三寶,可不可以消除自己的罪業?

答: 佛教徒供養佛、法、僧三寶,就是修福培德,當然可以消除自己的罪業。

問: 不明白道理受菩薩戒,是否不得戒?如果受持不住,是否犯戒?

答: 按佛教道理,傳授三皈、五戒、菩薩戒,受戒者要明白戒條。當然最好明白道理,不知道規矩法則,依甚麼法守戒?犯了戒也不知懺悔。由於不明白道理,那裡會懺悔。要知道,犯了戒就是犯戒,不能以不知道作為理由。菩薩戒不是太難理解,祇要發心學習,看看戒本,有不明白的地方請教善知識,明白道理受菩薩戒,得到的功德利益更大。

書上有這樣記載:「不明白道理皈依三寶、受五戒、受菩薩戒,不得戒。」那麼,不明白道理,可不可以受戒?可以受,有利而無害。不過,祇屬於修福不修慧,明白道理受戒是修福也修慧。

問: 如何使煩惱不在腦內迴旋?

答: 書上講:「有智慧就沒有煩惱,有慈悲就沒有敵人。」有煩惱就怪你自己沒有智慧,有敵人就怪你自己沒有慈悲,責任在你自己,不要執怪別人。又或者神經衰弱,精神不能集中,需要多靜坐。

問: 佛教講放下,但是剛放下,不愉快的情景又湧現,曾作多番嘗試都不成功,怎樣才能放下?

答: 放不下要放下,放不下還要放下。我們的固執累積了數十年,太久遠的老毛病,怎麼能一時頓消。甚麼叫修道?修道就是磨練,看破放下非一朝一夕修成功,必須經過不斷磨練,你嘗試真正下功夫磨練一年時間,感覺就不同。主要明白三種假:一是因成假,二是相續假,三是相待假。還要明白三種空:一是我空,二是法空,三是俱空。要多看佛經,多聽佛法,多說,多想,時間久了,就會看破放下,得大自在。

問: 用甚麼方法修行,可以保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答: 淨土宗講 : 「念佛法門是易行道,祇要一心不亂念佛,就可以修成功。」一心不亂有兩種:第一種名事上一心不亂,第二種名理上一心不亂。經常念阿彌陀佛沒有間斷,叫做事上一心不亂。理上一心不亂就是沒有能念,沒有所念,能所雙亡,這個功夫不容易得到。

《阿彌陀經》講: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淨土宗也有講 : 「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一般佛教徒念佛靠自力和他力,靠自力是靠自己專心念佛,靠他力是靠阿彌陀佛的力量。

問: 在家修行,如何供養三寶?

答: 在家修行,供奉一尊佛像,就是供佛。誦經拜經,就是供法。供僧是將物質、金錢供養出家人的生活費用。在家供養三寶,可以多聽經、多拜佛、多念佛、多學習佛法,以修行供養佛、法、僧三寶。

問: 四威儀、三業都可以修禪是甚麼意思?

答: 四威儀是行、住、坐、臥。三業是身業、口業、意業。我們平常生活,離不開行、住、坐、臥。除此之外,身體一舉一動、口說一言一語、心內一思一想都可以修禪。

生活禪,是指士農工商七十二行都可以修禪。禪那是印度語,翻譯為中文就是思維修。做任何事都思維誰在做事,就是修禪。

問: 我燒衣包付薦冤親債主,一位居士說會招來冤親債主,但我已經燒了,那怎麼辦?

答: 佛教不主張燒金銀冥鏹,燒冥鏹有沒有作用?不能說沒有作用,如果沒有用,還有人燒嗎?可能有冤親債主要求。按民間風俗迷信來講,燒冥鏹有作用,以真理講,就沒有用。佛教徒最好不要燒,看見別人燒,我們不要批評。既然已燒了,毋須害怕,這個是小問題,不會招來冤親債主。

問: 優婆夷如果受了菩薩戒,可否講經說法?

答: 沒有問題。優婆夷受了菩薩戒可以講正知正見佛法。不單居士可以聽法,出家人也可以聽。菩薩戒有說:出家人認為居士說法知見不正,有責任阻止他繼續說法,若居士不停止,就是犯菩薩戒。

問: 請問師父,對於一個身心健康、聰慧的人,可以訂下有意義的人生目標,但是對於一個癱瘓的人,沒有活動能力,還要天天受苦,可否選擇放棄生命?依佛教道理,若今生自殺,來世會否再自殺?

答: 宗教對社會有很大貢獻。幾年前,一位年青人從高處墮下,四肢折斷。一位佛教徒認識這個年青人,往探病前,曾來請教我如何安慰他。我說:「你要勸他信賴宗教,他那麼年青就四肢殘廢,沒有宗教信仰,心靈沒有歸依處,往後漫長日子如何渡過。你是佛教徒,要度他信佛,假如他不接受佛教,信其他宗教也沒有問題,最主要是心靈有所附托。」

佛教的宗旨是處處為人著想,不為自己著想,心量是多麼大!結果他信了基督教。對於受到重大創傷的人,包括精神上和肉體上的痛苦,極度需要宗教力量支持,這樣,才有勇氣堅強地活下去。

外教深入民眾的佈教方法,勝過佛教十多二十倍,但是佛教的理論比他們優勝十多二十倍。佛教講宇宙人生理論詳細清楚,明白道理就知苦修道。有人遇上挫折,感受痛苦煩惱而皈依佛教,更有人因此剃度出家,用功學習佛法。精勤修道,懂得怎樣脫離煩惱痛苦,絕對不會存自殺的念頭。

小乘道理有四聖諦:苦、集、滅、道,知苦、斷集、慕滅、修道。意思是要知道,人生在世,受苦是果,有果必有因,沒有因不會結果。集是斷苦的因,貪瞋癡就是集。慕滅修道,修三十七道品便能泯滅煩惱痛苦。

知道苦是好事,所以佛陀講了很多苦的道理。在這個娑婆世界,人人活在苦中,習以為常,認為受苦乃理所當然的事。存有這種思想就是沒有智慧,明白佛法就有智慧。知道苦因是自己招來,祇要斷除苦因,哪裡還有煩惱痛苦?不明白佛法沒有智慧,不停招苦因,就是信佛三十年,與信佛一年無異。所以有煩惱痛苦不要怨天尤人,怨自己沒有智慧。

佛教主張不殺生,不殺飛禽、走獸、水族,人若自殺也是殺業。殺生是惡業,惡種子會蘊藏在第八識裡面,來生當這個種子成熟的時候,遇緣照樣去做,業報是無可避免,不管是善報或惡報,任何人都要受。所以出家人和居士應該把握這個短暫人生,精進學法修道,多誦經、多拜佛、多念佛、多修福培德,就能消除業障,將命運轉過來。所謂:「隨緣消舊業,更莫作新殃。」

問: 洗澡時念佛號或誦經,可以嗎?

答: 很多佛教徒計較在家裡不可以誦甚麼經,規限誦經時間,過時不能誦,在不潔淨的地方誦經念佛是不尊敬。其實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可以誦經、持咒、念佛。在洗手間或浴室誦經念佛可以用默念法,不發出聲音就沒有問題。如果遇上天災人禍,整個城鎮一刻間頓成廢墟,到處頹垣敗瓦,滿目瘡痍,這個時候不用計較地方是否清淨莊嚴,可以大聲稱念阿彌陀佛或觀音菩薩,感應佛菩薩慈悲,救拔災民脫離危險境地。

問: 佛教講因果報應,但來生誰是自己也不知道,行善或作惡,好像關係不大。就是我現在作惡,下生受苦的是另外一個人;現在作善,來世享福也是另外一個人,跟現在的我無關,現在作惡是否不用怕?

答: 要知道來生受苦的眾生依然是你自己。你的知覺性轉變成另外一個身體,這個神識仍舊是你,祇是外相改變了,善與惡的種子都不會離開你,苦與樂依然要你自己去受。比方搬屋,房子變了,人未曾變。人是甚麼變成?思想變成,有甚麼思想變成甚麼眾生,有人的思想變成人,有畜生思想變成畜生,有天的思想就會生天,如果沒有思想不生六道,那麼,就超脫輪迴。

思想非常重要,思想指示作善作惡。作善業,生三善道;作惡業,墮三惡道。沒有思想,不能作善,不生三善道;不能作惡,不生三惡道,脫離六道。思想是甚麼東西?思想是妄想分別,是沒有的、是假的。雖然思想是假的,但它能讓你生煩惱痛苦,生歡喜快樂。沒有思想,煩惱痛苦不能生起,快樂歡喜也沒有了,思想斷除,六道也空。所以佛教修行人要入定,目的是斷除思想。

問: 《地藏經》說:「悅帝利罪女,生天以來,經今三日,云承孝順之子,為母設供修福,布施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寺。非唯菩薩之母,得脫地獄,應是無間罪人,此日悉得受樂,俱同生訖。」此段經文何解?

答: 地藏菩薩有一生示現為婆羅門女,父名尸羅善現,母為悅帝利。她的母親信奉邪教,毀謗三寶,不久就去世。她知道母親生前不敬三寶,死後必墮三惡道,因此將房舍賣掉,所得錢財全數布施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寺。為了想知道母親往生何趣,就向大鬼王無毒請問。這段經文是無毒告訴婆羅門女,她母親因為有孝順女兒為其設供修福,三天前已經升天界享受福樂。悅帝利是地藏菩薩之母,地藏示現婆羅門女救其母脫離無間地獄之苦。

問: 有一位居士失去手提電話,對其他居士說我是可疑人物。我是佛弟子,當然沒有偷,請問應如何處理?

答: 佛教說:菩薩「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一般佛教徒認為遇上人家批評、侮辱、毀謗,忍受了就作罷。但是依菩薩戒講,菩薩不可以冤枉別人,也不能被人家冤枉,必須將每一件事情交待清楚,否則屬於犯戒。那位居士對其他人說懷疑你偷去他的手提電話,你應該跟他解釋清楚自己是清白的,他相信也好,不相信也好,不要再追究。

問: 甚麼是圓融二諦?

答: 二諦就是俗諦和真諦。俗諦道理講有,為凡夫所見的世間事相。真諦理論講空,是聖人所證的真實理性,言語不能解說。《心經》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二諦圓融。

問: 在公司裡坦誠待人,卻被視為無知,不懂處世。天天面對人事煩惱,令我很累。請問師父,怎樣才能使自己快樂地生活?

答: 佛教徒要看得破,放得下。人生是一場戲,是假的。遇上好境界,不用太歡喜;遇到不如意事,不用心生煩惱,一切現象都是暫時性,逢場作戲而已。終日作,終日無所作,雖然作,不過是假作。

除此之外,還要明白佛教道理,學習把事情看開一點,放下一點,處事不要太認真,不要太固執,更要學習融化。你說公司裡面發生不少人我之間問題,如果你不能融化,怎麼可以跟同事們相處呢?其實人事問題不單止你的公司有,其他公司也如是。《金剛經》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世間一切法都是幻化,沒有我相,沒有人相,中間這件事也是沒有的,統統是假的。有謂:「難得糊塗,吃虧是福。」凡事不要斤斤計較,融化它,自然少煩惱,少痛苦。

問: 甚麼是離相?

答: 六祖大師聽到人家誦「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經文,馬上開悟。唯識宗有五法:名、相、分別、正智、如如。名是假的,你的名字安在哪裡?是人假設出來的。相是生、住、異、滅不停的變動,根本是沒有的,一切相是人製造出來。名與相從哪裡來?從分別來。用正知正見分析觀察宇宙萬有,原來這個世間沒有名、沒有相、從分別來。甚麼都沒有叫如如,如如就是不動。離相需要經歷漫長時間研究佛法,明白宇宙萬有本來不生也不滅,就能融化,看破,放下,得大自在。

問: 菩薩戒可以受兩次、三次嗎?

答: 受一次戒多一次功德,叫做增益戒。多聞薰習,培養自己的善根種子,做好事越多越好。

問: 夫妻一同學佛,但是修的法門不同,如何處理?

答: 佛教有八萬四千法門,對治眾生八萬四千煩惱。你歡喜這個法門,我歡喜那個法門,各個不同。如果修適合自己根性的法門,成就會快一點。

譬如一位目不識丁的老婆婆修念佛法門,從早念到晚,應付自如,開心去修道。假如要她改學理論,修不淨觀,她學不到,修道變成苦事,得不到益處。

夫妻兩人都是佛教徒,修道目標相同,祇是殊途同歸。二人相處貴乎互相尊重,對方修任何法門都應該給予支持,有說:「同檯食飯,各自修行。」各有各修,沒有問題。我有一俗家皈依弟子,妻子是虔誠基督教徒,他是虔誠佛教徒,兩人相敬如賓。不同宗教信仰尚能和睦相處,何況信仰一致?修法不同而已。

問: 我是一個大學生,天天上課餘暇不多,想學打坐和念經,請師父指導簡易修行方法。

答: 最主要視乎你對佛教有沒有興趣。除了上學讀書之外,在忙裡偷閒,每天抽出十分鐘,半個小時或者一個小時,應該沒有問題吧。打坐能寧靜思想,開大智慧,也能調理身心,特別適合時常思考的學生。

打坐不一定要盤腿,可以坐在櫈子上念佛或者念《心經》。《心經》祇有二百六十個字,很容易受持。佛教是活潑潑的,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適宜打坐念經。你對佛教有興趣就能騰出時間修行,行住坐臥觀察宇宙人生究竟從何處來,就是修行。

問: 懺摩是甚麼意思?懺摩時心裡存甚麼觀想?

答: 懺摩就是向佛菩薩懺悔的意思。懺摩的時候生起慚愧心,向佛菩薩陳白過往所作罪業,如今已知錯,心裡感到難過,又承諾改過自新,以後不敢再犯,懇切表示悔意。《梵網經》說:「懺悔即安樂,不懺悔罪益深。」

問: 迴向功德每天做一次,還是每念一部經迴向一次?

答: 對初機的人講,每次誦完一部經做一次迴向。有些出家人一天到晚誦《金剛經》,沒有做迴向。修淨土宗的人從早到晚念阿彌陀佛,目的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趕緊修道,哪有時間做迴向?大修行人不重視迴向,祇是初機的人甚為重視,希望業障消除,增福延壽,出入平安,萬事勝意等等。

問: 佛教對其他宗教的神有甚麼意見?

答: 依佛法教理講,沒有福德的眾生叫做鬼,有福德的眾生叫做神。鬼和神都是眾生,要受生死,但有一點神通。善的鬼神會幫助人,邪惡鬼神會傷害人。有些事情鬼神無能為力,還要求人幫忙。其他宗教各有他們的神,多導人向善,佛教認為祂們是天道和神道,還未到聖人階位,雖然有些神通,絕非萬能。

問: 甚麼是捨識用根?

答: 識就是認識。我們的身體,內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外有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中間生起六個認識。內有眼根,外有色塵,眼睛看見色塵,眼根與色塵相對照,中間生起認識。你認識青、黃、赤、白、黑,這個認識從哪裡來?假如你說這個識一半從根生出來,一半從塵生出來,就是說這個識一半是無情,一半是有情,這個說法不合情理。這個識是因緣所生法,根是因,塵是緣,兩者相遇生起這個識。

佛教講「緣起性空」。宇宙萬有一切事物都是仗因托緣而生起,都是空的、假的。根也不生,塵也不生,根與塵因緣和合就生。生是假生,因為你找不到它的來處。這個道理,在《中觀論》講得非常清楚。無生法有四句話:「已生無有生,未生亦無生,離已生未生,生時即無生。」未生之前它不存在,已生下來找不到它,根本是空的。禪宗有說:「修道要離開心、意、識。」因為識是空的、假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相接,本來無有分別,因根塵相對而生識。

這個認識等於電燈泡,自性等於電流,根等於電線裡的銅線,電流不經銅線傳電,燈泡不會發亮。根好像我們的自性,見、聞、嗅、嚐、覺、知這六根性,不能說他是真,也不能說他是假,你認識他就是佛,不認識他就是眾生。所以修道不能依識,要依根修,叫做捨識用根。

問:《佛說八吉祥神咒經》是不是偽經?

答: 我沒有看過這部經,不知道是否偽經。最近有不少怪經怪論,印經的人說《大藏經》裡面有記載。中國古時的高僧大德都是正知正見,我們誦的經,念的咒語都是他們從《大藏經》中,悉心挑選印成單行本流通。那些經可能不是偽經,但是大德高僧沒有提倡印的經典和咒語,可能有問題,後人如果將那些經咒印出來,我們最好不要研究,不要讀誦。

問: 藏傳佛教與印度婆羅門教有沒有關連?

答: 佛教於漢武帝時傳到中國,隋唐發揚光大開花結果。在這個時期,佛教才開始引進西藏。雖然地理位置與印度為鄰,起步卻比中國晚了一千年。

在唐朝,印度寂護大師把佛教引進西藏,可惜由於語言障礙,他說的理論沒有人明白,所以無法弘揚。直到蓮花生大士到藏地弘揚密宗,還有大唐文成公主帶進去的中國佛教,從這個時候開始,佛教漸漸被接受。

蓮花生大士宣揚的密宗理論跟印度婆羅門教有共通之處,西藏密咒可能與婆羅門教有關連。除此之外,藏密也受到中國道家跟儒家影響,好像道家有雙修法,儒家不毀壞自身,他們都有。

問: 打坐中如何找到我?

答: 我是空的,是沒有的,因為執著而有。比方在我們的頭上、肚子上、腳上、身體上任何一個部位都找不到我。譬如有人指名道姓罵你,毀謗你,你的姓是假的,名字也是假的,那個人罵在你的甚麼地方?罵在你的頭上?肚子上?腳上?身體上根本沒有一個我,所以說無我。

但是你不能說無我,如果說無我,究竟誰在講話?誰在聽話?誰在吃飯?誰在走路?你能認識的那個就是我,但可惜你不認識,如果認識他,就是明心見性。唯識宗把宇宙萬有歸納為一百法,在一百法中都找不到我。禪宗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假使你認識那個人是誰,可是也講不出來,開悟的人沒有辦法跟未開悟的人溝通,就算講出來也沒有人明白。

禪宗有這樣說:「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在橋上過,橋流水不流。」這些話你懂嗎?開悟的人一看馬上明白。我們凡人未開悟會講道理,他們已開悟不講道理。我們看茶杯是茶杯,他們看茶杯不是茶杯。韓國崇山禪師說:早上太陽從西升,晚上月亮往東落。我們凡人講的是虛妄語,開悟的人講的是真實話。

問: 浪費食物與金錢有沒有罪過?

答: 近十多年來,國內流行的風氣就是講究排場。基於體面,有錢人宴客,一桌點上三十道菜,目的當然不在吃,而且也吃不完,這樣過份浪費當然是罪過。由於溫室效應,引致天氣異常,風災、水災、雪災、旱災、地震、海嘯接踵發生,也因此影響五榖雜糧失收,糧食短缺。浪費食物屬於惡業,會受惡報,所謂「暴殄天物」。

問: 請問法師,甚麼是三德六味?

答: 六味是酸、甜、苦、辣、鹹、淡。三德是指清淨、輕輭、如法。意思就是說這個齋菜做得很如法,很簡單,很合口味。

問: 在家人如何能開悟?

答: 最主要視乎善根的厚薄。善根深植者遇上機緣馬上開悟,不單出家人開悟,在家人也能開悟。六祖大師在南海的時候還是在家居士,第一次聽人家誦《金剛經》就馬上開悟。安頓好母親之後到黃梅東禪寺,在後院踏碓舂米八個多月,得到五祖弘忍大師傳法。為了保護衣鉢,輾轉到了四會,混在獵人隊中匿藏十五年。

有一天,六祖大師心想應該是時候出來弘法,不能長久隱居。後來到了廣州法性寺,現名光孝寺,剛好印宗法師講《涅槃經》,一陣風吹過來,旛在動,兩位僧人因此爭論,一說風動,一說旛動。六祖大師走出來說道:「不是風動,不是旛動,是你們兩人心動。」此話一出,語驚四座,經過一番查證,印宗法師認定眼前是禪宗第六代接法人,隨後為六祖大師祝髮和授戒。惠能大師是不懂文字的人,聞一法句馬上開悟,在家人最主要有深厚的善根,隨時都能開悟。

問: 誦《地藏經》會不會招鬼神?

答: 有佛教徒說地藏菩薩在地獄度化眾生,所以在佛枱上不可以供奉地藏菩薩,應該供在地上。《地藏經》不可以在晚上誦,因為容易招惹鬼神,有些經不可以在家裡誦,要到廟上誦。其實任何經典、咒語、佛號,隨時隨地都可以念誦。

我在加拿大聽到一件事:有一位司機在駕車時播放法師說法的光碟,被一位佛教徒責怪他不應該如此,因為天龍八部一聞佛法就來護持,汽車東走西走,麻煩天龍八部也跟著東走西走,罪過無邊。乘客坐在車裡沒事辦,沿途可以聽經聞法,司機功德無量,何以會罪過無邊?鬼神來聽經聞法有甚麼不對?

終南山有一位出家人對我說:「北方有很多狐狸精。一位比丘每天拜佛,感覺到身後有很多小姑娘和一位老公公跟他一起拜。他將這件事告訴另一位出家人,這位出家人聽後半信半疑地說:『可真有其事,今天你不要拜,讓我來拜。』果然,很多小姑娘和一位老公公跟他一起拜。可是這位出家人拜佛不誠心,一面拜一面東張西望,結果給老公公打了一大巴掌,打得臉都腫。」有善根的鬼神喜歡聽經,拜佛,你種善根,他們也種善根。任何時間,任何地方都可以誦《地藏經》。誦經有無量功德,就是鬼神來聽你誦經,也是善鬼善神。

問: 浪費食水有甚麼果報?

答: 「暴殄天物」,意思就是不可以浪費自然界給我們的資源。水是一切動物、植物得以生存的基本條件,沒有水任何動物都會死亡,任何植物都會枯謝。我們住的地球已經受到嚴重污染,氣候反常,恐怕有缺水的一天。科學家現正積極研究,用種種方法把污水循環再用,大家要珍惜點滴,浪費食水有罪過。

問: 甚麼是清淨心?怎樣修才得到清淨心?

答: 修得清淨心,真是不容易。天台宗的六妙法門讓你修第一個「數息」。數息時,數入不數出,或者數出不數入。譬如,吸氣算一下,呼氣不用算;或者呼氣算一下,吸氣不用算。從一算到十,再由一算起,周而復始,數息能停止妄想分別。

有了功夫,轉修第二個「隨息」。知道呼吸的長短,出時知出,入時知入。第三個是修「止」。止是思想停止,令妄念不起。第四個修「觀」。觀察這一念心從哪裡來?觀四運心不可得:

一、 未念。未生起這一念心不可得。

二、 欲念。要生起是沒有的。

三、 正念。正生起找不到它。

四、 念已。已生之念過去了,更是沒有。以前沒有,以後沒有,正在思惟的時候找不到。

第五是「還」。還是返本還原,內無身心,外無世界,甚麼也沒有,但是還沒有到家。第六是「淨」。到達這個境界,沒有能觀的心,也沒有所觀的境,甚麼也沒有,可是還未完全清淨。因為還有一個「沒有」,當這個名「沒有」也沒有了,這個境界才是真正的清淨,成佛有望。

清淨有很多層次,天台宗有六種成佛之道:

一、理即佛。 二、名字即佛。 三、觀行即佛。 四、相似即佛。 五、分證即佛。 六、究竟即佛。

佛即清淨,有六種成佛,即有六種清淨義。

問: 南方與北方語言不同,念經時應以哪種語言為標準?

答: 以前中國朝廷百官來自不同省縣,講不同的地方語言,他們問皇帝:「哪個地方語言最好聽?」皇帝就說:「每個地方的語言各有特色,各有各好。」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除了漢族之外,還有五十多個少數民族,大多數都看中文,但是說話各有不同的鄉音,所以有很大差別。世界各地的佛經都是根據古印度巴利文翻譯而成,文字和讀音雖然不同,但道理是一樣。念經用甚麼語言都沒有關係,佛菩薩是聖人,一定聽得明白,不用擔心。

問: 讀經讀錯字,怎麼辦?

答: 有些人說誦經讀錯字罪過無邊。不認識這個字或者語帶鄉音,無意讀錯字沒有罪過。假如故意讀錯,對佛經不尊重,就有罪過。

有一位佛教徒遠赴印度學梵文,回來說中國人念咒語發音不準確,念咒不會靈驗。要知道,二千年來印度梵文轉變了好幾次,古印度梵文跟現代梵文的讀音和文字完全不相同。

佛在世時,以家鄉話巴利文說法,如今,巴利文差不多已失傳,祇有泰國、緬甸、斯里蘭卡這些小乘佛教國家,仍然沿用巴利文誦經。佛教說:「一切唯心造。」誦經、持咒、念佛,讀錯字或讀音不準確沒有問題,祇要誠心誠意,一定有靈感。

問: 打坐的時候,手掌如何安放?

答: 雙跏趺坐和叉坐,左手掌放在上面還是右手掌放在上面,兩種方法都沒有問題,祇要兩個手掌心向上相疊,兩個大拇指相貼放在腿上。但是單跏趺坐要注意手掌安放位置。一位老法師告訴我:「坐單盤的時候,左腳盤腿在下面,左手掌放在下面。如果右腳盤腿在上,右手掌放在上。」

問: 做殺業工作,如捕魚、殺豬、宰牛,對自己修行有沒有障礙?

答: 當然有障礙。台灣有某宗派,他們說:「沒有皈依之前做甚麼工作,皈依後可以繼續做,就算是殺業也不用轉做其他行業,生西方沒有問題。」

中國佛教不是這樣說,佛教徒絕對不能殺生害命,要轉做正命職業,殺生是重罪,一定會阻礙修道。

問: 有些人認為佛教迷信,如何跟他們解釋?

答: 你懂佛法嗎?懂佛法可以給他們解釋甚麼是正信,甚麼是迷信。有一對夫妻,二人是佛教徒,希望兒女信佛教,兒女不信,請教我有甚麼方法度他們。我說:「你們懂佛法嗎?不懂佛法怎能說服他們信佛教。你們祇懂念經、拜佛,要跟他們講道理,明白道理他們才會信服。」

問: 淨土宗和禪宗各自說自己的法門好,兩者如何選擇?

答: 唐朝時代盛行禪宗,宋朝之後流行淨土宗,所以佛教八大宗派,淨土宗和禪宗吸納最多修道的人。近幾百年,修禪宗的人比較少,因為根基深厚的人才能修。出家人跟在家居士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兩個法門各有各好,隨你根器選修。

問: 我經常誦佛經,身體依然百病所纏,是甚麼原因,怎麼辦?

答: 佛教說重報輕受,很有道理。譬如你現在多災多難,多病多痛,誦經迴向身體早日痊癒。本來壽命已盡,由於累積功德深厚,受一場大病,不用死亡,叫做重報輕受。或者本來要受重病之報,現在讓你病情轉輕,受一點病苦,也叫重業輕報。

我不是自圓其說,舉個例子:假如你在大庭廣眾地方跟人爭執,結下仇怨,對方礙於當時環境不能馬上向你報復,但會懷恨在心。你知道這個恨很可怕,將來可能對自己不利,趕快向他道歉賠罪。本來受大報復,現在讓他痛罵一頓,怨恨就化解了,這樣也叫做重報輕受。因為你多修福培德,不用下地獄,不用死亡,受重病或輕病之報,這樣是合情合理。

問: 甚麼是《童蒙止觀》?

答:《童蒙止觀》是小止觀。智者大師的哥哥是在家人,身患頑疾,而且屢醫不癒。因此大師特別從《摩訶止觀》即大止觀中摘取精要,編成 《童蒙止觀》讓哥哥修學,結果延長了壽命。

問: 用甚麼方法調伏妄想?

答: 一念止萬念。打坐的時候,你可以意守外境,把意念關注在面前二、三尺的地方;或者意守內境,默念阿彌陀佛,一心不雜,妄想就會減少。另外一個調伏妄念的方法,可以用數息觀,注意呼吸,由一算到十,重復由一算起。以一念對治萬念,修習日子久了,妄想自然少。

問: 有甚麼方法消除業障?

答: 多念佛、拜佛,這兩個方法最容易消除業障。有說:「念佛一聲,福增無量,禮佛一拜,罪滅河沙。」 戒律上有說:「犯了戒要在佛菩薩面前禮拜三世千佛,每天拜一千拜求懺悔,就可以消除業障,這是有相的懺悔。若是無相懺悔,就是:「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問: 在國內,有人自稱已開悟,跟他修行三天就能開悟,可信嗎?

答: 靠不住,騙人的。所謂「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民國年代,大眾公認虛雲老和尚已經大徹大悟,但是他從來沒有說自己已開悟。以前,有人自誇有本領替人開天眼,天眼開了能看見天堂與地獄。不過,地獄情況實在慘不忍睹,太可怕,所以不敢替人開天眼,這個說法是不是有問題呢?

問: 有一個人,以前是賣動物的皮毛過活,現在變得瘋瘋癲癲,怎麼辦?

答:「八正道」的「正命」,是做正當職業維持生命的意思。不正命就是邪命,佛教徒最好不要從事殺生害命有關連的業務。現在他的狀態不能自己懺悔業障,你可以誦經、念佛迴向給他。

問: 丈夫不喜歡佛教,看見我上香、誦經,馬上發脾氣,更甚的是打佛像。請師父指導我怎麼辦?

答: 佛教徒不供佛像、不上香、不誦經沒有問題。丈夫不喜歡你供佛像、上香、誦經,就順從他的意思,避免因為信了佛教破壞家庭和諧,心裡默念阿彌陀佛同樣功德無量。大德高僧說:「甚麼經都不用念,一句阿彌陀佛已包括三藏十二部經,以及禪宗一千七百多則公案。」佛教注重內修,行、住、坐、臥不離佛號也是修行。今生健康長壽,來世求生極樂世界。

問: 「內無身心,外無世界」,這兩句說話是甚麼意思?

答: 元音老人年青時在郵局工作。一天早上走路上班途中,忽然感覺一聲爆炸,頓時身心以及一切外境完全沒有了,靈知靈覺,感覺不到自己在走路,到了郵局門口知道停步,這個境界就是內無身心,外無世界,需要經過長時間精勤修道才能得到的成果。

問: 平常日子妄想不是太多,可是念佛、打坐妄想非常多,這樣正常嗎?

答: 這個是思想淨化過程,非常正常。初學佛的人修行功夫尚淺,普遍有這種情況,是暫時現象。修練日子久了,思想漸漸寧靜,妄想慢慢減少。就好像平時我們在屋裡面看不見空中有塵埃,當陽光照進屋內,透過光線就能看見。有功夫的修道人,心至為細微,不需要陽光透射也能看見微塵,普通人是辦不到的。

問: 在國內有人說不用念佛,祇要念《大悲咒》或者《金剛經》,自然一級一級往上升,升到第九級就開悟,是否屬實?

答: 我出家六十多年,從來沒有聽過佛教有這種修行方法,不可信。

問: 房間裡有人睡覺,可以誦經、念咒嗎?

答: 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可以誦經和念咒。假如房間裡有人睡覺,你不能大聲誦念,用默念方法不會騷擾別人,擾人清夢討人厭。

問: 在家裡可否練習法器?

答: 可以。練習前要準備一張告示,寫上:「練習梵唄,鬼神莫來。」還要盡量避免念超度鬼神的咒語。出家人學習放蒙山、變食真言也貼上告示,避免鬼神參與。

問: 在家裡是否可以做三時繫念和出食?

答: 有少數出家人提議居士在家裡做三時繫念、放蒙山、出食,跟鬼神結緣。我認為居士不要學出家人用那種方法,還是多聽經聞法,誠心拜佛誦經好了,不要搞那麼多名堂。

有位居士在家裡做三時繫念,招來很多鬼神,沒有辦法處理,結果請我去灑淨才把問題解決。從此以後,這位居士不敢再做三時繫念。我聽聞不少出家人放焰口,做法事招來鬼神,觀想不好,結果發生問題。出家人都會出現問題,更何況在家居士。佛教徒修自己尚來不及,哪有本領跟鬼神結緣?

問: 我喜歡修淨土宗,念阿彌陀佛為主。但是也誦《法華經》和《阿彌陀經》,算不算雜修?

答: 你相信阿彌陀佛,一方面誦大乘經典,一方面念佛。不過,修淨土宗的人認為這樣是雜修,他們不主張誦經、念咒,祇要專心一意念阿彌陀佛就可以。按你安排的功課應該正確,修行方法沒有問題。

問: 受了菩薩戒有甚麼功德利益?

答: 受了菩薩戒要學菩薩講話、學菩薩行為、學菩薩思想,菩薩修行之道叫菩提道。行菩提道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時間長了就成為菩薩。本來是凡夫,後來變成聖人,受菩薩戒所得功德不可思議。

問: 佛教怎樣解釋動物與動物之間的互相殘殺?

答: 佛教推崇慈悲,提倡不殺生,持素不吃肉,為了避免因果報應。今生你殺了一個人,這個人下生殺你報仇。你今生吃了一個眾生的肉,那個眾生下生會吃你的肉作償還。

由於業力牽引,負重罪業的眾生會墮入畜生道。畜生道的眾生有些吃肉,有些吃植物,有些是雜食。吃肉的畜生不斷做殺業,彼此殘殺,互相食噉,結下很多生命債,因果循環,以致生生世世不離畜生道。所以,佛教主張慈悲,不單止不殺生,不吃眾生肉,還要放生。

問: 佛教對於自殺行為有甚麼意見?

答: 自殺就等同殺生,是非常愚蠢的行為,佛教極度反對。自殺的人於一剎那固執衝動下毀滅自己,如果能越過這一刻,冷靜下來,悲劇可以避免發生。有一位學者接朋友來電說:「自殺要有勇氣,沒有勇氣不會自殺。」豈料這位朋友掛上電話後跳樓自殺。這位學者未信佛之前,家庭破裂,有一段時間失去生存意志,幸運地有緣接觸佛法。明白道理之後,人生觀改變,不愉快的事情也豁出去,不再有輕生的念頭。世間事還有甚麼不容易解決?生死大事才不容易解決。

問: 受了五戒可不可以賭博?

答: 政府經常呼籲市民不要染上四種不良嗜好:毒品、酒、煙、賭博。沉淪毒海,長期依賴毒品,會破壞身體機能。酒可以亂性,令人糊裡糊塗做錯事,好像酒後駕駛,可以危及無辜的生命。吸煙不單損害自己健康,二手煙更會導致他人患癌。除了有法例訂明在公眾場所嚴禁吸煙之外,政府也勸導和幫助煙民戒煙。沉迷賭博,傾家蕩產,欠下大筆賭債難以償還,更連累家人。雖然五戒沒有明文規定不允許賭博,其實第五條戒不喝酒已包括不吸毒、不抽煙、不賭博,分別在於名詞,性質是一樣。賭博增長貪心,害處也不少,所以佛教徒不要賭博。

問: 請師父開示因果報應是怎麼樣?

答: 佛教講因果報應,甚麼事情都有因有果。譬如肚子餓了,吃飯為因,飽肚為果。身體疲勞了,休息為因,精神充沛為果,一切世間法統統有因有果。大家要知道,惡人的報應會來得慢,善人的報應卻來得快。還有,善人不能作惡業,那個惡業果報很快來臨,惡人作惡業那個果報不容易來。

佛教有一個故事:一位比丘嗅一嗅花的香味,馬上被花神呵斥:「你不應該嗅我的香味。」那位比丘回應:「人家把你折斷,也沒有受到責備,我祇是嗅一下香氣,你就責怪我。」花神說道:「你是一位清淨比丘,與眾不同,嗅花的香氣有損威儀,就不應該。其他人不清淨那就沒有辦法。」

儒家說:「君子之過猶如月蝕,小人之過猶如日星。」意思是:君子稍有輕微過失,好像月蝕那樣,清晰可見。小人的過失如白晝的星星,沒有人注意他。

問: 雙親受病苦,念甚麼經讓他們業障早日消除?

答: 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形象深入民間。我國一般婦女身體有毛病,大部份念《普門品》,文字淺易,經文不太長,大概十多分鐘念完。但是弘一大師說:「阿彌陀佛,無上醫王,捨此不求,是為癡狂。」念阿彌陀佛至為重要,不過,當遇上阻障、災難之時,一般人普遍念觀音菩薩。

有一次,我們六十人從上海乘飛機往黑龍江,在機場延誤了差不多三個小時還不能起飛,大眾焦急如鍋上螞蟻,怎麼辦呢?我就帶領大家一同念觀音菩薩聖號,不到十分鐘,飛機可以啟程,是不是觀音菩薩靈感呢?機上二百名乘客都感覺是觀音菩薩顯靈。

問: 我發菩提心,想跟隨師父弘法,請問怎樣講法?

答: 發菩提心要多看佛經,多聞佛法。某處有佛學講座,不管說法者是出家人或在家人,祇要所說的佛法是正知正見,你都要去聽。對佛法理解達到高深程度,才可以講經說法,普度眾生,利樂有情。你的提問用錯名詞,應該是弘法,不是講法。

問: 甚麼是幽冥戒?

答: 中國佛教啟建水陸法會和舉辦三壇大戒都有傳授幽冥戒,做其他法事很少傳授幽冥戒。我每年都會傳授一次菩薩戒,一次幽冥戒。幽冥是陰暗地方。陽間人可以皈依三寶、受五戒,陰間鬼神為何不可以受戒?因此,古德編制這個幽冥戒。這個戒不是三皈五戒那麼簡單,是專門給鬼神受菩薩戒。一切眾生如人、天、鬼、神都可以受菩薩戒。

問: 歷代祖先牌位應該安放在那個地方?

答: 儒家十分重視孝順父母、尊敬師長。父母去世要守孝三年,不能火化,棺木放在家裡後面位置,每天供奉飯菜。子女三年內不能改變父母留下的作業。如果父母殺豬宰羊、走私販毒,難道子女照樣做嗎?

佛教說不能作邪命,儒家道理是否合乎情理呢?不合情理的事情我們不能跟著做,不以它為標準。儒家思想在中國根深蒂固,可能絕大部份的人依然奉行儒家思想,堅持為祖先安立牌位。

我認為佛教徒孝順父母不忘本是份內事,立祖先牌位沒有問題。佛教徒祇供奉佛菩薩,不供奉其他鬼神,甚至祖先也不供。如果你一定要安放牌位,應該放在諸佛菩薩旁邊或置於下邊,我也不反對。依佛教道理,兒女誦經、念佛迴向歷代祖先、父母、師長早生天界,離苦得樂更有幫助。

問: 天主教或基督教徒去世,可否給他們做法事,有功德利益嗎?

答: 沒有問題。你做法事超度他們,祇有好處沒有壞處。至於有沒有功德利益,視乎他們對佛教態度如何,固執太厲害可能不容易接受,得不到利益,但是做法事的人得到功德利益。

問: 有因有緣才能結果,那麼,妄想的因從哪裡來?

答: 妄想是思想,想就有因,不想就沒有因,它沒有來處和去處,而且會停止。修道人有功夫之時,思想會停止。妄想的因從哪裡來?等覺菩薩還有一念無明妄想,是最初的因未破除,無明斷盡始能成佛。我們修道就是泯除妄想的因,它是沒有的,沒有來處,如果有來處,就不稱為妄想。

問: 將心放下,是否一切放下?

答: 當然,心是宇宙萬物出生處,心能放下,就是一切放下;心放不下,一切都放不下。天主教、基督教說上帝創造宇宙萬有,佛教說是思想創造宇宙萬有,所以我常常說這四句話:「宇宙萬有,從思想生,分別停止,一切皆空。」

問: 側臥是否比平臥更好呢?

答: 側睡的方式流傳已久,道家黃粱夢的盧生就是右脅而臥,佛家稱這為吉祥臥。事實上側臥對身體有好處,少病和不做惡夢。

問: 請師父開示四大調和與六時吉祥的意思?

答: 有人寫信問候別人四大調和否?六時吉祥否?我們的身體由地、水、火、風四大組合而成。四大要保持平衡,不能多也不可少,四大調和身體就會健康。中國計算時間是晝夜二十四個小時,六時是印度計算時間的方式,他們把晝夜的時間分為晝三時和夜三時,叫做六時。白天晨早一時、中午一時、晚上一時,是晝三時;晚上初夜一時、中夜一時、後夜一時,是夜三時。燄口法事裡,唱吉祥偈:「願晝吉祥,夜吉祥,晝夜六時恆吉祥」。所以,四大調和與六時吉祥的意思就是「您身體安好嗎?」

問: 在家裡修道,需要師父指導嗎?

答: 當然需要師父指導,但是有困難。修行一定要理解佛法道理,不知道方法怎麼修?在家裡修道,哪個出家人來教導你呢?除非你特別有善根,遇上正知正見的法師。遇到善知識真是不容易,自己看書比較容易。

問: 如果佛教徒對外道有興趣,可否實行?

答: 外道跟佛教的理論、思想、修行都不同。佛教說思想創造宇宙萬物,基督教說上帝創造宇宙萬物,你相信嗎?兩種宗教理論完全不同,相信佛教理論的人不會信外教,你怎麼會對外道有興趣而又信佛教呢?相信神教理論的人不會信佛教。佛教徒研究高級宗教道理,要明白宇宙人生真相,不會對外教產生興趣又怎能實行呢?

問: 跟哥哥的關係不是很好,想放棄他,但是放不下,心很煩,怎樣可改善兄弟關係?

答: 發生這個問題,有沒有自我反省?破壞關係的人是你,還是你哥哥呢?如果你能夠處處忍讓他,原諒他的錯處,寬宏一點就能維繫手足感情。但是如果你處處為難他,事事跟他作對,令他生起瞋心,這樣又怎會有好關係?

哥哥對你的印象不好,如何改善?祇要處處禮讓他,尊敬他,他就會對你有好印象。反省一下自己對哥哥的態度如何,可能是你不會做人,事事計較,為甚麼不能原諒別人?為甚麼說話沒有禮貌,不能對別人客氣一點?自己想一想是甚麼原因,有錯要改正。

依佛法講:他對你不好,有辦法。你對他不好,也有辦法。所以我們要學佛法,學會佛法就會做人。你用世間法,就沒有辦法;用佛法,就有辦法。世間人斤斤計較,處處祇為自己,不為別人著想。佛教處處為別人,不為自己著想。常常檢討自己,為甚麼開罪別人?為甚麼人家討厭我?你對別人好,人家哪會討厭你?明白佛法的人,就能夠與家人和睦相處。

問: 靜坐時出現的八種感覺,跟地、水、火、風有沒有關係?

答: 靜坐時所有的感覺都和地、水、火、風有關係,因為我們的身體是由四大假合而成。當打坐功夫達到欲界定的時候,就會有八種感覺:大、小、高、低、輕、重、冷、熱。但是有些身體出了毛病的人,也會有這些感覺。四大任何一部份不平衡都會發生變化,這是四大不調和所致。

問: 弟子因腰椎有一節脫落,每當打坐時都要靠牆,這是否可行?

答: 打坐時,身要正直,不可靠牆。有時候會感到發麻、脊椎疼痛等現象。假如身體有問題就要視乎情況而定,背後可以放軟墊。至於骨節有移位,最好請推拿師把位置移正。

問: 弟子可否頂禮師父?曾有人說,向師父頂禮會令師父得罪過。

答: 出家人是人天師表,有資格受別人禮拜,接受供養,讓信眾種福田,得福報,比丘稱為福田僧。如果出家人不受人供養、不受頂禮,這樣對嗎?《梵網經》說:「若百里千里來者,即起迎來送去,禮拜供養,日日三時供養,日食三両金,百味飲食,床座,醫藥,供事法師。」

泰國、緬甸、斯里蘭卡等地方的信眾對出家人很尊敬,不論是在甚麼地方,祇要看見出家人都會頂禮。我到東南亞一帶,信眾們一定請我坐下受禮拜。如果讓弟子種福田有罪過,那麼信眾們都不用頂禮出家人,不用供養。假如出家人不受人禮拜供養,這樣怎能稱為福田僧呢?我認為讓人種福,自己也有福。

有些外道認為一個人有業障,必定要自己承受一切痛苦報應,其他人不可以相救。這些苦是做業者應受的果報,罪有應得,如果施予援手亦有罪過。他們的解釋好像有道理,但這個說法有問題。

我們都知道,觀音菩薩尋聲救苦,「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如果依外道的說法,那麼觀音菩薩也不用救苦救難了!一般人況且對這個問題不了解,更何況要辨別是對還是錯。

問: 我沒有宗教信仰,但也看過一些佛經,請問佛法算不算是一種精神上的安慰?

答: 精神可以變成痛苦,也可以變為快樂。一位討厭佛教的人,佛法怎麼能安慰他呢!相信佛教的人最重要研究宇宙人生真理,要怎樣才可以達到了生脫死為目的,而非得到精神上的安慰。

問:「捨離慳貪,增長檀那」,請師父開示檀那作何解釋?

答: 以前在國內,所有講經法會都是老法師說法,參聽者以出家人居多,很少在家居士參與,非佛教徒更不會到講堂聞法,這樣又怎能把佛法弘揚發展呢?

一般講經分為大座講經及小座講經。若是小座講經,當法師進場安坐,祇要問訊,不必頂禮三拜。但是大座講經就很隆重,需要迎請法師進堂。大眾唱完爐香讚之後,要頂禮法師,然後維那師要唱四句偈:「鐘聲傳三千界內,佛法揚萬億國中,功勳祈世界和平,利益報檀那厚德。」這個唱誦過程,要花半個小時,連同講經就要兩個多小時。

回想過去幾百年的中國佛教,委實太保守了。再看現在的社會,已經起了很大變化,不少年輕出家人與在家居士都能講經說法,有人才推動佛教發揚光大,聽眾日趨踴躍,更接引大量知識份子,此乃可喜現象。

「檀那」就是普遍利益的意思,指布施,供養三寶的施主。又因為國內的普佛法會大部份是為施主而設,所以課誦本中有「懺悔檀那三世罪」這一句。但現今香港和台灣都把這句改為「懺悔弟子三世罪」,就是為自己懺悔罪障,並非為別人而懺悔。

問: 覺與迷是對立的,兩者是本質的一部份嗎?

答: 在真理上根本沒有覺與迷的存在。如果你請教禪師這個問題,他會告訴你,認為有覺有迷的人都有精神病。因為我們的知覺性本來沒有覺也沒有迷,本性如是,這個理論極為高深,非三言兩語能解釋清楚。迷等於做夢,覺等於夢醒,夢醒之後一切皆空。永嘉大師說:「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這時迷也沒有,覺也沒有。

問: 怎樣修得神通?

答: 你修任何一個法門,有了功夫就有神通。佛教徒經常看經、念佛、拜佛,後來開了智慧,這樣不是神通嗎?我國佛教徒不求神通。古德說:「我們人人都有神通,你會食飯,你會走路,你會講話,都是神通。」

問: 陀羅尼被蓋在亡者身上,可否一同火化?

答: 陀羅尼被是最近二、三十年從西藏喇嘛傳來的,佛教在中國二千多年都沒有這件事。按道理,咒語是秘密語,持念能消災除厄困。如果把它蓋在先人身上一同火化,這樣是否恭敬呢?也有人把用過的陀羅尼被摺好放在先人的骨灰上。西藏喇嘛的思想和做事方式跟我們中國佛教不一樣,我們以中國大乘佛教思想為主。如果有問題,可請教西藏喇嘛,因為陀羅尼被由西藏傳來。

問: 聽說法身人就可以見法身佛,這是甚麼意思?

答: 法性的本性名法身。法身是離一切虛妄之相,沒有形相,遍一切處,無處不在。明心見性叫做佛,也名見佛性。假如你明白自性是無處不在,你的性與身合為一體,等於以空合空。經中有說:「若人欲知佛境界,當觀其心如虛空。」佛的境界就是法身,法身沒有形相,是空的;你的心也沒有形相,也是空的,那麼就能與空合為一體。當你已證得佛的境界,就能見到法身佛。

問: 我在短期出家期間,有時會胡思亂想,更有些是壞思想,受戒功德會減退嗎?

答: 沒有問題。人的思想是天生的,跟前生有關連,你今生有善根出家修行七天,可以消減前世罪業。往後日子多修福培德,慢慢減退不清淨思想。《楞嚴經》說:「如澄濁水,貯於淨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沉。」

問: 我是五戒弟子,請問可否同時安放觀音菩薩、黃大仙及呂祖像?

答: 按佛教道理,皈依三寶之後,祇供奉佛、菩薩或者羅漢。假使你家裡供奉甚麼神、甚麼仙,就是神佛不分,你是佛教徒,應該避免。如果有家庭成員一定要供奉其他神或仙,你可以把祂放在佛菩薩旁邊,供點香和素菜也不成問題,但是不要對祂叩頭頂禮。因為三寶弟子,天神不拜,地祇不理。

問: 請問師父,《摩訶止觀》是講述那方面的理論?

答:《摩訶止觀》是大止觀。摩訶有三個意思,就是大、多、勝。天台宗有四種止觀:一、圓頓止觀;二、漸次止觀;三、不定止觀;四、小止觀,都是坐禪法要。智者大師所說的一心三觀,觀宇宙萬有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理論非常高深。

問: 若自己有家人往生了,是否不可以到訪別人家呢?

答: 現代社會,流行著一些不成文的規矩法則,好像喜事、喪事,各有不同的風俗習慣。中國傳統的儒、釋、道三家都沒有記載在典籍上。當我們豐衣足食時,禮節就多了,相反足襟見肘,就甚麼也不計較。

佛教是破除迷信的。在《學佛文集》,我有解釋何謂迷信,何謂正信,而且佛教思想跟儒家、道家思想有很多相同之處。儒家說:「但行好事,莫問前程」;道家說:「善惡報應,如影隨形」;佛家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意思都是說存好心、行好事、說好話,前途一定是光明。因為有福的人,事事順利,相反,沒有福的人到處碰壁。總而言之,修福培德才能吉人天相。

問: 法性和自性有何分別?

答: 法性是諸法的本性,自性是我們的本性。在有情方面叫做自性,在無情方面叫做法性。法性是實相、真如、涅槃的別名。所謂:「有情無情,同圓種智。」有情與無情怎麼分別?我們現在有一口氣存在,身體就是有情;一口氣不在,身體就變為無情。身體是有情還是無情?主要是思想作怪,根本沒有有情與無情的差別,實際上兩者是一體,祇是佛教有很多名詞,名相上不同,理論上是一致。

問: 不明白經文道理,這樣誦經會靈驗嗎?

答: 古時大德高僧說:「誦經不明白經文道理屬於修福不修慧,明白經文道理是修福也修慧。」誦經也能種下來生智慧。從今天開始,多聽經聞法、多誦經,時間久了定能開智慧,最主要誠心誦經,不明白道理也會靈驗,所謂「心誠則靈。」

問: 甚麼叫俱生無明?

答: 俱生無明即是貪、瞋、癡、慢、疑、再加上不正知見。這六種根本煩惱,從無始以來就有,祇是我們迷而不覺。無明就是甚麼都不知道,糊裡糊塗。無明從甚麼時候開始?從無始以來直到現在。

很多科學家、哲學家都找最初因,佛教不講最初因,既然沒有開始,哪裡有最初因?佛教說無始亦無終,有開始才有終結,沒有開始哪有終結?現在就是開始,現在就是終結,這個理論是很高深。

一念覺就是終止,一念迷就是開始,所謂:「十世古今,不離當念。」從甚麼時候開始?以現在為標準,當下即是開始,當下也是終止。《金剛經》句:「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三世無心,哪有始終?

問: 我們的真心能見、能聞、能覺,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嗎?

答: 我們的思想猶如水中月影,月影是假的,思想同樣是假的。我們的眼能見、耳能聽、心能知,這六根性不能說是真,但也不能說是假,如掐目見第二個月,第二個月不能說它真,也不能說它假。見性迷則六根性變成濁,見性覺六根性變成淨,一念迷就是眾生,一念覺就是佛性。因此,六根性不能說它是虛妄,也不能說它是真實。

問: 假使有家人往生了,是否不可以哭,如果哭了又有甚麼問題?

答: 我國北方習俗,在農曆十月初一那天,絕大部份的人要到父母墓地痛哭一場,否則別人會指責你是不孝子女。有謂:「衣食足,禮儀興。」豐衣足食的時候,不論是喜事或者喪事,規矩禮儀總是多得很。經濟環境越是充裕,規矩越是繁複,越是講究。假如衣食不足,則甚麼規矩都不講究。當世間發生戰禍,老百姓死去,有殮葬儀式嗎?不知有多少人暴屍街頭沒有人認領,能夠草草埋葬已算很好了,還會講究甚麼儀式嗎?

喜事喪事的禮儀是沒有標準,年代不同或者地區風俗習慣各異,葬禮儀式則不一樣,禮儀規矩祇是老百姓制訂出來,根本是沒有依據的。佛教認為這些儀式規矩都是迷信,浪費金錢和時間,對亡者又沒有幫助,它是跟時代而變化,所以根本沒有用。

至於喪事儀式,香港人有「擔幡買水」,北方人就不同。亡者的兒女會將金銀冥鏹放在一個盆內焚燒,到出殯的時候,亡者的大兒子跟著靈柩後面走,一面哭一面燒金銀冥鏹。走出市外,他把盆子摔到地上打碎,這個儀式在從前北方風俗被視為相當重要。

隨著時代轉變,儀式也改變了,現在不再是一面走一面哭著燒金銀冥鏹,而是一面走一面唱大戲。如果觀眾想看,攬著不許走,就要多唱一會。大家可以比較香港跟北方的喪禮,就明白這個規矩靠不住,是人為的,根本沒有規定,沒有根據,是自己制訂出來。

北方還有一個風俗,就是當一個人正在彌留的時候,要替他換上壽衣,其實這樣對他十分不利。因為人在臨命終時,四大分離是很難受,在這個時候移動身體,他會受極大痛苦,換上壽衣有甚麼作用呢?一切儀式規矩都是金錢作怪,辦理喪事禮儀最好是簡簡單單,棺木也用不著選取名貴木材,不要浪費金錢風光大葬,事情辦完了就算。

一般人對於處理先人骨灰也非常重視。如果有親友在外國往生,遺體火化後,一定要把骨灰從外國運返香港或者在國內安放。人死後等於木頭石塊,有甚麼值得重視?在哪裡安放骨灰並不重要。我們出家人,那些高僧大德往生後,骨灰都被撒入大海或散在山坡上,不用供奉在甚麼地方,多麼灑脫,有些居士也效法這樣處理自己的身後事。

有說:「閰王要你三更死,不許留人到五更。」這說法在中國流傳了幾千年,有沒有這回事?人的生存意志力量是很強大,假使臨終者牽掛著他的家庭眷屬或者朋友,沒有見到最後一面,他斷不了氣,一見面心願了結,就即時命終,這個力量強大到可以持續三天、五天也不走,閰王爺也沒他辦法。

一個人臨命終時,因為放不下六親眷屬,心有罣礙不願離世,身在受苦,心在受苦,家人還在他身邊哭哭啼啼,令他留戀不捨,更是苦上加苦,在臨終者面前痛哭祇有害而無益。佛教認為最好的方法,就是念阿彌陀佛,這樣對他最為有利,是最大的幫助。

問: 我受了五戒,可是有一次破了酒戒,現在是否祇剩下四個戒體?怎麼辦?

答: 俗語云:「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以前的大文豪、大詩人都喜歡喝酒,修道人成了仙也要喝酒,酒的魅力真是難以抗拒。

近幾十年醫學昌明,種種的醫學實驗分析,證實酒精對人體有極大傷害。在一些健康講座中,醫務人員時常勸籲大眾不要酗酒。政府也經常在電台、電視台播放廣告提醒駕車人士,不要酒後駕駛,否則會被檢控。前兩天有一位計程車司機被判坐牢,因為他酒後駕駛,傷人闖禍。

世界各地喝酒的情況越來越嚴重,阿拉伯回教國家,幾年前開始制訂酒戒,犯了嚴重酒戒的人會被判死刑,輕的則坐牢。你看釋迦牟尼佛有多麼大智慧,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已洞悉酒精的害處而訂立酒戒。飲酒有三十六種過失,你是五戒弟子,應該有自我約束的能力,若然犯了戒就要在佛菩薩前求懺悔,懺悔後重受酒戒,答應以後不再犯就可以。

問: 為甚麼佛教的禮節儀式有那麼多跪拜,出自內心的尊敬不是更好嗎?

答: 懂得提出這個問題,表示你這個人有點思想,是一個初進佛門學佛法的人。世間上有知識的人都重視理論,不重視事相,這樣的人佛教稱為執理廢事。那些知識水平比較低的人則重視事相,佛教稱為執事廢理。佛教理論既不可以執理廢事,又不能執事廢理。理是空,事是有,空、有等量齊觀,要雙管齊下兩樣並用,叫做理事圓融。儒家也說:「誠於中,形於外。」如果不形於外,怎麼知道你有誠心?假如有人說:「我有好心就可以,何必要做好事呢?」 如果你不做好事,有誰知道你有好心啊!

以佛教皈依三寶、受五戒做儀式為例,祇是一種儀式吧!大學問家、知識份子可能認為是不必要的,做儀式有甚麼用?我不皈依三寶一樣可以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何必做儀式?又是否一定要受五戒?我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又不飲酒,受戒與不受戒有甚麼關係?做儀式沒有意思。

一位知識份子發心皈依三寶,他認為祇有台灣一位高僧才夠資格為他做皈依。曾經兩次到台灣拜訪那位高僧,可是兩次拜訪都撲空,之後就說沒有人有資格當他皈依師,那祇好皈依自性三寶吧!結果出了問題。由於他不守本份,太太跟他離婚,問題在哪裡?就是得不到戒體護持,因為沒有皈依三寶受五戒。假使他做過儀式,可能不會發生問題。

我講幾個真實事例給大家聽,關於做過皈依儀式的好處。有一位寡婦,丈夫留給她很大數目的遺產,後來給人家騙去。本來她想找黑社會人士把騙財者的腿打斷,報仇泄憤。忽然想到自己已皈依三寶,是佛教徒,不應該做傷害人的事情,縱然他是一個騙徒,用欺詐手段令自己損失了錢財,可是冤冤相報何時了?終於她把報仇的念頭打消。

有一位年青佛教徒,知道天文台正懸掛三號風球,心內馬上生起一個念頭,明天掛八號風球就好了,不用上班多麼好!他再深想,颶風威力強大,會造成人命傷亡,財物損失,自己是佛教徒,怎能這樣自私?願自己得安樂,讓別人受痛苦,這樣不是與菩提道背道而馳嗎?他能醒覺,就是得到戒體的好處。

還有一位高級警務人員愁眉苦臉地告訴我他犯了戒,內心覺得很慚愧。由這些事例,大家可以看到皈依三寶受持五戒的好處,不要以為做儀式祇是形式上的事情,要知道做過儀式的人就有戒體,這個戒體有著強大無形力量護持著受戒者。佛教徒如果有犯錯,他自覺地責備自己,戒體的力量能提醒我們走正途,有止惡防非的作用。非佛教徒沒有皈依三寶受五戒,做錯事情不易悔改。

佛教講理事圓融,你說內心尊敬佛菩薩,如何表達出來?跪拜就能表達出來。禮佛不是表面動作,而是出於內心的尊敬,跪拜表示你謙卑有禮。因為你初進佛門,不懂跪拜的意義,所以還未能領略這種感受。俗語云:「禮多人不怪。」何況我們所禮的是佛菩薩呢!

問: 佛教徒可否將遺體捐贈作醫學研究?

答: 中國傳統思想不能接受捐贈器官或者把遺體用作醫學研究,儒家和道家都不贊成。《孝經》有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身體損傷是不孝的行為。佛教認為人往生了,要等待八個小時後才可以移動遺體,所以捐贈器官或者將遺體用作醫學研究,在中國不易推行。若是行菩薩道,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要鼻給鼻,要耳給耳,又當別論。

問: 有說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即身成佛,請問六祖是否成了佛,還是證得果位?

答: 六祖大師是怎麼樣境界,我哪會知道?所謂:初地菩薩不知二地事。小乘佛教才講證果位,就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共四個果位。中國禪宗不講證果位,講破三關,破初關、破重關、破牢關,三關全破就成佛了。六祖破了幾關,不得而知。

問: 何謂四種涅槃?

答: 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各有「有餘涅槃」及「無餘涅槃」,又叫「有餘依涅槃」及「無餘依涅槃」。名詞雖然是一樣,但是小乘和大乘的意思有分別。

小乘的有餘涅槃就是身體還在,但是貪瞋癡已經去除,叫做「子縛已斷,果縛猶存。」子縛是三毒種子沒有了,沒有種子就不會生長。果縛是這個果報身體還存在,身體在世叫做有餘涅槃,離世叫做無餘涅槃。

大乘佛教講證得人空稱為有餘涅槃,證得法空叫做無餘涅槃。若以小乘和大乘相對而分別,小乘的涅槃為有餘涅槃,因為仍然有變易生死,還沒有到達真正解脫境界。大乘的涅槃為無餘涅槃,已證得真正解脫寂滅境界,故說:「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問: 我自己感覺我執很重,如何減輕?

答: 佛教要破我執,不明白佛法的人一定我執重。你有聽經聞法嗎?你有看佛書嗎?佛教徒皈依三寶,受五戒幾十年,佛法是甚麼都不知道,又怎麼能無我執?怎麼能看破放下,更談不上了生脫死。

你問這個問題,一定是處身於煩惱痛苦當中,沒有得到佛法的好處。信佛的人一定是一年比一年進步,今年比去年好,明年比今年好。佛教的好處是甚麼?就是看破、放下、得大自在。從哪裡可以得到佛教的好處?從聽經聞法,多看佛書。所以佛教徒要多聽經,多看佛書,要明白佛教道理。《心經》有云:「照見五蘊皆空。」怎麼樣空呢?你自己研究研究這句話,就能破我執。

問: 請問十齋日的由來?

答: 十齋日是釋迦牟尼佛在《地藏經》 為普廣菩薩講的。地藏菩薩於過去無量劫以前,看見眾生做業受苦沒了期,為了救拔一切眾生,曾經立下大宏誓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守十齋日是地藏菩薩教導我們消災免難的其中一個方法。

《地藏經》云:「是諸日等,諸罪結集,定其輕重,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這段經文的意思:我們閻浮提眾生每一動一念都是罪業,這十齋日是罪業結賬的日子,帝釋天王會派遣侍者降臨人間判別我們罪業輕重。持十齋日令身心清淨不做諸惡,是滅罪的最好方法。觀音菩薩提倡六齋日,大部份人信奉觀音菩薩,所以受持六齋日的人比較多,受持十齋日比較少。

問: 有人說,本願念佛是靠阿彌陀佛願力,不靠自力,這樣說對嗎?

答: 日本淨土宗的本願法門與中國淨土宗修持方法不同,思想不同,祇有念阿彌陀佛相同。誰是誰非?如何辨別呢?最重要合乎聖教量。他們是否合乎聖教量?佛教有佛教的標準。小乘佛教以三法印作為印證。三法印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以此三句話印證你所說的道理是否屬於小乘佛教。還有一個大乘佛教的諸法實相印。《法華經》講諸法實相印,是大乘佛教。

講理論又是怎樣?阿彌陀佛是甚麼印?是三法印還是諸法實相印?念阿彌陀佛沒有問題。中國佛教有八大宗派,除了禪宗之外,其他七大宗派都提倡念阿彌陀佛。所謂:「家家阿彌陀,户户觀世音。」

有說各師各法,很多中國人反對他們用的方法,反對他們的思想,絕不是反對念阿彌陀佛。中國淨土宗講三個字:「信、願、行。」你要相信阿彌陀佛,要有願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還要念阿彌陀佛,能做到,就能生西方極樂世界。日本方面則強調信,信就可以生西方,願是其次,念佛號多少沒有關係。

聖嚴法師引述一位日本大學教授的說話,他說:「不用念阿彌陀佛都能生西方極樂世界。」中國佛教講念佛號越多越好,念得多,西方蓮花開得越大;念得少,西方蓮花開得小,甚至可能不開花。我國每位祖師天天都要處理眾多事情,仍然堅持念十萬聲佛號。中國佛教亘古至今,無論高僧大德、出家人、在家人都相信念佛念得越多越好。有謂:「念佛一聲,福增無量。」念佛可以消災免難,增福延壽,所以不論行、住、坐、卧不離佛號。

日本佛教講不用念佛號也可以生西方,這樣講是否合乎聖教量?還有,一位從台灣來香港弘揚本願法門的法師說:「吃齋沒有功德。」中國佛教二千年從來沒有人這樣講過,佛書上沒有講過,大德高僧沒有講過,我從來沒有聽說過。他舉例說:「牛、羊、兔、馬,一生下來就吃齋,牠們有功德嗎?」聽起來好像有道理,我認為他講錯,因為不合乎聖教量。怎麼樣錯?吃齋沒有功德,那麼吃肉有沒有罪過?一個出家人不能說食肉沒有罪過吧。如果說食肉有罪過,吃齋就有功德。勸人吃齋,讓人不吃肉,是不是有功德?如果說吃齋沒有功德,那麼大家都吃肉好啦。他們這樣說法是非常有問題。

做老師的說每一句話必須慎而言之,一句話可以利益很多人,一句話也可以害了很多人。出家人是教育家,不能隨便講些不負責任的話。因為法師講經說法,所度的眾生有多有少,少至幾十人,多至幾千人,乃至幾萬人不等。說錯了一句話,可能導致數以萬人跟著錯,不容忽視,所以法師講每一句話都要慎重。講得如法,功德無量,講得不如法,罪過無邊。他認為他的方法對,你怎樣判別他不對?所以很大問題,最重要是否合乎聖教量。

問: 請問師父,拜《大解脫經》與我們一般拜懺有甚麼分別?

答: 以前中國一般拜《地藏懺》、《藥師懺》、《水懺》、《大悲懺》、《梁皇懺》,沒有拜《大解脫經》。我從來沒有看過這部經,祇是前兩天拜過半天。中國懺本之懺文乃大德高僧編寫給自己禮拜求懺悔,漸漸演變成大眾一起拜,後來更成為風氣。我國拜懺規定念多少懺文,拜多少佛菩薩,跪文十至二十分鐘,然後拜佛菩薩十至二十分鐘。跪跪拜拜,拜拜跪跪,拜兩、三次,大約一個小時,就是一堂功課。上午拜兩堂,下午拜兩堂,中段有休息,時間安排適宜,大家不會感覺辛苦。

這部《大解脫經》在中國不太流行,可能從西藏密宗傳來的。懺文是佛說,不是大德高僧所寫。一開始跪著念懺文超過半個小時,跟著拜願又超過半個小時。又跪又拜,又拜又跪,然後佛前大供,做迴向,拜了四個多小時,過了下午一時才結懺,用過午齋之後就告辭了。拜《大解脫經》與中國拜懺有些不同。

問: 近年,很多寺院都設有供先人牌位作為收入來源之一,請問法師,以前中國佛教也是這樣子嗎?

答: 台灣有位佛學老師說,供牌位是一千多年中國佛教的經濟來源。實在一千多年我國佛教不是這個樣子。以前國內寺廟整天關上大門,不接待任何善男信女,哪裡有供牌位?供奉歷代祖師牌位倒是有的。沒有受人供養,不設俗人供牌位,不做法事。經費從哪裡來?百分之九十以上有地產收租,維持廟宇一切日常開支。一間廟宇有多少個和尚分配多少田地,有規定的。元朝時代,少林寺有三千和尚,人多分配的土地也多,寺院附近的土地多屬於少林寺,他們以收租維持生活,不靠牌位。我秉承中國佛教風氣,在天台精舍與圓明寺不供牌位,不放骨灰,不專為人做法事。

問: 請問師父,甚麼叫做入定、出定?

答: 打坐有功夫的人沒有入定、住定、出定,沒有功夫的人才有入定、住定和出定。永嘉大師有講:「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就是經常在定中,無有不定時。

有修練打坐的人跟沒有打坐的人,明眼人一看就能分辨出來。慣常打坐的人走路、講話、工作、思想,非常安寧,好像在定中。我誦經、讚詠與一般人不同,柔和又斯文,有居士聽我唱誦的錄音帶會想睡。柔和攝心的唱誦怎樣得來?從打坐得來。經常打坐的人做事與眾不同,因為常在定中,不過,這個祇是小定,不是大定。大定做一切事,心如水不流動。

問: 睡覺之時有沒有禪定?有禪定功夫要不要睡覺?

答: 禪坐有功夫的人常在定中。有人問禪師:「你有沒有睡覺?」他說:「我沒有睡覺,仍然在禪定中修道。」我親自聽過一位禪師說:「我在睡覺中能聽到你講話,但沒有離開睡覺。」他們睡覺同樣可以入定修道。

明鏡禪師在天台精舍住過兩年,禪定功夫境界極高,聽到別人唱:「塵塵剎剎盡圓融,萬別千差一貫通」這兩句話,即時內無身心,外無世界。在外面走路,有一位女孩子向他作禮,稱呼「師父、師父」,他沒有回應。我問他:「為甚麼不理睬人家?」他說:「我聽不到。」因為思想根本不在那個地方,聽不到別人呼喚自己。

當走到一間店舖門外,店內擠滿顧客,但是他卻一個也看不見。他親自告訴我:「我跟你講話,依然在定中修道,沒有停止。」我問他怎樣修?他說:「你不會懂,不給你講。」行、住、坐、臥、講話都在定中,這種禪定功夫當然高深。

問: 給皈依師父及投緣的法師供養多一點,其他法師供養少一點,這樣是不是生分別心?

答: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沒有這種情況。以前,國內真正修道的大寺院,不管你是甚麼人,一律平等,絕對沒有分別。做法事或施主供養,大家得到同一樣的東西,同等數量,同等分量。我住過大叢林,所以很清楚。有些修道的地方就不平等,做法事有規定,站在殿中央當主法有雙倍酬勞。比方:其他人得一百元,主法可得二百元。司木魚的法師有一百五十元,其他司法器的法師可能得一百二十或一百三十元,有規矩就不平等。

寺廟裡頭的大法師、住持,地位高,身分特殊,供養多一點沒有問題。供養其他普通法師人人平等,不可以這個多一點,那個少一些。假如遇上一百位出家人,但是你祇有九十個紅封,寧可不供養,不能這個有,那個沒有。為甚麼他有我沒有?為甚麼他多我少?你引起事端,不單沒有功德,反為有罪過,這一點大家要注意。

北京廣濟寺那位僧值師父執法非常嚴厲,任何人犯了規矩都要打一巴掌。他們的師父來了,不守規矩,僧值師不偏私,同樣打他一巴掌。打了師父之後,再回來求懺悔,大寺院就是這樣大公無私,平等對待。

問: 打坐的時候,感覺手沒有了,很舒服,是甚麼原因?

答: 看來你打坐有點功夫。每個人體質不同,善根不同,有些人很快得到這樣的境界,有些人幾個月或幾年還沒有這個境界。有些人打坐感覺身體沒有了,又驚又怕,不知怎麼辦。實在不用驚也不用怕,是打坐有了功夫的現象。有思想才有身體,思想沒有了,身體也沒有。

問: 請問師父,怎樣開智慧?

答: 佛法無邊,每個人說法不一樣。你可以打坐,因為思想寧靜下來,智慧自然而生。如果心猿意馬,智慧不會開。佛教講由戒生定,由定開智慧。往內想,寧靜思想容易入定;往外看,觀察外間一切事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眼睛要多看,耳朵要多聞,更要多走地方,廣交朋友,從各方面增進知識,時間長了,智慧自然開,這些是我用的方法。

一位居士說聖一法師的方法不是這樣。他說:「念觀世音菩薩可以開智慧。」聖一法師與我說法的對象不同,他對佛教徒說法,我的對象是非佛教徒,用的方法當然不一樣,各師各法。

我以前沒有多大智慧,經過二十多年打坐,智慧開了,我的智慧是從打坐得來的。除此之外,還與不同階層人士接觸,踏足很多國家,走過不少地方,廣見多聞。你們的題問我必能回答,假如見識領域不廣闊,如何能夠答覆那麼多事情?這個學佛答問活動是不容易成立的。

問: 梁武帝護持佛教不遺餘力,一點功德也沒有嗎?

答: 達摩祖師以明心見性為標準,在「空」 上講功夫。自性上講,一切皆「空」,不單沒有惡,也沒有善。梁武帝在「有」上下功夫,他建了很多寺廟,經常齋僧,又做了很多善事,還三度出家,屬於修福,兩者意境不相同。

按佛教道理,梁武帝所做的不是功德,勉強講是福德,是有漏功德。有漏功德有生死,做善事生天堂,做惡事下地獄,心中有善有惡,不能了生脫死。無漏功德沒有生死,心中沒有善沒有惡,沒有善不生天堂,沒有惡不下地獄,不會在六道往來,可以了生脫死。達摩祖師說梁武帝做了很多福德善業,來世可生天堂,可做皇帝,但不能了生脫死,仍在六道流轉,所以說他沒有功德。

恵能大師的《六祖壇經》,裡面所講的理論完全沒有離開性。他已開悟,處處從「性」上講話。一般人從 「相」上講話,乃至大德高僧亦復如是。還未開悟的人怎麼可能在性上講話?沒有開悟的人處處在相上講話,因此容易發生偏差,從性上講話絕對不會發生毛病。開悟的人親自看見了,明白了,隨便講話,流出來的話永遠不會變,是真的。相是假的,經常變化,把以前的相跟現在的相比對一下,你會發覺它已改變了。所以我祇看已開悟人的著作,沒有興趣看相上講話的書。從性上講話是真的,不會錯;從相上講話靠不住,未必全部是真的,可能有錯。

舉個例子:有一位很了不起的大德高僧問六祖大師:「我們離西方極樂世界十萬億佛土那麼遠,念一句阿彌陀佛怎麼可以生西方?」六祖大師說:「你修十善就能超越十萬億佛土。」他質疑六祖大師:「修十善祇生天堂,怎能走過十萬億佛土到西方?」大德高僧在相上講,惠能大師在性上講。這位大德高僧如此批評六祖大師,影響很大。我經常說:天堂、地獄在甚麼地方?就在這個地方。極樂世界在甚麼地方?也在這個地方。「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這個道理很平常,人人都可以得到。

問: 本人受持藥師法門四年,今年讀誦《妙法蓮華經》之後,為求究竟,日常功課改誦《阿彌陀經》。從求生東方淨土轉求生西方,這樣行持可以嗎?

答: 沒有問題。佛教修道方法有八萬四千種之多,隨便你選擇。修這個法門覺得不滿意,轉修另一個法門是正確的。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印度外道非常多,修煉到的境界極高,也有人得到神通。初期不少佛教徒來自外道,認識佛教之後,生起分別,原來佛教道理更好,轉信佛教。他們有根基,修學佛法成就來得更快。香港有七十多萬佛教徒,其中大多數人來自天主教和基督教。他們看過佛經、佛書,覺得佛教道理更勝以前所信的教理,結果改信佛教,求取進步積極,成果又快又顯著。轉修一個適合自己的法門乃正常事。

佛經說了一個譬喻:有甲乙二人同往外面採寶,採不到寶,找到苧麻,可以編織成布的植物,也算不錯吧,兩人各自攜帶苧麻回程。走了一段路,看見麻布,麻布比苧麻好,甲君放下苧麻,帶著麻布跟乙君繼續往前走。過了一段路,看見金銀財寶,財寶比麻布更好,甲君又放下麻布,撿起金銀財寶。乙君認為帶著苧麻走了那麼遠路,捨不得放下,沒有換取更好的東西。

最後兩人回到家中,甲君聰穎機靈懂得選擇,能捨能棄,收獲非常豐富,受到家人歡迎。乙君的家眷期待他採寶回來,誰料到祇有苧麻,當然萬分失望,罵他愚蠢呆笨,不能變通,遇到寶也不拿回家,對他不瞅不睬。乙君譬喻一個外道,以最初道理為標準,縱使遇到無上法寶,仍然執著舊有東西不棄,昏昧無知,終無所得。

《藥師經》云:「東方有一淨琉璃世界,佛號藥師琉璃光如來,若有人受持八分齋戒,或經一年,或復三月,受持學處,以此善根,願生西方極樂世界;若有人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臨命終時,有八大菩薩乘空而來,指引往生西方之路。」就是你誦《藥師經》、念藥師佛,發願生西方淨土,同樣可以到達。

問: 請法師開示,甚麼是「有相修」和「無相修」?

答: 佛教在古印度祇有兩個宗派:一個是有宗。講宇宙萬有的道理,把宇宙萬有分析又再分析,等於科學分析一樣。另一個是空宗。講一切皆空,一切法皆不可得。

佛教傳到中國,六朝時代發展成十三個宗派。可想而知,當時大學問家、知識份子人才濟濟,研究佛教氣氛熾熱。直到唐朝,玄奘法師從印度取經回國之後,將十三個宗派歸納成八大宗,就是禪宗、淨土宗、律宗、密宗、唯識宗、三論宗、天台宗及華嚴宗。

修持方面,他們的修法跟我們現在修行方法不相同。我們修的是「有相修」,拜拜佛,念念佛,誦誦經,這叫做有相修。他們修的是「無相修」,全部修觀。好像天台宗修止觀,觀察宇宙萬有即空、即假、即中。試想想,不懂佛法的人如何修觀?根本不懂得起觀,怎麼去修?華嚴宗修法界觀,一真法界:事無礙法界、理無礙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從思想觀察修法界觀。

這個法不是方法的法,是宇宙萬有之法,包括有形相的色法、無形相的心法、世間法、出世間法、有為法、無為法,宇宙萬有種種樣樣叫做法。我們的心沒有一個樣子也叫做法,這個法的涵義等於虛空那樣遼闊廣大,如虛空一樣,還有邊界嗎?界是界限,這個法界有界限嗎?統統是法,哪裡有界限?法界觀不容易明白,不懂道理怎麼能修?現代人很難修法界觀。一般人修止觀,道理也很多,天台宗依 《法華經》修諸法實相。

剛才所講有形相的色法、無形相的心法、世間法、出世間法、有為法、無為法,又叫諸法。諸法是甚麼樣子?現在看見的相狀全是虛相,是變化相,是無常,是假的,不是真的實相。《法華經》講諸法實相,實實在在的相貌,真實相不會壞,不會變,不會無常,因為真實。觀察實相本來如此,等於空,空是不變,虛空是一體,無漏法是一體,我們的知覺性不變就是一體。

所謂:「若人欲知佛境界,當觀其心如虛空」。你的心如虛空一樣,虛空是無所不包。虛空是一體,你不能說它大,說它小,說它好,說它壞。我們的心也是一樣,在時間上講,它沒有過去、現在、未來;在形狀上講,它不是大、小、方、圓;在空間上講,它沒有內、外、中間;在顏色上講,它不是青、黃、赤、白、黑。究竟是甚麼樣子?實相甚麼樣子也不是。

真實相是甚麼?就是自己,自己就是實相。你不能說沒有,如果說沒有,你怎麼會講話?怎麼會走路?怎麼會吃飯?怎麼會睡覺?你不能說沒有我。這個我究竟是甚麼樣子?但是不能以這個身體為我。你父母未生你之前有沒有這個身體?沒有吧。將來去世之後,你這個身體也沒有了。這個身體祇是暫時出現,不是真實,不斷變化,有變化就不是我。有形相的身體不是我,無形相的思想也不是我。思想不停的轉變,一時想東,一時想西,你認為人家思想不對,自己思想對。過一段時間,你的思想又起變化,可見身體不是我,思想也不是我。

身體有生、老、病、死;思想有生、住、異、滅。既然有變化,就是無常,也不是實相,實相是實實在在的相。你知道了,你認識自己,但又說不出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所以開悟的人沒有辦法跟你講話。身體是假,思想是假,究竟甚麼是真?你認為真,這個認為從思想來,從思想生出來的仍舊都是假。

諸法實相從哪裡來?從沒有思想中來,思想就是妄想。比方你打坐入定,定是甚麼樣子?你能否講出它的樣子?可以講出來的就不是定。定是沒有樣子,諸法實相就是這個道理。古人修行就是這樣觀察。所謂:「開悟在楞嚴,成佛在法華。」想開悟就研究《楞嚴經》,想成佛就研究《法華經》。它的道理精妙高深,當然不是普通人能夠看得懂。《楞嚴經》講科學,《法華經》講成佛道理。幾百年前,這兩部大經在我國非常流行,有些人甚至可以把整部經背誦出來,普及程度可想而知。當時的法師講經說法不是《楞嚴經》就是《法華經》。《楞嚴經》有十卷,《法華經》有七卷,宣講一部經最少半年或者一年才講完。

現在的風氣不同往昔,處於飛躍年代的人,凡事講求簡約,快捷速成,要處理的事情繁多,哪裡有精神和時間研究佛經?由於聽眾少,現在講《楞嚴經》、《法華經》已不多。古人生活閑逸,思想寧靜,又有空餘時間,所以有興趣研究佛法,明白道理才能觀察諸法實相。現代人修福不修慧,沒有智慧如何能觀察諸法實相?

問: 請法師開示,如何能「斷惡」?

答: 佛教徒有兩種:第一種是修善不斷惡;第二種是斷惡不修慧。一般知識份子怪責佛教徒修福不修智慧,因為修福容易斷惡難,修智慧更難,所以大部份人祇修福。很多佛教徒樂意作善業,比如放生、印經書、解囊贊助沒有問題,勸導他持長素就困難重重,又說有多種原因不能受持。介紹經書給他看,用種種藉口說抽不出時間來,所以,修福容易修智慧難。

一般人認為所有宗教都度人向善,問他有關於每個宗教道理有甚麼差別,完全不知道。好像有些不信佛教的人說佛教是悲觀消極,實在講,他一點也不了解佛教道理,妄言謗之。所有宗教都度人向善,但未必能度人斷惡,修善可以斷惡難,持戒可以斷惡,但是斷惡未必有智慧。不斷惡我執重,不能融化,生不起智慧。持戒能融化,融化則智慧生,有智慧始能斷除煩惱,才能了生脫死。有智慧就沒有煩惱,有煩惱就沒有智慧。我們做善事、做好事對治惡,將惡對治之後,以空對治善,智慧就能生起,有智慧方能明白宇宙人生真理。

甚麼是真理?空就是真理。空不單對治惡,也對治善。有智慧之人不單對治惡,善也對治。六祖大師說:「不思善,不思惡,如何是你本來面目?」我們的本來面目沒有善,也沒有惡。

古德說:「善既從心生,惡豈離心有,善惡是外緣,於心實不有。」意思是說:這個善從心而生,若心不生起善,哪裡有善?惡思想同樣由心生,心不生惡,何來有惡?善從心生,惡也從心生,善與惡都沒有離開這個心。外緣是甚麼?人家罵你、批評你、毀謗你,你生瞋恨心,就是外緣。沒有人罵你、批評你、毀謗你,你不會生瞋恨心,可見瞋恨心從外緣來。有人讚歎你,恭敬供養你,你生歡喜心。歡喜心同樣從外緣來,所以講善惡是外緣。實在你的本心沒有善沒有惡。

孟子說:「人之初,性本善。」人的心本來是善良,後來受外境雜染,變了惡心。荀子則說:「人之初,性本惡。」人的本心是惡,要教導他,慢慢教育他才能改惡向善,如果不教育他,縱容他,惡心不會變善心。儒家學者一個講本心是善,另一個講本心是惡,互相對立。

佛教講本心既不是善又不是惡,善心與惡心都因為有外緣干擾你的思想。「善惡是外緣」,外面來的是惡緣,使你生瞋恨心;外面來的是善緣,使你生善心。說外緣是善是惡,祇是善巧方便的說法,對幼稚園學生而說。真正的理論,外緣是沒有善又沒有惡;你的心也沒有善和惡。你認為它是善,它就是善;認為它是惡,它就是惡。當然這個理論比較高深。

比方有一個人罵你、批評你、毀謗你,你內心感覺不舒服、不思食、不思眠,想辦法報復。過兩天有人告訴你,那個人原來患精神病。前兩天你認為他是惡人,現在知道他有病,你不再生煩惱,不再想辦法報復。他是有精神病,你沒有,你有聰明智慧,不可能像他一般見識。明白怎樣做人處世就沒有煩惱。俗語說:「寧與智者對罵,不與癡人對話。」你跟一個有智慧的人對罵,他知道你心中有甚麼不滿,了解你的意思。跟一個不明事理的人對話,可以對他講甚麼呢?對他講道理,他不明白,還要與你爭論。有智慧的人不會跟沒有智慧的人爭論,跟他爭論表示你無知愚蠢,和他一樣沒有智慧。

世間上任何一件事情沒有好與不好,你認為它好與不好都是一個緣。剛才我不是講過善惡是外緣嗎?緣是好還是壞呢?不一定。你認為它好,它變成好;認為它壞,它變成壞,沒有固定。譬如有人罵我、批評我、毀謗我,我是一個修道人,要感謝他,成就我行忍辱度。他不罵我,不批評我,不毀謗我,我哪裡有這個機會呢!

佛教徒修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行六度能成為菩薩。永嘉大師說:「觀惡言,是功德。」惡言其實是成就我,對我有益無害,非但不生瞋恨,反而生歡喜心。惡言可以變成善言,善言也可以變成惡言,是善言還是惡言,由你的心分別而來。有一個人恭恭敬敬對待你,可是你心裡卻懷疑他是個壞人,企圖不軌。本來是善緣,你的心認為他是壞人,善緣變成惡緣。哪個是惡緣?哪個是善緣?儒家有云:「君子報仇,十年未晚。」等十年都要報仇。佛教講:「報仇者有仇,不報仇者沒有仇。」其他宗教相互之間都有仇,佛教跟任何宗教都沒有仇。

多年前,我到河北省邯鄲市一間由回教徒經營的清真菜館用齋。店主知道我們佛教徒吃素,特別給我們換上新的碗筷,招呼周到很客氣。大家傾談起來,話題轉到如何做一個正知正見的佛教徒。我跟他們講四正勤道理:「未斷惡者令斷惡,已斷惡者令不生;未生善者令生善,已生善者令增長。」老闆聽了很歡喜,還叫他的弟弟向我問訊,更表示這四句話非常有道理,還說回教沒有講如何斷惡修善。所以,我們要明白佛教道理,不明白道理怎能斷惡?

問: 很多經文有重複又重複的情况,感覺很難理解,請師父開示?

答: 信佛教容易,理解佛法難,實行更難。佛法為甚麼難以理解?因為佛經是諸佛菩薩講的話,是諸佛菩薩的思想,是諸佛菩薩的行為。我們凡夫眾生跟聖人的距離相差太遠,差距懸殊,所以看經看不懂。假使沒有投放十年八載時間鑽研,佛教中心思想拿捏不到,控制不住。可以說佛法難懂,說易懂也可以。你明白佛法的時候,一切法皆是佛法,隨便講都是佛法。不明白佛法,一講就錯,因為一切不離佛法。《金剛經》云:「佛法者,如來說即非佛法,是名佛法。」這些話是甚麼意思?一般人不會講這些話。

一位大學教授看過《金剛經》後說:「《金剛經》說來說去都是這幾句話,等於將第一個缸的水倒進第二個缸,又將第二個缸的水倒入第一個缸,如是者倒來倒去,始終都是第一個缸的水。」沒有錯。《金剛經》講的道理重複又重複,《大般若經》講的道理也一樣重複又重複。佛為甚麼這樣講經?我認為佛法不可說,沒有佛法可說,也沒有眾生可度。沒有佛法可說還要說,說來說去都是這幾句話,沒有話可說,怎麼樣講好呢?所以句子重複次數多了。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讓我們學習觀察觀照,重複地講了又講,講了又講,教我們觀察又觀察,觀察時間久了,就有作用。這跟我們念經,念完一遍又一遍的道理一樣,沒有問題。佛教道理有異於世間道理,所以理解佛法有一定難度。一般人看佛經不容易明白,中學生、大學生都看不懂,大學教授也未必懂。文字是一樣,道理卻不同。有一位大學教授來中華佛教圖書館看佛經多年,他對學生說:「佛教道理很好,可是神話太多。」

這位教授是有學問的人,我的學問不及他,雖然他有多年研究佛法經驗,看不通就是看不通。我們同樣研究佛法,但是我們看得通。韓文公曰:「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你看過幾年佛書,平日有下功夫,不過你的經驗仍然有限。人家比你早學佛法,智識比你多,所以一定有些不同。研究佛法多年的大學教授尚且誤解意思,講錯話,何況是中學生、大學生。佛法是不是難懂呢?他說佛教道理好,可是神話太多,所指的是甚麼?神話太多是指佛教大乘理論太高深,他看不懂。說佛教理論很好是指他祇能接受小乘佛法。

問:「一切事物皆從思想而有」,請師父詳細解釋一下。

答: 世間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用思想。講話或者做事一定經過三種思想:審慮思想、決定思想、發動思想。沒有這三種思想,任何事情都做不成。比方你想來這個地方聽佛學,首先看一下今天有沒有事情要處理,有空餘時間才可以去,否則不能去,如是審察一番。跟著決定思想作出決定,可以去。最後發動思想推動你出發。當你提起腿走路,思想發出指令,腿才會邁步,思想不施指令,腿不會向前走。所以佛教講身體是人生的工具,思想是主人翁。

我要眼睛看,眼睛就看;不要我看,眼不會看。我讓耳朵聽,耳朵就能聽;不讓我聽,耳就不會聽。誰觸動它?全是思想觸動,沒有思想,眼睛看不見景物,視而不見;思想不到耳朵上,聽而不聞;思想不在舌頭上,吃東西嚐不到酸、甜、苦、辣,食而不知其味。決定用或者不用,全是思想觸動。

書上記載有一名老書法家寫大字,枱上除了擺放紙、筆、墨、硯,文房四寶之外,還有人家給他奉上一杯茶。他聚精會神寫字,寫了好一會,發現墨汁沒有了,正想加添,發覺墨汁用光,但茶杯裡的茶還在。

由於全神貫注寫字,他將墨汁當茶喝光了也不知道,這樣的境界,佛教叫做三昧。佛經講三昧有八萬四千種,就是一心不亂,沒有其他的念頭去做這件事情,就得到三昧。

來果老和尚是一位開悟的高僧,高旻寺能夠發揚光大,全是老和尚影響。有一位還未開悟的出家人,想試探老和尚是否已經開悟,借故請他喝茶。桌上放了一盤龍眼和茶,請老和尚開示:「十方虛空在龍眼內,請老和尚回答一句。」老和尚回答非常巧妙:「十方虛空在龍眼內,你站在龍眼之內,還是站在龍眼之外?你先回答我。」這句話非常厲害。你究竟站在龍眼外面,還是站在龍眼裡面?假使你回答站在龍眼之外,但你說十方虛空在龍眼內,你怎麼樣講?如果說站在龍眼之內,可是我看見你站在龍眼之外。你講站在龍眼之內又錯,站在龍眼之外又是錯,怎麼樣講都錯,你看老和尚有多大智慧。

開悟的人不用思想講話,智慧由心中流出來,從內心得來的是無限智慧。真正有智慧的人辯才無礙,一定有辦法解答各種難題,不給任何人難倒。沒有開悟的人用思想講話,用思想講話一問就被問倒。聰明智慧從思想中來,從外得來的是有限。佛法真是不簡單,怎麼容易看得懂呢?你的思想是凡夫思想,講話是凡夫的話,人云亦云。開悟的人講話,天下人不曾講過,是自己的話。

我曾遇見一些開悟的禪師,對他們說:「你們開悟的人不講道理。」大家認為這樣講合乎情理,不是這樣講就不合情理。開悟的人見識跟一般人不一樣,我們這樣講,他不是這樣講。我們講的話是妄想分別,他講的話是真實道理,是諸法實相。好像永嘉大師說:「自從識得曹溪路,方知生死不相關。」生死與我無關,生是地水火風生,死是地水火風滅,跟我的知覺性不相關。你生你死,我不生不死,是兩回事,不要混淆。

問: 我現在學習靜坐,請師父開示入定的感覺是怎麼樣?

答: 入定就是一點感覺都沒有,還沒有進入定的境界才有感覺。定就是沒有思想,有思想就不是定。所謂:「有心用到無心處,無心又過一重關。」無心處就是沒有思想,沒有感覺。到了無心處就像一個死人,是沒有作用的,所以要越過無心處那一重關,才能大業繁興,所謂:「大死大活」。

「有心用到無心處」是甚麼意思?《六祖壇經》內,臥輪禪師有四句偈:「臥輪有技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意思是說臥輪自己有本事,有能力,甚麼思想都沒有,對一切境物都不起心動念,佛道日日增長。這樣就是「有心用到無心處」,臥輪禪師的功夫不錯啊!

惠能大師也說四句偈回應臥輪禪師:「惠能無技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惠能大師很謙虛說自己沒有技倆,縱然有百個思想,統統也沒有斷除,面對種種境界,經常生起種種思想,我的菩提沒有辦法長養出來。這幾句偈的意思,就是「有心用到無心處,無心又過一重關。」惠能大師已經過了無心這重關,是活潑潑的,在污泥而不染,和光不同塵。

現在你們是有心,沒有用到無心處,還說甚麼過無心這重關。我引用臥輪禪師的偈語為大家解說無心處,臥輪禪師已到了無心處,但未曾過無心關。從惠能大師的偈語來看,他已經過了無心關。所謂: 「百尺竿頭重進步,十方法界現全身」的境界。

問: 戒衣可否洗?

答: 戒衣是一件衣服,衣服既然可以洗,戒衣當然可以洗。戒衣髒了,怎能不洗?你試想一想,如果你披一件不清潔的戒衣在身上拜佛,這樣對佛菩薩恭敬嗎?戒衣祇不過是一件衣服,髒了就要洗。

問: 為甚麼妄想、顛倒、執著皆由佛出?請師父開示。

答: 佛法是圓融無礙,事事皆通。釋迦牟尼佛受千萬億人尊敬、供養、禮拜,佛怎麼會生出妄想、顛倒、執著呢?依世間法講是不合情理,依佛法講可以講得通。你明白佛法,怎麼講都可以。

佛,可以說是我們的知覺性。我會講話,我會走路,我會吃飯,我會睡覺,這個就是佛。你明白,這個就是佛,不明白,就是眾生。妄想分別從哪個地方出?就是從佛那個地方出來,是佛出妄想分別。你在那個地方找佛,那個地方就是佛。你講話的那位就是佛,你走路的那位就是佛。

禪宗講守本份就是佛,不守本份做錯事,胡作非為就是眾生。這樣講就講得通,佛法怎樣講都通,怎麼講都有理。在世間法講就講不通,不成道理。所以說佛教理論是無可比擬!跟任何人辯論都能把他辯倒,這個問題在初聞佛法的人聽來會產生疑問,接受不了。祇要明白佛教的中心思想就路路通達,不明白就容易發生問題。

我講兩句話,你們會清楚一點:「實際理地不受一塵,佛事門中不捨一法。」講空的時候,「實際理地不受一塵。」在這個真理上甚麼都沒有,甚麼都不要,乃至小如一點微塵也放不下。好像我們的眼晴那樣,容納不下一點小小的微塵。講有的時候,「佛事門中不捨一法。」統統都要,甚麼方法都用,沒有一法不能用,對修道可用,對度眾生可用,該用的時候,甚麼方法都可以用。講空的時候「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講有的時候「佛事門中不捨一法。」這兩句話已包括整個佛教,既簡單清楚又容易明白。

問: 焰口起源於哪個時期?

答: 根據《瑜伽焰口》說,佛在世時,由阿難發起,可能至元、明、清將它發揚光大。六朝至唐朝是佛教黃金時代,那個時候沒有這麼多法事。

問: 焰口和佛法有甚麼關係?

答: 一般人認為參加水陸法會和放焰口都有很大功德。依我看來,這些跟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沒有關係。上等佛教徒祇在佛教理論上下功夫,研究宇宙人生真理,不重視這些法事。

問: 請問師父,佛教不拜神、不拜仙,那麼,民間一些風俗習慣,是否一定程度受到道家影響?

答: 佛教是智慧的宗教,學佛令我們明白正邪,明白好壞,並不是迷信。甚麼是迷信?甚麼是正信?我們分得很清楚。甚麼是神?甚麼是仙?甚麼是菩薩?我們都分得清清楚楚,不是亂拜的。古代四五千年前拜自然神:打雷有雷神、閃電有電神、下雨有雨神、颳風有風神,還有雲神、水神、火神、地神。他們認為宇宙萬有的變化,背後一定是由神推動,所以他們拜自然神。天主教和基督教認為宇宙萬有是由他們的神(上帝)創造,所以他們是唯神論;共產黨是唯物論;佛教是唯心論。

神的定義是甚麼,大家都不知道。你拜你的神,我拜我的神,拜各式各樣的神。香港人大部份供地主,北方鄉下人大部份供天地父母神。他們認為天是父,地是母,沒有天地就沒有父母,人就不能生存。

中國人說:「在生為英,死後為靈。」所以,還沒有開發之前拜自然神,開發之後拜倉頡,甚至供奉倉頡像,因為他發明文字。若是紙張上有文字,他們不會隨便棄掉,也不會弄髒,如果棄掉或弄髒,就是對聖人不尊重。他們會將被棄掉而有文字的紙張撿起,好好處理。除此之外,還有神農氏,教民務農,所謂春天耕種,夏天除草,秋天收割,冬天就把莊稼收藏起來。伏羲氏,教人牧養。夏禹因為治水有功,還有軒轅皇帝,在北方都是很多人供奉的。

古時有三山五嶽,五嶽屬於山神:東嶽泰山,有東嶽廟;南嶽衡山,有南嶽廟;西嶽華山;北嶽恒山;中嶽嵩山。皇帝當時下令,興建五間非常大的廟。這五間大廟是供奉山神,是不是真有山神呢?這是一個問題。這五間廟非常大,是道家的。道家在中國是根深蒂固,可以說是中國古有的宗教。

另外,我國對於成仙的觀念是非常深。佛教未傳入時,中國人是奉行道家思想。自印度傳來後,就把儒家、道家思想蓋過。其實,國內很多寺院都是道家的觀堂。香港人跟國內人的思想不同,因為香港人的思想被洋化了。一般百姓看到某座山很秀氣,就認為這座山上一定有仙人居住,所以對於成仙這個觀念非常濃厚。有些在成仙之後做了出家人。除此之外,對於一些已過世的人稱為仙遊,所以五嶽廟也成為成仙之廟。

香港有黃大仙廟和車公廟等,一般人都認為與道家有關,因為跟道家的思想很接近。我國的風俗習慣,迷信神話都是受到道家的影響。至於佛教就沒有受到這些影響,因為佛教傳自印度。所以,北方地區,很多人拜爺爺廟、奶奶廟、三姊妹廟、七姊妹廟,這些廟多得很。可能都是一些有地位、有名望或富有的人,蓋廟為了紀念他們的先人,所以形成你也拜,他也拜,變成神廟了。

問: 請問師父,世間真的有鬼神嗎?

答: 很多人講:信則有,不信則無。不一定是對,也並不是絕對錯。如果你福德大,時運高,身體強壯,就沒有問題。相反如果你福德淺薄,時運不濟,身體又不好,這個就會發生問題。

好像台灣阿里山,初開山的時候,要砍很多樹木,因此立了一個碑,三十年前我曾經去過那裡見到這個碑。一般中國人相信要開山的時候,首先要請這裡的鬼神離開,所以立一個碑,這是大部份老百姓都相信的,所以有這樣的做法。

香港人不跟隨這個做法,因為受西方思想影響。而且,人的福德比那些神神鬼鬼大。因此佛教主張修福培德,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你有福德,天不怕地不怕,所有鬼神都怕你。鬼跟人會保持十碼的距離,因為人碰到鬼,會感覺冰冷;鬼碰到人,卻感到發熱,所以他們會趕快遠離。

俗語講:人怕鬼三分,鬼怕人七分。就是一個人的報應來了,做惡事有惡報,做好事有福德,鬼神都沒有辦法向你報復。好像這個人開罪了你,你要報復他,後來他升官發財,有勢力,有地位,有名望,你沒有辦法報復,鬼神也是一樣。所以佛教徒要修福培德,這是非常重要的。

民間很多人拜鬼神和畜生,佛教徒不拜這些。一般人拜的所謂甚麼鬼,甚麼神,其實就是在拜畜生。在北方很多人拜狐狸精,又叫狐大仙,現在比較少。由於北方靠山,有很多狐狸,這些狐狸精救人的很多,幫忙人也多,害人的也不少。

有一個故事,是一位出家人親自對我說的。他媽媽經常被狐狸附身,有一年狐狸沒有上身,之後又回來。有人問牠為甚麼一年沒有來?牠說由於當時中日戰爭,死傷無數,牠們要到前線協助,所以一年沒有來。除此之外,也有些狐狸是專門害人的。有很多男士被女狐狸打擾。

另外一個故事也是我親自聽到的。香港有一位葉若舟居士,他是山東煙台人。煙台狐狸最多。他兒時聽說有狐狸附在一個女人身上。她的家人希望狐狸離開,答應盛宴款待。晚上,一桌豐盛的宴席準備好,一群狐狸來了。他見狀就在門口拿了一枝炮槍,開了一槍,狐狸馬上離開。之後回來對主人家說他們欺騙牠,並非真心誠意款待牠們。以上是這位葉居士的經歷,真有其事。

另外一個故事,有人說一隻狐狸精會在某天下午二時到天津某小屋。當時屋內漆黑一片,老法師好奇進屋看看。好一會,發覺有些聲音,但是沒看到甚麼,祇是感覺有物件在移動。當時老法師忽然想起很久沒見面的哥哥,就說很想知道他的現況。哥哥住在東三省,離天津一千多里路,請狐仙去打探他是否還在。狐仙很快就不見了,一會又出現說他很好,沒有死。老法師問孤仙這個神通是怎樣修的?牠說不是特別修。平時牠們不敢外出,害怕給人見到會被殺,因此,常常躲在洞內。如果外出,最好沒有人見到,就會很快跑回洞裡,可能常常有這種思想,所以行動很迅速。這個是真人真事,是老法師親自見到與聽到的。

北方拜狐狸精,南方就供齊天大聖,即是猴王。也有拜蛇王、龍王,甚至建廟供奉。我曾到過廣東雷州巿,旁邊的陽江有個博物館,裡面展出很多狗形的雕刻,林林總總。有些在其他地方借來,有些是發掘出來的,非常古舊。我問負責人哪裡來這麼多樣子的狗呢?他們回答說以前是以狗為神,所以有這麼多狗的像。另外,檳城有蛇王廟;印度以大象為神,所以他們供奉大象;道家以牛為神,又說青牛乃仙人所騎,因為老子曾騎青牛過函谷關,老子成仙,牛也成仙,所以很多信奉的人都不吃牛肉,他們認為吃牛肉就好像吃仙人的肉。

安徽省也有供奉豬仙。一位出家人告訴我一個故事,說這個地方有一名屠夫,專門宰豬的。有一次,他在趕豬的時候,發覺一條豬走失了,便四出找尋,原來這條豬走進一間寺廟裡。屠夫本想將豬帶走,那些出家人看見豬走進廟裡,相信牠很有善根,就買下來放生,免牠被宰。過了一段時間,這頭豬滿身都長出紅色的毛,有些人以為牠成了仙,所以就有很多人去拜牠。

荃灣某座山有一個小洞,我曾經見過供奉青蛙石,青蛙也成了仙。以上都是真有其事,我親耳聽到,親眼看到已經有這麼多,至於沒有親自聽到,看到更不計其數。

問: 《金剛經·一體同觀分第十八》,請問師父甚麼是「一體同觀」?

答: 《金剛經》在中國特別流行,有其原因。第一、惠能大師因為此經明心見性。第二、真正受五祖付法傳衣的是曹溪惠能大師。

還有,六祖大師弟子神會在西京長安除了推崇《金剛經》之外,最重要是傳揚南宗頓教。因為當時的北宗學者公然推舉神秀為禪宗第六祖,神會奮鬥結果,終使南宗成為法門正統。

根據記載,神會的「為天下學道者定宗旨,為天下學道者定是非」,正是那種為佛法,為眾生的真誠,所以他不得不出來大聲疾呼。永嘉大師證道歌說:「圓頓教,勿人情,有疑不決直須爭,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斷常坑」。

一體,甚麼是一體呢?以《華嚴經》來說是一真法界,法界就是心,心就是法界。以《法華經》來說就是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相是不會變的,不變就是實相,變就是虛妄相。虛妄相是假的,不是真的。「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心就是體,宇宙萬有就是心,心就是宇宙萬有,那不是一體嗎?當然宇宙萬有都在你心中。古德說:「一念普觀無量劫,無去無來亦無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諸方便成十力。」無量劫的事情都在一念心中知道,這就是佛無所不知,一切事情都知道,一切事情都在心,心能知道一切事物,所以叫同觀。這個理論是很高深的,不是那麼容易明白。天台宗說一念三千,三千諸法都在一念心中,所以一體同觀就是這個意思。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來有佛眼不?」凡夫眾生的眼是肉眼;天人就有天眼;聲聞人(阿羅漢)就有慧眼;菩薩有法眼;佛有佛眼,而佛是具足五眼六通。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恆河……,如是,寧為多不?」《金剛經》很多地方說到恆河。恆河是印度話,翻譯成中文是天堂來的意思,譬喻恆河是從天上流下來。喜馬拉雅山,東南西北有四條河,最出名的就是南面的恆河。第一個原因是佛陀經常在恆河流域說法,所以經上常常提到。另外,印度婆羅門教認為這是一條聖河,很多信徒犯了罪,相信在這裡洗澡,就可以把罪惡洗淨。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恆河是從北面來,到了南方轉彎返回北方,因此他們認為恆河是從天上來,轉彎又回到天上去。所以那些印度教信徒死了,大部份把骨灰撒到河裡,這樣就可以回到天上。因此很多老人住在恆河旁邊,方便死後,遺體火化,馬上把骨灰撒到河裡,可以立刻生天堂。恆河水深廣濶,所以佛陀經常用來做譬喻。

佛特別問須菩提,是恆河沙不?須菩提答這是恆河沙。恆河寬四十里,沙既多且幼。一條恆河的沙就多不勝數,有如是沙等恆河,一粒沙等於一恆河,一恆河又有很多沙,所以是數之不盡。而一粒沙等於一個佛世界,一條恆河沙的世界就多到不得了,這譬喻佛世界非常多。而一個佛的世界又有三千大千世界,數目真是沒法計算,可以說是無窮無盡。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這段經文是說我們人類。這個世界有六十多億人口,人心個個不同,各如其面。因為心不同,所以面孔不同。還有空中的飛禽、地上的走獸、水裡的水族,同樣個個面孔不同,心也不同。我們這個小世界已經有無量無邊眾生,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更不得了,何況恆河沙數?每一粒沙代表一個佛世界,這麼多的眾生,面孔不同,思想不同,種種差別,如來無所不知,所以佛的智慧是高深莫測。

「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如來知道這些心都是非心,因為種種差別都是妄,是分別心,是妄心作怪,不是真心,這個是以妄心為心。妄心從哪裡來?從真心來。你明白真心,真心是一體,一體同觀。所有的妄心差別都是從真心來的,你明白真心,這些妄想都知道了。所以,「佛告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根本就是一心,哪有過去心呢?如果有過去心就不會走到現在,有現在心就不會走到未來,你的心沒有過去、現在、未來,你的真心是不動的。真心是沒有過去、現在、未來,所以是「一體同觀」。

問: 《心經》裡面所講的舍利子就是舍利弗,是否他是智慧第一,所以佛陀對他說《心經》?

答: 馬勝比丘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舍利弗聽了這四句話就證到初果須陀洹,證了初果就是見到空理。明白空,六根就不會被六塵所染,因為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佛陀十大弟子,各有第一,舍利弗是智慧第一,須菩提是解空第一。有人問釋迦牟尼佛,《般若經》是大乘佛教,應該為大乘菩薩講,為甚麼對舍利弗這個小乘人講呢?佛在《心經》裡這樣說:「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舍利子就是舍利弗。

釋迦牟尼佛對舍利弗講這部《般若經》是因為他有大智慧。他的舅父就是俱絺羅,最初他媽媽跟俱絺羅辯論都處於下風,後來懷了舍利弗,媽媽就充滿智慧,俱絺羅就辯不過她。所以俱絺羅認為這個孩子一定很有智慧,還在母胎裡,自己都辯不過他媽媽,如果出生了,辯才一定很出色。因此,俱絺羅就發心研究經論,精進勇猛地求學問,目的是為了將來跟舍利弗辯論。據說他因為勤於研習經論,手甲也沒有時間去剪而長得很長,名長爪外道。

有一天,他上課後從外面回到家裡找舍利弗,家人對他說舍利弗已經跟佛陀出家了。因為他想跟舍利弗辯論,就跑到佛陀那裡去。佛問他:「你以甚麼為宗旨?」他說:「我以一切不受為宗旨。」意思是你講甚麼我也不領受,你講甚麼也沒有用,我一切不受。佛就反問他:「你不受,你還有一個不受?」意思就是你不受,就不用講這句話,你甚麼也不受,就甚麼也沒有,說這句話也就是受。佛陀這一問,俱絺羅不懂得怎樣回答,說接受不對,說不接受也不可能,最後他也跟隨佛陀出家。

問: 佛教所講的「色」字,應如何去理解,請師父開示。

答:《金剛經》有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個「色」代表六塵,就是色、聲、香、味、觸、法。眼見代表六根,即是眼、耳、鼻、舌、身、意。因為六根對六塵,中間會生出六識。宇宙萬有不出動物之色、植物之色、礦物之色,乃至宇宙萬物的色統統都是一樣,屬於色塵。

我們特別強調,這個地方的色就是我們的身體。身體都是色相,宇宙萬有統統都是色相,假如你明白,色相是空的。不單身體空,一切色相都是空。我們不談其他色相,祇說身體的色相。眼根有兩種功能,能見和所見,這個色是我們的眼根所見。以釋迦牟尼佛的身體來講,佛的色相是所見,所見和能見一接觸,就會生出認識,可以認識到釋迦牟尼佛的身體,可是這個認識是從哪裡來呢?

外界的色塵屬於無情,我們眼見的色塵都是無情,沒有知覺,但是我們的眼睛屬於有情,有情和無情一接觸就生出了認識。這個認識從無情生的,還是從有情生的呢?若是從有情生,那就跟無情無關;若是從無情生的話,也會跟有情無關了。可以說這個認識一半來自有情,另一半來自無情嗎?假如是這樣的話,你能否分別出哪一半是來自有情,又哪一半來自無情呢?你能說得出來嗎?為甚麼講不出來呢?因為它是幻妄塵相,是虛妄的、是假的、是沒有的,你怎麼講得出來。

真正有這件事,你可以講得出來,但沒有這件事,你又怎能說得出來,因為它是空的,所以你沒有辦法講,能見也是不可得。《楞嚴經》有四句話:「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意思是說:見到「見」的時候,非「見」,因為不是你的「本見」。正在見的時候,不是你的「見性。」你在見的時候,這個見是不對的,這個見達不到你的「見性」。見性不是這樣,那個見性不是你現在這個能見,這個能見是錯的。

我們這個眼見是需要具備九種條件,你這個見是真的嗎?如果是真的,又何須要加九種因緣呢?既然要有九種條件和合才能見,可見你這個見不是真的。

第一種因緣是「空間」。有空間才能見到對方,沒有空間,中間好像被隔著一層紙,就看不到。

第二種因緣是「光明」。雖然有空間,如果沒有日月燈光,也不可能見。所以,你需要借助空間和光明才可以見得到。

第三種因緣是「眼根」。「眼根」代表生長。眼根在佛經上稱為「浮塵根」與「勝義根」,代表能見。如果沒有「浮塵根」與「勝義根」,眼睛也不能見。「根」可以生起見,究竟見到甚麼呢?

第四種因緣是「外境」。見到外面的情況。好像房子、桌子和書本等等,種種能見得到的都是境。如果沒有這些物質,虛空也沒有,發生見又有甚麼用?如果沒有物質,你見到甚麼?甚麼也見不到,因為沒有境,發生見也沒有用,如虛空一樣,甚麼也見不到。

第五種因緣是「作意」。警覺的意思。好像在晚上,天色黑邃,突然有人在你面前出現,令你大吃一驚!這種情形是說你的心有一個反應,觸動一下,有一個覺察的意思。因為你的心突然有這個反應,所以就起了這個作用;假如你的心沒有反應,視若無睹,作意就起不了作用。

第六種因緣是「分別意」。這個是需要分別的意思。我們看見這個是男人或者是女人,如果你不分別,究竟他是個甚麼樣子?不知道。當我們作出分別的時候,第六識就起了作用。在我們面前站著的究竟是釋迦牟尼佛還是普通人呢?這個當然有分別,如果不生分別,就算你看到了,第六意識也沒有作用。這個功能是短暫的,轉眼就過去了。

第七「意識」,又名「末那識」,就更厲害。它包括了思維和審察。這個意識有三種。第一種是「審慮思」,是審查的意思。這位是釋迦牟尼佛嗎?你可以比較一下,佛的樣子是否跟其他人不一樣,我們就需要思考一下和下個決定。作出了第二種「決定思」後,肯定眼前確實是釋迦牟尼佛,因為與眾不同。我們可以根據具足佛身的一切特徵,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來決定。第三種是「發動思」,就是證明眼前所作出的決定是正確的,沒有錯的。

再舉一個例子,你本來是在家裡,但需要決定今天是否要到屯門大會堂誦《金剛經》。這樣的話,你需要思考一下,發覺今天並沒有甚麼要緊的事,可以到這裡來參與,那你就作出了這個決定,邁步來到這裡。這個過程需要經過審慮、決定和發動三種思維。

其實做任何一件事,我們都離不開審慮思、決定思和發動思這些步驟。就好像講話一樣,對的就講,不對的就不隨便講,做每件事之前都需要經過這三個層次。

第八種因緣是「根本意」。就是「阿賴耶識」。唯識有說:「去後來先作主翁。」去世的時候第八識最後離開,來的時候卻是先來,先來投生。阿賴耶識也叫「含藏識」,善惡種子都在其中。第八識先來之後,跟著開展至第七識,然後第六識,再發展到前五識。因此,第八阿賴耶識是前七識的根本所依托,沒有第八識,前面七識都不會生起,所以稱為「根本意」。好像眼睛可以看東西,但沒有第八識的根,你能看嗎?

第九種因緣是「種子意」。每一件事都有一個總持,善的種子、惡的種子都含藏在第八識之中。你過去多生多世,不論好的思想、好的境界;惡的思想、惡的境界;或者你分別好的、壞的,這些種子都藏在第八阿賴耶識裡面。你平常眼睛看、耳朵聽、鼻子嗅、口裡嚐、身體觸、意分別,都有染、有淨。好的境界,就是好的種子;壞的境界,就是壞的種子。你平日經常接觸和薰習的,都藏在第八阿賴耶識當中。最後的種子在你投生後,好和壞的境界就跟你的思想相應。如果你平常六根對六塵,壞的境界分別太多,那你的思想都會趨向壞的境界,好境亦然,所以每個識都是由種子發出來的。沒有善種子,沒有惡種子,不能生出善惡境界。八識都沒有,何來其他七識,統統都沒有。除了眼識是九緣生之外,耳識是八緣生,鼻、舌、身七緣生,六識五緣生,七識三緣生,第八識四緣生。八個識皆從緣生,緣生性空。即《心經》云:「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問: 開悟的人可否用眾人皆醉我獨醒來形容他們呢?

答: 書上有人這樣講過「眾人皆醉,唯我獨醒」。這個人認為世間的人都飲醉了,唯獨他是清醒的。那麼,說這句話的人會否太自我呢?他跟佛、菩薩、羅漢相比較又怎麼樣?其實他一點都比不上。同樣一句話,你已經證到悟的境界,就不是自高自大;如果你還沒有證得的話,這個就是狂妄、自大了。

悉達多太子出生後,說了兩句話:「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一般人都認為釋迦牟尼佛已是聖人,怎麼還會自高自大的認為自己是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呢?這不是貢高我慢嗎?今天我就為你們解答。

佛說法有三種方式:第一種屬於 「自語」,第二種是「他語」,第三種是「自他語」。

先說第二種「他語」。一切眾生如果說一切法是有,佛就會說是有。因為眾生既然認為山河大地是有,佛為了令眾生歡喜,也會跟著隨機說有。第三種「自他語」。佛有時會說有,有時則說空,為甚麼呢?說空是「隨自語」,說有是「隨他語」。最後是「自語」。自己所證的,如何證就如何說,你們懂或不懂,這個我就不管了。佛經上講 「如證如說」,就是證得如何就如何的說,但不會跟隨眾生的喜愛和意願才說,這個就是「自語」,也就所謂「非空非有」了。

佛成道後,悟到宇宙人生真理,就說了:「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祇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是感歎的話。真是太奇怪了,本來一切眾生都可以如佛一樣,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福德,因為妄想執著,所以祇能以凡夫出現。佛既然悟到宇宙真諦,就不像一般凡夫的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所以佛才可以「如證如說」的說出自己是「唯我獨尊」。

因為佛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所以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佛對弟子們說過:「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若不持此咒,如食眾生肉」。出家人在飲水時,都要念這個咒語。以前還沒有發明顯微鏡,佛究竟怎麼會知道水裡有這麼多蟲呢?因為佛已經開悟,所以一些在近代才被科學家發現的事情,佛一早就識破。佛能知道世界上無量無邊的事,當然可以說是「唯我獨尊」。

佛明白了宇宙人生真理之後,就說了五乘佛法,包括:「人乘佛法」,就是做人的道理;「天乘佛法」,升天的道理;聲聞和緣覺的佛法;菩薩的佛法也說了很多,其他眾生哪有這麼高的智慧呀!

中國有一位懶融禪師,他曾經說:「香也不去燒,佛也不去拜,人來不奉茶,客來不寬帶,有人說我懶,懶中無比賽,達摩是初祖,我是第二代。」一般人如果這樣說就是狂妄,但他為甚麼可以這樣說呀?因為他已經悟到這個境界!

馬祖道一禪師,有一次他吐痰吐到佛像的面上,其他人見到就說: 「你為甚麼吐痰吐到佛面上?你這樣做真是罪過無邊呀!」他就說:「請你告訴我,哪裡沒有佛呢?既然處處也有佛,我可以將痰吐到哪裡去呀?」為甚麼道一禪師可以這樣說呢?因為他已經證到這個境界。如果你沒有證到這個境界,就罪過無邊!

河南省有一位丹霞祖師,在天氣寒冷時,他拿了佛像去燒火取暖。住持就跟他說:「你怎麼可以拿佛像來燒火呀?佛像是用來給人頂禮膜拜的,你這樣做是罪過無邊!」他就說:「我想燒火取舍利子。」住持就說:「木頭佛怎會有舍利子呀?」他說:「既然沒有舍利子,我當然就可以拿這塊木頭佛來燒火取暖啦!」

丹霞祖師怎麼可以這樣說呢?因為他已經證得了佛性,但是你沒有證到這個境界,假使你這樣做,就有罪過。既然證到佛性的理體,當然明白一切法皆是佛法,他這樣說是沒有問題,因為已經證得真如實相。宇宙萬物是一體,就看你是悟了還是未悟。

前幾年,有些學者認為可以帶業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有些學者就不認同。究竟這個業是否有呢?如果有,虛空能不能容得下這麼多生多世做過的業?證道歌云:「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宿債」。你說業障是有還是沒有?其實一切法都是一樣,當你明白法性的本體,業障是沒有的。一切法本來是空,統統都是沒有,如果你明白了,就是了即業障本來空。假如你不明白,一切法就是有,那你就要償還宿債。究竟業障是有還是沒有,裡面就大有問題了!

問: 請問法師,佛教和科學有衝突嗎?

答:「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現代科學發達,其他宗教都受到影響,跟潮流接不上,但佛教說的仍然很恰當。佛說萬物皆由因緣而生,有甚麼因就結甚麼果。但有因還需要加上助緣才能結果,所以「因緣果報」就說得非常圓滿。假如祇說因果是不足的。

比方說有善因在理論上是會結善果,如果緣是壞的,那麼結出來的果應該是惡。但是惡因遇上善緣的話,也會結出一個善果來。所以因並不是最重要,還要看助緣才知道結出甚麼果。果好不好呢?這個就是報。緣好的話就會結出一個好的果報,所以有些人就長得美貌端莊,相反,生得醜陋不堪。所以,做人是果,而面容好醜是報,這樣才說得圓滿。

純粹講因果是講不通的,作惡因必定結惡果,善因必定結善果的話就變成定命論,永久不能變。永遠不能變,那就沒有因果。如果這樣的話,你還要做甚麼善惡呀!已經固定了,變成定命論了,死結一個,你還有甚麼可以做的?不能變的就沒有因果,能變才有因果。但因果還需要加上緣才有報,所以「因緣果報」四個字不能分離。

講「因緣」是講世間法,「緣起性空」是講出世間法。因緣是有親因和助緣,和合才能生出宇宙萬有,一分開就沒有了變成空,所以說 「緣起性空」。講因緣,因可以當緣來說,而緣也可以當因來講,兩者是分不開的。

比方說我來講佛法,我就是因,你們來聽就是緣。相對來說,就因為有你們來聽經,你們就是因,而我來說法,我在這裡便是緣,所以說因緣是分不開的。你們可以為因,也可以為緣;而我也是一樣,那麼究竟誰是因,誰是緣呢?你是你,我是我,彼此沒有關係。其實你不是因,也不是緣,我也沒有因,我也沒有緣,和合才變成因緣,不和合,因也沒有,緣也沒有。

就說我們這個金剛法會,是空的,哪一個人跟這個法會有關連呢?誰也沒有關連,大家合在一起的話就有關連。這個金剛法會本來是沒有的,因為我們念《金剛經》,所以變成金剛法會。你們與金剛法會有甚麼關連?我跟金剛法會有甚麼關連呢?沒有關連。和合在一起,勉強稱為金剛法會吧。名是假的,有沒有呢?沒有的。我們念《金剛經》,就叫金剛法會;念阿彌陀佛,就變成念佛法會;大家在這裡拜懺,就變成拜懺法會;講經就變成講經法會。人還是那麼多的人,樣子還是那樣的,但名字就不同,就改變了。

其實甚麼法會都一樣,名字是假的,是空的。你假定一個名字然後給它安上,有沒有呢?一點關連也沒有。名字從哪裡來的?是從我這裡來?是從你們哪裡來的?是從空間來的?它們統統都是一個假名,不是真的,這些都是佛教的中心思想呀!叫人家不要煩惱,看破呀!放下呀!人都是假的呀!要是明白這個假的道理,才能夠看得開,放得下;不明白假的道理,叫你放下,你才放不下呢!你怎麼可以放得下呀!明明是真的,為甚麼要我放下?你得真正徹底明白怎麼樣假法,才能看得破,放得下,少煩惱,少痛苦。所以大家要多聽多研究佛法,才容易看破放下。

這個假名包括宇宙萬有統統都是如此,一通一切通。不論是動物、植物、礦物,每件事,任何事都是假的。一個假的名字,不是真的,但是我們的思想認為一切都是真。就因為如此,我們生了很多煩惱,很多痛苦,如果你明白是假的,沒有的,就不煩惱,不痛苦。

佛教是講科學的。科學再發達,與佛教不相衝突。宇宙萬有不出兩個字,一個是「名」,一個是「相」。這兩個字就包括宇宙萬有,統統在其中。不單佛教與科學不衝突,而且有些科學解釋不到的,佛教都可以做到,因此佛學被認為是科學之父,哲學之母。

一般人有講「有名無實」,宇宙萬有統統是有名詞,沒有實在的東西。比方枱上的磬、經書、香爐、鐘鼓都是一些名字,所有名字都是假的,這些名字從哪裡來的呢?名字其實是空的,是假的,不是真的,是有名無實。實是甚麼?就是「相」。事實上有這個相嗎?當初有這個木魚的相嗎?有這個磬的相嗎?統統沒有,假做出來的,原來是沒有的。名是假,相也是假,這兩個字解釋宇宙萬有,是佛教的精華。

問: 「人生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請法師開示這四句話的意思?

答: 我們的煩惱和痛苦都是來自這個身體,假如沒有這個身體,又何來煩惱和痛苦呢!所以道家的老子曾說過:「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所有的煩惱和痛苦都是由身體產生,你怎樣去度這個身體呀?這個就是佛教所說「更待何生度此身。」你明白身體是空的話,你就會度。《金剛經》處處都說空的道理,你明白空理,又何須「更待何生度此身!」明白了空理就把此身度脫了。

《金剛經》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處處都說「無我者、無人者、無眾生者、無壽者。」「者」就是思想,就是你認為是這樣的,哪是不是真的這樣呢?其實未必是這樣。

比方說我相,這個是我,你罵我,我不歡喜,你打我,當然更加不歡喜。我在哪裡?你罵我又罵到我甚麼地方去呢?你罵我罵到頭上、手、腿和肚子上來嗎?那裡都沒有。你批評我,辱罵我,誹謗我,誰會喜歡呀!但是批評、辱罵和誹謗都是空的,是沒有的,但你仍然認為是有。好像北方人罵人不是個東西,他說東或西又關我甚麼事呀?同時,他罵我東西,我怎會是個東西呀,我是個人,但是你認為他是罵人,所以你就痛苦。雖然他是向著你指名道姓的罵,但是我的姓是假的,名字也是假的。

一般人都是自己欺騙自己。「情有理無」,情是甚麼呀?情是一種思想,感情是反覆的思想。我認為是這樣的,真是這樣嗎?在感情上,在思想上,好像有這件事,你去研究一下。啊!沒有道理,原來是你的思想作怪。

說個譬喻,晚上漆黑一片,你在門前見到一條「蛇」,驚恐萬分,看清楚之後,發現原來祇是一條繩子。再者,你罵我這句話是空的,而人也是空的。我們有口腔、咀唇、牙齒和舌頭,就可以發出聲音,但這個聲音是經過很多條件才能產生。哪一個條件有罵我的意思呀?

所以,世間一切法都是空的,一研究就沒有了。看看我們的身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身體上哪一處地方是我呢?耳能聽,眼能看,口能說,腿能走,跟屋裡的燈、椅子和牆壁都是一樣,沒有甚麼差別的。我在哪裡呀?全身都找不到我,但我認為是我,那我在哪裡呢?不能追究,宇宙萬物統統都不能追究,一追究就發覺是空的。所謂有名無實,宇宙萬物一切有個名字,但名字是假的,不是真的,名字祇是用來騙自己。

世間一切萬物本來是沒有名字,都是世人給它安上,你給它一個甚麼名,它就是甚麼名。人生出來是一無所知,媽媽給你說這是花,這是葡萄,所謂「人云亦云」也祇是 「因緣生法」。這間屋很漂亮,富麗堂皇,要花很多錢才能買得到。屋在哪裡?不能去研究,那些牆壁、地板、屋頂等等,這一切就是屋?這個是相,這個就是「情有理無」,一研究就沒有了。

屋在哪裡呀?這個有牆壁、地板和屋頂的還不是屋嗎?這個叫做思想作怪,想是「因緣生法」。譬喻你坐在沙發上,整個空間感覺好像有這間屋,但追究它的本體是沒有的。牆壁不是屋,地板不是屋,屋頂不是屋,空間都不是屋,表面上好像有這些東西,但找屋的本體就找不到。

所以你要明白名是假的,宇宙萬物的相也是假的。感情上是有這樣的東西,但理上是沒有。「依他起性」就是種種東西聚在一起,你依我,我依你,互相依賴。一間屋需要依賴牆壁、地板、屋頂、空間種種而成。真的不會變,假的就會變,就有生滅。名不可得,相不可得,能空名相你就明白實相。「人生難得今已得」,佛法傳到中國而大盛。「佛法難聞今已聞」,你現在有機會聽聞佛法。「此身不向今生度」,既然有此機緣,你不在今生度脫還要等待甚麼時候呀?「更待何生度此身」,達到空的境界,你就沒有煩惱和痛苦了。

《金剛經》是講空,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眾生眾生者,非眾生,是名眾生」。你說它「有」是增益謗,說它「無」是損減謗。事實上,你認為它是甚麼都不對,一切都是妄想分別。

問: 為何「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三心都沒有了,就開悟」,請師父開示。

答:《金剛經˙一體同觀分第十八》最後幾句話:「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語錄上有這樣一個故事。以前北方有一位德山祖師,對《金剛經》甚有研究,還做了一部《金剛經疏鈔》。他是一位講經法師,對禪宗不太認同,而南方正流行禪宗,所以他準備到南方去破除那些魔子魔孫。

北方注重研究經教,那時最負盛名的西京長安,想想當時有多少大德高僧聚集?有一萬多位。可見佛教發揚光大是有原因的。由於長安是我國的中心點,所謂 「路路通長安」。皇帝亦建都於長安,因此大德高僧雲集西京研究經教。有說:「在京的和尚,出京的官。」在京的官不值錢,說某某官下鄉啦,百姓都驚怕和尊敬。皇帝尊重和尚,因為大德高僧不但有學問,又有道行,好像鳩摩羅什法師在長安譯經,玄奘法師也是在長安翻譯了很多經典。

菩提達摩來到中國,跟梁武帝話不投機,遠走北方洛陽少林寺,之後在那裡傳法給二祖慧可,那時的禪宗並不流行。禪宗由菩提達摩從印度傳到中國,大家認為他是邪魔外道。我國一向研究經教,他說「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不是胡說八道嗎?

要知道,菩提達摩來到中國,大家都想加害他,但是他會打功夫,能自衛。甚至傳到二祖慧可,也會打功夫,一樣有人想害他,到一百多歲時,結果給人害死。因為當時禪宗不流行,到三祖僧燦稍為好一點。四祖道信時,大家才承認禪宗。到了五祖弘忍大師,才將禪宗發揚起來。到六祖惠能大師更發揚光大。

這是說,因為四祖、五祖、六祖住在南方,所以南方流行禪宗,北方流行經教。佛教傳到中國好幾百年都是研究經教,菩提達摩傳的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要將釋迦牟尼佛的經教推翻,還得了!想一想,有沒有人害他?所以禪宗在北方不流行,在南方由六祖發揚光大。「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就是不用釋迦牟尼佛的方法去修,所以德山禪師就說要到南方來破除那些魔子魔孫。

他把《金剛經疏鈔》由北方帶到南方途中,經過一個市集,感到肚子餓,坐下來想買燒餅充飢,老婆婆問禪師:「你挑的是甚麼呢?」「是《金剛經疏鈔》,我自己做的呀!」「啊,你對《金剛經》很有研究。我想請問一句話,如果你能回答,我請你吃燒餅,假如你答不出,燒餅我不會賣給你。」「那你問吧!」婆婆問:「《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點那個心?」禪師答不出來。老婆婆便說:「我的點心不賣給你,那你去參龍潭禪師好嗎?」

到龍潭禪師的地方,甚麼也看不到。德山說:「龍也不見,潭也不現,龍潭禪師在哪處呢?」後來禪師出來,跟他談話到夜深人靜,「你回去休息吧!」「現在天那麼黑,路怎麼走呢?」「借燈給你照路去,走吧!」當德山禪師接過龍潭祖師已經點亮的蠟燭,祖師馬上給它吹熄,燈一吹熄,德山禪師忽然開悟,明白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開悟以後,德山禪師就非常出名。

你想一想,過去心,過去己過去,沒有了。未來還未到,哪有未來呢?現在心也未有停止,不停的剎那剎那生滅,你那個心是甚麼心?你的心在過去、在現在、在未來?過去沒有,現在沒有,未來也沒有,三心了不可得。

國內叢林的齋堂,有一對聯:「五觀若存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我們吃飯要有五種觀想,你有這五種觀想,人家供養你多少紅封,供養你多少東西,你都能消化。如果你三心未了,就是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不能了,乃至你喝杯水也消化不了。

《地藏懺》下卷有四句偈:「一念普觀無量刼,無去無來亦無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諸方便成十力。」 第一句:無量刼就在你心中,無量世界,祇一念你都知道。第二句:無去無來亦無住,可以說你的心就是無量刼,無量的世界就是你的心,你到哪裡去?從哪裡來?還有一個住,住在甚麼地方呢?第三句:因為這樣,就同時能知道過去、現在、未來。那麼還有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嗎?第四句:你明白這個道理,甚麼方法都不用。超諸方便成十力,就是十種神通,還有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嗎?不用甚麼方法,你祇要明白這個道理,無量功德,完全具足。

你看這理論多麼高深,初學者沒有辦法了解,可是合乎科學,你明白科學,就明白佛法。現在科學越發達,佛教也越發揚光大。當然科學理論很高深,你不懂佛法也就不懂科學。物理學家說:這個世界上的物質把它縮小為分子,分子再縮小為原子,再研究分析中子,這些我們都能用肉眼看到,再微細分析成為質子、電子、微子、頂夸克。這些我也不懂是甚麼東西,當然非常微細,可能肉眼也看不到,要用顯微鏡才可以看。再分析,甚麼也沒有,他們稱為「統一場」。

「場」,是否廣場?「統一」,整個是一,宇宙萬有整體是一個,甚麼也沒有。物理學家說,在一百億年前,宇宙發生爆炸才有世界。未爆炸之前,也沒有宇宙,也沒有空間,也沒有時間,甚麼也沒有,那叫甚麼「統一場」。當然對於科學,我們是門外漢,不過是這樣解釋,他們稱為 「統一場」。整個甚麼也沒有,那和佛法是否也是一樣呢?

這個「統一場」,印度教認為是大梵天,出生宇宙萬有。基督教說上帝創造宇宙萬有。道家就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佛教說心就是統一場,萬法唯心,心能創造宇宙萬有。

天台宗說:「三千諸法就在一念心中,一念心就是三千諸法。」要懂科學就要研究佛法,實在說佛法也比科學高深很多。他們空間的研究,縮小;時間的研究,縮到沒有。佛教道理早已講過,空間無內外,哪有空呀?世界無始終,沒有開始,也沒有終結。甚麼是時間?甚麼是空間?根本就沒有時間和空間,何來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

問: 《金剛經˙究竟無我分第十七》說:「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請師父開示。

答: 這段經文是須菩提請佛開示,如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回答: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要想成佛,一定要度眾生才能成佛。看似是兩回事,其實是一件事。云何應住,怎樣才能住在成佛度眾生的心呢?怎樣才能對治煩惱,降伏煩惱?煩惱是甚麼東西?就是著相。你有著相,就有煩惱。有煩惱,就不能成佛。不能成佛,就不能度眾生。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就是要生這種心,生哪種心呢?就是經文跟著說的,「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就是要發這種心。終日度眾生,沒有一個眾生得度,要發這種心。你有眾生得度的思想,那樣就是煩惱,就不能降伏你的煩惱。這種度眾生思想都沒有,你的煩惱就能降伏住了。

《金剛經》云:「眾生者,非眾生,是名眾生。」眾生有沒有呢?眾生是假名眾生,是色受想行識五蘊和合,成為一個眾生。這個色就是地水火風四大組合而成,是色法。受想行識四種屬於心法,五種合起來,才叫眾生。地水火風四種色法是眾生,還是受想行識四種心法是眾生呢?五樣都不是,這五種假名成為眾生,其中沒有眾生。

佛經講:色受想行識這五種,等於五隻手指。五隻手指握起來叫做拳。五隻手指怎能稱為拳呢?合起來就稱為拳,伸開就沒有拳,拳是個假名詞。也就是說,色受想行識這五種合起來稱為眾生,一分開,眾生就不可得。所以說假名眾生,不是真有眾生。眾生是個甚麼呢?雖然度了眾生,一個眾生都沒有度。這個究竟是甚麼境界?在這裡想一想,沒有眾生可度也沒有眾生成佛。無佛可成還要成佛,無眾生可度還要度眾生,雖然度眾生,沒有眾生可度,雖然成佛,無佛可成。怎麼講呢?這樣是不是互相矛盾呢?這樣在世間法能講得通嗎?在佛法就是這樣講。

《金剛經》是講空理,這個是高深的理論。如果沒有佛道可成,就不成佛,沒有眾生可度,就不度眾生,那叫甚麼呢?佛教有這個名詞,叫做「執理廢事」。就是說以「理」為標準,不去做「事情」。比方你說:「我的心地好,我有好心。」你有好心有甚麼用?別人有需要請你幫忙,你拒絕。好心地是理,幫忙代表事,應該有事有理才對,不能執理廢事。同樣也不能執事而廢理,不能偏於空,不能偏於有。偏於空,撥無因果,偏於有,就是固執,就有煩惱痛苦。這是佛教所講的雙管齊下,和世間人講的有所不同。

有一位數學家,並非佛教徒。他疑惑人類究竟從哪時出現呢?幾十萬年前?幾百萬年前?我們人生在幾百萬年前如何?幾百年後又是如何?人生最初是怎樣開始,又到甚麼時候終結?一般人很少想這些問題!都是吃飯、睡覺,不是為名就是為利,那會想這些事呢!這位數學家是非常有思想。

人是甚麼時候開始有,甚麼時候終結?為了這件事,不單不為名不為利,而且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著,這是個大問題,很難解決,這個問題解決不了。後來他看到《金剛經》第三品說:「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他讀了這段經文,忽然明白了,問題解決了。如禪宗說:「大疑大悟」。可見這個問題太大,解決不了。後來,他寫了一篇文章,我看過,內容真正合乎佛教標準,他明白為甚麼「沒有眾生,還要度眾生,不成佛,還要成佛。」「終日度眾生,無眾生可度。」他悟到這個道理。

他明白了,但是怎樣跟你講呢?沒辦法講。你說有吧!不對;說空吧!也不對。這個等於你睡覺還沒醒,還在做大夢,他已經睡醒了,他講的是睡醒的話,你根本聽不懂,也沒辦法接受,因為你仍在夢中。以前那些禪師開悟之後,寫字條貼在門口說:「你們未開悟的人不要跟我講話,我沒有辦法跟你們講話。」因此,《金剛經》可以使人開悟的。神會大師到處勸人誦 《金剛經》,這位數學家也是看到《金剛經》而開悟了。

問: 請問師父,甚麼是五眼?

答: 《金剛經˙一體同觀分第十八》有以下一段經文:「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佛陀每一次說法都有四眾弟子。第一種是發起眾。這個講經法會是哪個發動的?一定有個發起眾,沒有發起眾,就不會說法講經。第二種是影響眾。他已熟悉佛學道理,本來不需要來聽,為了發動影響力,別人見到佛學大師也來聞法,大眾也隨之而來。第三種是結緣眾。初來聽經是聽不明白的,第二次再來聽,第三次繼續來,繼續聽,後來自然明白道理了。第四種是當機眾。他甚麼也懂得,佛問問題時,他懂得回答。

佛說法的時候,要有一位懂得對答的當機眾,如果不是這樣,佛如何說呢?祇有佛懂,其他人不懂,所以要有個當機眾回答佛的問題。 《金剛經》以須菩提為當機眾,因為他明白空的道理,所以佛陀處處問他,他告訴大家佛有五眼,稱為五眼圓明。

一般人說佛具足五眼六通。五眼就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我們凡夫眾生祇有肉眼,天人就有天眼,慧眼是智慧眼。甚麼人會有慧眼?是阿羅漢。甚麼人有法眼?法眼是菩薩有的。唯有佛具足這五眼。六通就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和漏盡通。

五眼的作用,大德曾寫過六句話,如果能了解其中意思,就明白甚麼叫做五眼圓明。「天眼通非礙,肉眼礙非通,法眼能觀俗,慧眼了真空,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

「天眼通非礙」。就是沒有障礙,不論天堂地獄,任何地方,乃至世間一切事情,都能夠看得到,完全沒有障礙。

「肉眼礙非通」。我們凡夫眾生的肉眼,在這個房間裡就看不見另外一個房間的事物。乃至一張紙放在我們的面前,紙後面的景物我們都看不見。我們的肉眼因為有障礙,祇能看到目前的東西。打坐修禪的人能夠看到身外的境界。比方他在這房間打坐,能看見房子外的境況,甚至你在那裡,他都能看到。這是天眼還是肉眼?其實普通人都能看見,甚至晚上那麼黑,沒有燈光也能看到外面。不單看到又能聽到人家說甚麼話,這又是甚麼眼?打坐修禪定的人就有這種智慧。

有些具特異功能的人,他跟你一接觸就知道你過去的經歷。我曾接觸過一位有特異功能的內地人,他一看我就說出我是在那個地方出生,所講過去的事情也說得很準確,他還說自己從來沒有看過相書。

有一位佛教徒,她病了一場,痊癒後,就有一種特異功能,能知道她母親放了多少錢在保險箱裡。有一天,她在街上看見一位女士,對這位女士說她祇有十年的夫妻緣。說對了,因為這女士的丈夫前一年已往生,夫妻相處整整十年。

數年前,有一位年青人參加河北省水簾寺的八關齋戒,他見了我的姪女就對她說:妳在某年某月某日打死了一條蛇,今年有大災大難,姪女問我如何是好?我說:妳是佛教徒,既然是這樣,就應該多拜佛,祈求菩薩加庇。第二年我回鄉看見姪女,問她有沒有事?我以為那年青人說這話靠不住。但到了年底,她生了一場大病,差點兒死了,還用了五千元才治好。中國北方很窮,用了那麼多錢不得了,因為這裡五千元相等於港幣的五萬元,這個有特異功能的人說的一點也不錯。

我遇過很多有特異功能的人,這些人可能多生多世修道,他們有甚麼眼呢?天眼?肉眼?法眼?慧眼?前兩年,某大居士帶了一位從廣州來的年輕女士,她在醫院協助醫生診症,不用X光,她的眼晴能看到病人的五臟六腑有甚麼毛病。他們的特異功能從何而來?有些是與生俱來,有些是經過修持才有,有些是大病一場後才獲得。

「法眼能觀俗」。菩薩的法眼能照見宇宙一切千差萬別的事。

「慧眼了真空」。這裡指的是聲聞和緣覺,能知道一切法都是空。

「佛眼如千日」。佛眼如千日的光明,洞悉一切,無所不知,無所不見。

「照異體還同」。明白空性道理,所謂差別即非差別,本體一樣,沒有分別。

因為聲聞、緣覺看見空性道理,知道一切不可得。既然一切法不可得,所以他們不度眾生,為自了漢。眾生有千差萬別,但他們不懂,沒有這智慧,如何度眾生?菩薩要廣度眾生,知道眾生根器不同,因菩薩有智慧,能應機說法,所以有法眼。

聲聞屬於小乘,他們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是冤家。因為看到這種情況,趕快修道,了生脫死離開這個世界。菩薩心量大,他明白因緣生法,所以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要度化眾生。

其實每一個人都具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要經過修持才能顯現出來。這種功能,不單是佛才有,是每個人都有,或者沒有經過修行,可能要病一場,身體發生變化,思想發生變化,才有這種特異功能出現。有些人病後知道自己有這種功能,心內很害怕,便請教我,我叫他不用驚怕,應該利用這種特殊功能去幫助人,救人,令人離苦得樂,這樣就功德無量。

有特異功能的人要謙虛,不要自誇,不要為名利,以為自己了不起,不要張揚,而是利用這種功能去勸人多做好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其實,眾生本來都具足五眼六通,祇不過眾生迷,如果修道到一定程度,五眼六通都能顯現。

問: 請問師父,懺悔是用甚麼方法呢?

答: 我們的身體有身業、口業、語業。如果我們有好的思想、好的行為、好的語言,這屬於善業。假如我們不存好心、不說好話、不做好事,這屬於惡業,也叫業障。障是障礙,處處都有障礙,一切事都不順利。誦《金剛經》可以把業障消除,一切事都順利。永嘉禪師講:「了即業障本來空」。業障本是空,不可得。「未了應須還宿債」。如果不明白,業障是需要償還的,無論殺生,害人都要還。我們要明白甚麼呢?明白所做的業都是由思想生起,假如思想停止,何來有業障?如果思想停止,業債都沒有了。

六祖大師對惠明大師說:「不思善,不思惡,如何是你本來面目。」當我們善的思想和惡的思想都沒有,這個時候,業障也沒有,是真正得到清淨。

古德有四句話:「善既從心生,惡起離心有,善惡是外緣,於心實不有。」我們做善事的念頭,究竟從哪裡來?從心而來。我們有思想,可以做很多善事;沒有思想,做不了善事。我們做惡事也離不開這個心,離開這個心怎會做惡呢?因為有惡心,才做出惡業。善惡是受外境影響,本來心是無善無惡。若人侮辱你,你的惡心就生起。假如外面有人讚歎你,你滿心歡喜,因此,善心就生。我們的本性是無善無惡,是清淨的。業障本來是空,不需要還甚麼債,由於我們不明白,所以要還債。

古德另有四句偈:「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我們的罪從哪裡來?由心而來,從心起。假如有思想就有罪,也有業障。業障既由心而生,那麼應如何去懺悔?應由內心去懺悔,也要從這裡去消滅。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假如沒有思想,又怎能構成我們的罪業呢?罪業也沒有。由於我們思想停止,誰去造善業和惡業呢!假如我們的心沒有,罪也沒有,可以說兩者皆空,心也空,罪也空,這樣屬於究竟的懺悔。

懺悔分為「有相的懺悔」和「無相的懺悔」。有相的懺悔,乃從事上懺,屬於低層次,如誦經消業障。無相的懺悔,是從理上懺,屬於高層次,正如剛才引用的四句偈,這懺悔就是從心上懺。

「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段經文來自《金剛經˙能淨業障分第十六》。意思是說:按道理,受持讀誦《金剛經》是受人讚歎的,相反,有人要毀謗你,罵你,不要生瞋心,有人批評也不要灰心,因為可以讓你懺悔,消除業障。由於過去世你做了惡業,不存好心,不做好事,本來應該墮三惡道,現在因為人家罵你,批評你,你的罪業消除了,不需要墮三惡道,罪也沒有了。不單你的罪業消除,還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證悟了,成佛作祖。所以,古德有講:「觀惡緣,是功德。」

問: 請師父開示,甚麼是大乘佛教?

答: 佛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經文意思說:如果你以為如來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或者,佛在佛堂說法,你可以見到佛,假若你有以上的想法,是不正確和走錯路。釋迦牟尼佛在二千五百年前出生,說法四十九年,八十歲入涅槃,那麼現在有沒有佛呢?佛在哪裡呢?佛早已沒有了,如果你以為這樣有佛,你的想法就錯,不可以有這樣的思想。

剛才講的是佛法裡的大學理論,這些理論應該對大學生講,對小學生說是不適合。大學的理論是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就是菩薩。小學理論是小乘佛教,應該對小學生說。舍利弗尊者,須菩提尊者都是小乘人,佛為甚麼對他們講大乘佛教?

《心經》云:「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都是大乘佛教,對舍利子講的。而整部《金剛經》是為須菩提尊者講的。經中有說舍利弗尊者八歲時已熟讀並精通經典,還跟論師辯論且獲勝,因此被稱為智慧第一,所以佛對他說大乘道理。

佛說大乘道理,為甚麼對舍利弗尊者說得很少,而對須菩提尊者說得那麼多呢?經中所講須菩提尊者證得無諍三昧,無諍是不爭論的意思。甚麼叫做無諍三昧?世間事千差萬別,各式各樣,因為他理解空理,千差萬別本不可得,甚麼也沒有。你說一定是這樣,一定是那樣。這樣也沒有,那樣也沒有,統統沒有,還有甚麼是,甚麼非呢?所以證得無諍三昧,就是一切法不可得。你明白一切法不可得,就沒有爭論了。

我們因為不明白空理,所以要讀《金剛經》。宇宙一切萬物統統有名,名不過是假名,沒有真實道理,假名就是空的。我面前這個名叫磬,這個磬是由銅造成,而在鐵礦裡是找不到,實際上沒有,哪有個磬?另外,這個木魚是一種法器,它的本體是沒有,木魚來自樹木,但是樹木不可以叫木魚。樹在地下經過發芽生長成樹,地下也沒有樹,樹從哪裡來呢?可以說本體實在是沒有。這尊佛像是由銅鑄成,不可以說它不是佛像。因為最初沒有銅,不可以抽銅出來用,可以說造不成佛像。但是追溯起來,它本身在未有銅之前,不可以說它是一尊佛像,再向前追溯,它本身也是沒有的。

好像我們穿的一件衣服,不能說它不是衣服,衣服有新有舊,我們的衣服有很多不同名稱,形成很多妄想分別。它其實由布做成,布不是衣服,不是褂,不是褲,也不是各樣不同款式的衫,祇是名字。名字是假的,布有各樣的名字。布的名稱有抑或無?其實布的名是假的,沒有的。布是來自線織成,線是真嗎?線是假。線由棉花絮搓揉成的,棉花的名稱也是假的。

棉花是種子種在地上,經過發芽生根,然後種子長成棉花,其實當初並沒有棉花,棉花的名都是假的。棉花子是不是真的?它那個時候沒有棉花,還能說是棉花子嗎?棉花的子不會變成棉花,因為它不能自己生長,它是經過將種子種在地上,需要水份,空氣和太陽光產生變化,然後長成棉花。空氣中、水份中、太陽光中及泥土裡都沒有棉花,棉花從哪裡來?你要找它的根源,沒有來處,你能說它不是空嗎?

我們的人生,名也是假的。譬如你是個男人,她是個女人,當然有分別,你能說他不是人嗎?北方人罵人會說你不是個東西。其實說得一點都沒有錯,因為我不是一個東西,我是一個人。一般人如果聽到別人這樣說就認為是罵你,人的名字不是假的嗎?你試試從頭到足找一處地方叫做人,事實上是找不到,那你就認識到名是假的。

大家都知道,人的身體由地水火風四大組成。我們的皮肉筋骨不是人,涕唾濃血不是人,温暖燥熱也不是人,呼吸運轉都不是人,人究竟在哪裡?人是假的,名是假的,不是真的,要找也找不到。以此類推,宇宙萬有,各式各樣名字,其實統統是假,不是真,它們根本沒有本體,是空的。

整部《金剛經》說來說去,沒有一樣是真的。你明白這個道理,就得到須陀洹果。經裡面說須陀洹果,「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我們六根不分別六塵,六塵是假的,六根也是假的,六識也是假的,都是假名,沒有真實的東西。

問: 請法師開示,要有甚麼條件,才能成立一個宗教?

答: 成立一個宗教,主要有三個條件:就是教主、教法和教團。這個宗教,究竟是誰創立的?所以第一要有教主。教主有了,有甚麼方法讓人家學習呢?第二要有教法。你的教法是好是壞?好就有人跟你學習,不好就沒有人跟你學習。既然有好的方法,那麼就有人跟你學習,所以第三要有教團。

多年前,台灣政府承認有六大宗教,就是西方國家所信奉的天主教、基督教、回教、中國的佛教、道教和儒教。香港曾被英國管治,開埠初期,祇承認天主教和基督教這兩個宗教,其他的歸納為小數民族信仰,並不承認是宗教。近年已有改善,接受六大宗教的概念。

天主教稱為舊教,因為是從猶太教而來,已經有三千多年歷史。基督教屬於新教,是由耶穌而來。而回教就由穆罕默德而來。這三個宗教都認為宇宙萬有是天上的神創造,但是科學不承認,佛教也不認同他們的說法。至於教法,天主教和基督教有聖經,回教也有可蘭經(古蘭經)。至於教主,這三個教派祇有他們可以將教主講出來,但是大部份人不承認。

中國也有三大宗教,就是儒教、道教和佛教,都有二千多年歷史。上至國王、下至老百姓,都是統統信奉的。儒教,教主是孔夫子,教法有四書五經,但是他們沒有教團。至於道教,一般說法,教主是老子,雖然他們的道德經有二千多年歷史,但是經過很多人手才完成。同時也有說,老子都有好幾位,究竟那一位才是真正的老子?這個問題不能再追究。道教文獻裡是找不到老子的資料,可以說道教並沒有教主。那他們的教法從哪裡來?是從民間傳統習慣流傳下來,可以說道教也沒有教法,但是有教團。

據說在東漢時代,有一位名叫「張道陵」,在羅浮山經過修行,他的方法是從修道而來,可以說,從那個時候開始有教團的雛型。直到宋朝,由全真教的王重陽開始,道教才有他們的教團。在當時,道教是沒有教主,沒有教法,但有教團,以前稱為術士或方士。

道家分為兩派,第一派來自張道陵,這一派可以男婚女嫁,飲酒吃肉,一直傳到現在,稱為「張天師派」。第二派是王重陽派,全真教的創始人,元世祖時贈「重陽全真開元真君」,他們男不婚女不嫁,反對飲酒茹葷。現今住在道觀裡的道士屬於重陽子派,不過在香港很少看見道士。

佛教有教主、教法和教團,三個條件完全具足。佛教真正有釋迦牟尼這個人,除了他出生、死亡日期之外,也詳細記載了他是在印度藍毗尼園誕生,這些完全可以在記錄裡面看得到,所以說佛教是有教主。至於教法,有三藏十二部經,八千多卷那麼多。而佛教的理論,包括幼稚園理論、小學理論、中學理論、大學理論以及研究院的理論,有很多方法讓佛教徒修學。

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有成千上萬的人跟隨佛陀學習。根據記錄,世界各地的佛教徒,包括出家和在家,總共有七億多人,所以說,佛教有教主、教法和教團。

佛教從漢明帝到三國時代,可以說是萌芽的時期。到南北朝,是成長的時期。到隋唐已經開花結果。所以佛教在六朝時代,已經勝過道教和儒教,而且一直在發揚光大。至於有說儒、釋、道三教,其實儒教跟道教並不屬於宗教,因為他們祇屬於九流十家中的一個派別,並不能成為一個宗教。

世界公認的四大宗教是天主教、基督教、佛教和回教,因為這四個宗教的信徒最多。儒教跟道教沒有被世界承認為大宗教,因為他們祇在中國流行,在世界不太流行。台灣之所以承認有六大宗教,因為台灣屬中國文化的地區,並且和世界各地都有來往。至於香港近年也承認有六大宗教,但國內祇承認五大宗教。哪為甚麼中國祇承認五大宗教?因為儒教雖然流行了二千多年,但是沒有教團,故此中國政府沒有將它列為六大宗教之一。

中國承認五大宗教,一是佛教,二是道教,因為道教在中國已有二千多年歷史,三是天主教,四是基督教,五是回教。這五個宗教可以在中國公開流行,其他的小宗教不可以流行。中國的小宗教也有五十多種,好像龍華教、達摩教、高台教、天地教、南無教、彌勒教、聞香教、太平教、天德教、軒轅教、天理教、全真教、在禮教、天德聖教、一貫道等,他們不被承認也不可以流行,因為他們既沒有教主,也沒有教法和教團。

道家和儒家在我國早已根深蒂固,後來佛教傳入中國,而且佛教道理也比儒、道優勝。佛教出了很多高僧大德,他們都精通儒道教理。他們以儒、道的教理比喻為「糠」,米糠的糠而已。至於佛教的道理比喻為「米」。意思是:儒、道的教法雖然是很好,對國家貢獻也很多,但在理論上,與佛教不能相提並論。

我們是炎黃子孫,要研究佛家和儒家的典籍。其他宗教書籍,好像天主教和基督教的聖經,回教的可蘭經,我都看過。要知道他們的理論,才可以作比較。所謂:「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大嶼山亞洲博覽館護世息災念佛祈福法會開示

今天我們八千多人聚會一堂,還有在世界各地的佛門同修,在同一時間,通過互聯網直播,共同參與這三天的「2012年香港首屆護世息災念佛祈福法會」,這個因緣非常殊勝,諸佛歡喜,龍天護持。

過去,我的依止師父倓虛老法師,一生講經說法,度化眾生,晚年來到香港,創辦華南學佛院、中華佛教圖書館和天台精舍,弘揚佛法,培養弘法人才,為香港和海外佛教的興起做出了卓越貢獻。倓老終生以講經說法,普度眾生為己任,常說:「弘揚佛法比甚麼都重要,度人即是度己。」

倓老經常勉勵大家精進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在《念佛論》的開示中說:

「過去的祖師們,如:天台智者大師、永明延壽禪師、蕅益大師、徹悟禪師等,末了都歸於淨土,專門念佛。因為修其他宗派,往往由於根器不適合,或者遇不到善知識指導,而出毛病走錯路。

念佛人,祇要信、願、行具足,腳踏實地去念,既仗佛力又仗自力,絕不會走錯路的。所以說念佛法門最方便、最直捷。」

倓老一生「教演天台、行修淨土」,對於念佛法門深信不疑,他老人家也是坐著往生淨土的。

天台宗祖師智者大師開示說:「一切賢聖,皆從念佛而生。一切智慧,皆從念佛而有。」又說:念佛是「微妙清淨第一禪」。可見念佛的道理甚深難解,不是一般人能明瞭的,所以稱之為「信難行易之法」。

天台宗的核心思想是「一念三千界,萬法唯心造」。所謂心淨則國土淨,更何況一句阿彌陀佛名號?這名號不但包含了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不可思議慈悲願力,以及彌陀無量劫所修得的圓滿功德,也蘊含著十方「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的無盡加持力量。

我們這三天,將萬緣放下,清淨身口意三業,以至誠心念佛。令每一句佛號,皆為護世息災,復興正法,救度眾生,離苦得樂。則必與阿彌陀佛和十方諸佛感應道交;必能仰仗諸佛的慈悲力量,化解地球一切天災人禍;令世界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一切有情,同生淨土,親近彌陀,永斷生死。

最後,本人代表護世息災委員會四眾同修,感謝大家積極參與這次法會!感謝功德主,香港聖賢教育學會王溢輝會長賢伉儷的護法、感謝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的積極支持,以及所有護持本次法會的義工們,共同成就這一次殊勝莊嚴的大法會。

於此,大家在法會期間,一心念佛,所得功德不可思議。益加努力,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祝願法會圓滿成功,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釋暢懷

二零一二年一月八日

大嶼山亞洲博覽館萬人清明祭祖法會開示

今天是我們中國人傳統的清明節,全球各地的華人,都在舉辦紀念祖先、緬懷祖德的活動。而今年的清明節特別殊勝,因為香港護世息災委員會,在亞洲博覽館主辦 2012 年清明祭祖、念佛、護世息災三時繫念法會。印光大師說:「佛教以孝為本」。《梵網經》云:「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

來自香港、內地及海外各地的一萬多名善信人士,濟濟一堂,更有世界各國和地區的佛門四眾弟子,通過互聯網直播,同步參與念佛法會,可以說因緣具足。

《大方廣佛華嚴經》上說:「祠祭祖宗,思報恩德」,說明我們祭祖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思報恩德」。我們作為炎黃子孫,應當每年祭祠祖宗。在祭祠的時候,思考祖宗對我們有哪些恩德,我們又應該如何將祖宗的恩德發揚光大。

老祖宗對我們有哪些恩德呢?我們要知道,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代代都有聖賢出現,他們不僅以厚德庇蔭後世子孫,使中華民族長存不衰,而且給後世子孫留下了非常豐富的智慧教誨和文化寶藏。在這些智慧教誨和文化寶藏中,最重要的就是「孝」的教育。我們中國人常說「百行以孝為先」,所以要想人民和善、社會和諧,首要的事情,就是大力提倡孝道的教育。

儒家《孝經》中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講孝道是道德的根本,教化必須從教孝開始,是古聖先王和諧天下的「至德要道」。佛家《華嚴經》也教導我們:「教人孝敬,冥益萬方。」也就是說,我們自己真正能夠力行孝敬,宣揚孝道,孝心善意遍及宇宙,全體虛空法界眾生都能受益,何況我們這個小小的地球呢?所以,我們全球的佛門弟子要努力落實孝道,不能辜負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諄諄教導。

祭祀祖先也是孝道的教育。古人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人民能祭祀祖先,就是不忘根本,民心就會越來越厚道,社會就會越來越祥和。我們能祭祀祖宗,自然不會輕視父母、傲慢師長;我們常常念著光宗耀祖,平時就不敢肆意妄為。這樣,一家興旺安樂,鄰里守望相助,社會自然和諧,天下必定太平。

我們佛弟子今天念佛,用三時繫念法事來超度祭祀祖先的方式,既能培養我們自己的厚德和孝心,又能利益過世的祖先親人,是冥陽兩利的做法。所以希望大家在這三天裡,用至誠心、恭敬心,認真做好這次超度法會,對自己能消災免難,福慧雙增;對世界能令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所得功德誠不可思議。

最後,我謹代表法會主辦單位,感謝大家積極參與和護持這次法會!特別感謝悟道法師前來主法,更感謝所有護持法會的義工們!

祝願法會圓滿成功!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釋暢懷

二零一二年四月四日

金頂毗盧派源流訣續演倡議文

聖教東傳,肇端永平。源遠流長,枝葉四布。大乘八宗,禪法最盛,金頂毗盧,亦禪宗一脈也。南朝寶誌,觀音應化,現身、歷事二代,開眼禪法。遂經三朝,入唐大盛。

毗盧為梵語「毗盧遮那」之簡稱,華言「光明普照」,或譯「大日如來」,喻佛之智慧聖明,如日中天,普照萬物。毗盧之派,尊寶誌之演流,法脈傳承二十八字云:「寶樹成行德蓮香,志願極樂懷安養。紫金憲古永遠在,毗盧性海萬事昌。」後昌海禪師又續演四十字云:「聞定靜宗道,慈福真法德。正善印義祖,普弘信玄妙。崇現本來少,性空圓明照。思修常安果,親傳無為教。」

自誌公演派至今,已逾一千五百年,昌海禪師緒演四十字,亦近尾聲。憶往思來,感念毗盧之派,亟需續演。然續演之人,古來皆為見性徹悟、舉世景仰之大師,惜今難覓矣。老衲身為毗盧派子孫,久蒙佛祖宏恩,常思報效,惟願法流,長久不斷。遂不顧年邁體衰,於佛曆二五五五年十二月初七日(公曆二零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親往香港佛教聯合會拜會覺光會長,共商續派之事。

老衲建議此次續演,循寶誌公之二十八字垂訓,及昌海禪師續演之四十字,接續當來法脈。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返本報始,以喻後學。承宗主「求極樂安養,歸毗盧性海」之遺訓,顯 「周而復始,憲古永在」之教旨。

覺光長老,九三高齡,德高望重,為天臺宗第四十六代傳人,亦為毗盧派後裔,護法心切,垂聞老衲建言,欣然同意,以供本宗門人參考耳。

釋暢懷 時年八十有四

佛曆二五五六年四月初八

二零一二年四月二十八日

乙、偈頌篇

壹、自問自答

薄伽梵,佛之嘉號,具含六義,故存本音

一自在、二熾盛、三端嚴、四名稱、五吉祥、六尊貴。

佛有三不能

一、 佛能空一切相成萬法智,而不能滅定業。

二、 佛能知群有性窮億劫事,而不能化導無緣眾生。

三、 佛能度無量有情,不能度盡眾生界。

佛開悟偈

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祇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則無師智,自然智,一切現前。

如何是天台宗的教義

一、 空、假、中,三諦圓融。一切法並從緣生,緣生無主謂之空,無主而生謂之假,不出法性謂之中。亦名真諦、俗諦、中諦。

二、 一念三千。一者,十數是能依,一念是所依,能所合成,故名十法界。二者,此十法界各各有因,各各有果,各各有界畔分齊,故名十法界。三者,此十法界一一當體皆是法界,故名十法界。

三、 三法無差別。眾生法、佛法、心法,因果有殊,自他有別,其理性是一。《華嚴經》云:「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陰。一切世間中,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

四、 性具法門。總具十界善惡諸法,他宗性善,此宗兼性惡,菩提涅槃既然性具,煩惱生死也是性具。

五、 無情有性。此宗色心依正不二,佛性遍一切處,不隔有情無情,花草樹木,皆有佛性。佛性即三因佛性:一是正因佛性,以此成就法身果德。二是了因佛性,以此成就般若果德。三是緣因佛性,以此成就解脫果德。

甚麼是三種假

一念心起有三假:

一、 因成假。法塵對意根生一切法。

二、 相續假。前念後念次第不斷。

三、 相待假。待餘無心知有此心。

正報有三假:

一、 先世行業,托生父母,即因 成假。

二、 從胎相續訖乎皓首,即相續假。

三、 以身待餘非身,即相待假。

依報有三假:

一、 四微成柱,即因成假。

二、 時節改變,即相續假。

三、 此柱待餘非柱,即相待假。

智者大師以前的止觀禪,有三個系統

一、 是羅什法師的禪,即是印度小乘禪法。

二、 是佛陀跋陀羅的禪法,在嵩山少林寺提倡的禪法,即四禪八定。當時南嶽天台修此禪法,慧思大師所修的一心三觀是別教,智者大師初弘也是別教。

三、 是《摩訶止觀》的十乘觀法,乃智者大師在晚年所建立的。

甚麼是實相

言實相者,理極真實,以實為相,故名實相。實相非二邊之有,故名畢竟空。空理湛然,非一非異,故名如如。實相寂滅,故名涅槃。覺了不改,故名虛空。佛性多所容受,故名如來藏。寂照靈知,故名中實理心。不依於有,亦不附無,故名中道。最上無過,故名第一義諦。

甚麼是乘戒四

四句即乘急戒緩、戒急乘緩、乘戒俱急、乘戒俱緩。

乘急戒緩之人,如維摩居士。戒急乘緩之人,如小乘之比丘。乘戒俱急之人,如出家菩薩。乘戒俱緩之人,猶如畜道。乘急戒緩,根利有遮。戒急乘緩,根鈍無遮。乘戒俱急,根利無遮。乘戒俱緩,根鈍有遮。

天台宗「性具法門」怎樣解釋

天台宗性具說:理具。本覺之性,具菩薩界以下之惡法,及佛界之善法。應具二義:一約情智說。以情分別諸法皆邪,用佛智了達,一念染情,體具十界。二約迷悟說。迷則十界淨穢俱染,悟則十界淨穢俱淨。台宗性惡,以悟解說。

甚麼是體相用

空諦是從體的方面看,中諦是從用的方面看。空諦有破情之德,中諦有絕對之德。破情和絕對是一樣東西,有絕對性才能破情,有破情才有絕對性。空和中是究竟一樣東西,都是假相,所以空假中即是體相用。

三觀若成能得三眼

空觀若成,得一切智。謂理所詮法相及能詮名字,一切無我及我所,即慧眼。

假觀若成,得道種智。分別一切假名,因緣生法無謬,即法眼。

中觀若成,得一切種智。見一香一味,無非中道,即佛眼。

天台宗興衰有三個時期

第一期從灌頂至唐湛然(其中經一百年不振)。

第二期從湛然至宋四明尊者,經一百八十年(出山家山外兩派紛爭時期)。

第三期從四明至清智旭大師(經元明不振)。

天台止觀的要點

天台止觀有三要點:一是理,二是智,三是境。智是圓融的三觀,理是圓融的三諦,境是內外陰妄之境。

維摩居士對文殊菩薩說:從無住本,立一切法,是甚麼意思

文殊菩薩問維摩居士:善不善誰為本?答曰:身為本。又問:身誰為本?答曰:欲貪為本。又問:欲貪誰為本?答曰:虛妄分別為本。又問:虛妄分別誰為本?答曰:顛倒思想為本。又問:顛倒思想誰為本?答曰:無住為本。又問:無住誰為本?答曰:無住則無本。維摩對文殊說: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金剛經》說: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眾生,不及受持四句偈,何以小因結大果

佛在世時,老婆以弊飯供佛,佛說十五劫中天上人間受福快樂,不墮惡道。一婆羅門立說偈曰:汝是日種剎利姓,淨飯國王之太子,而以食故大妄語,如此臭食報何重。佛說:此樹種子甚小,五百乘車蔭涼。

甚麼是真如

有一學者請來果老和尚開示,如何是真如?老和尚說:真如頭上四個角,前面兩個,後面兩個。還有兩條尾巴,一條在肚子上,一條在屁股上。老和尚還說:我說真的真如你不信,我說假的真如你可能相信。真如者,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在諸佛不增,在眾生不減。

發菩提心,不修僧業可受人天供養

《涅槃經》有講:比丘未修比丘法,大千無唾處,況受人供養。此時有六十比丘悲泣說:寧死不受人供養。佛說:生慚愧心,可受供養。弟子問:何等比丘能受供養?佛說:修僧業四果四向、修三十七道品可受供養。如果發菩提心,不修僧業也可受人天供養。

施慧雙修,聰哲富貴

常樂修智慧,而不行布施,所生常聰哲,貧窮無財產。

唯樂行布施,而不修智慧,所生得大財,愚闇無知見。

施慧二俱修,所生具財智,二俱不修者,長夜處貧闇。

不用財亦可修布施。如眼施、言施、身施、心施、床座施、房舍施。

佛教為甚麼不用神通教化眾生

佛經講,有一長者子,名曰堅固,請問佛:唯願世尊,教諸比丘為現神通顯上人法。佛答堅固:我但教諸弟子,於空閒處,靜默思道。若有功德,當自覆藏;若有過失,當自發露;若現神通,彼不信者,豈不譭謗。

如何發菩提心

仁者,不忍獨生以坐視眾人的死,不忍專利以坐視眾人的害。更進一步,要捨一己的生,以救眾人的死,願捨一己的利,去眾人的害。把人我的分別、一己生死利害關係,統統忘掉了,即是發菩提心。

靜坐為甚麼能增氧量

常人熟睡時耗氧量比清醒時降低百份之十,而練氣功時耗氧量比清醒時下降百份之十六左右,一些訓練有素的氣功師,其耗氧量甚至能下降百份之三十四。靜坐時氣血活動範圍要比平日增加三、四倍。

業是怎樣解釋

業為造作之義。身之取捨屈伸造作,名為身業。音聲之屈曲造作,名為語業。直指身之造作、語之造作,名為意業。所謂:「動身發語獨為最」。審慮思、決定思、發動思,有三種思方能造業。

各個宗派的宗旨,講法不同

天台宗講空有與眾不同。三論宗講空,法相宗說有,成實宗講空,俱舍宗說有,禪宗講空,淨土宗說有,華嚴宗由法相上開顯,由有以明不空而空,天台宗從法性上開顯,由空以明不空而空。

佛教為甚麼主張戒殺放生

放生思想原本是從《梵網經》戒殺生斷肉食而來。自從齊梁時代戒肉食運動,逐漸發展《金光明經》放生思想。智者大師致力放生,四明尊者著《放生文》,放生風氣一直流傳到現在。

磨磚作鏡子故事

道一禪師在衡山習坐禪,懷讓禪師問:大德坐禪作甚麼?一曰:圖作佛。懷師乃取塊磚於庵前石上磨。一曰:磨作甚麼?師曰:磨作鏡子。一曰:磨磚豈得成鏡?師曰:磨磚既不成鏡,坐禪豈得成佛?

破灶和尚故事

破灶墮和尚,居河南。省府有一灶神甚靈,遠近祭者,烹殺物命,日以千計。師愍之,赴廟以杖敲灶三下說:咄此灶祇是泥瓦合成,聖從何來?靈從何起?為甚烹殺家牲?又打三下,灶乃傾破墮落。

酒肉穿腸過故事

清朝張獻忠攻陷重慶時,下令盡屠城中百姓。破山和尚憐憫,乃往見獻忠,請勿屠殺。忠說:師如飲酒食肉,我即不屠。破山乃大飲啖,偈曰:「酒肉穿腸過,佛在心頭坐。」

怎樣能得到感應

如何是感應:感屬機、應屬聖。略言有四:

一、 冥機冥應;二、冥機顯應;三、顯機顯應;四、顯機冥應。

冥機是過去,顯機是現在,亦冥亦顯屬過去現在,非冥非顯屬未來。

慧與聞二者並重

有慧無多聞,是不知實相,譬如大暗中,有目無所見。

多聞無智慧,亦不知實相,譬如大明中,有燈而無照。

有聞有智慧,是所說應受,無聞無智慧,譬如人身牛。

比丘持戒清淨故事

外道與一比丘同行,正遭飢渴交迫,外道摘果而食,比丘不敢,外道感動,出家為僧。

比丘持戒德高揚,以戒為師聖教昌,外道恭聞深妙法,依僧學佛慧根長。

神會是知解法師

六祖惠能說: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得嗎?神會說是諸佛之本源,乃神會之佛性。六祖說:向汝道無名無字,汝又喚作本源佛性。

甚麼是佛法大意

唐朝大文豪白居易,請教鳥巢禪師甚麼是佛法大意?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曰:三歲小兒也懂得!答:三歲小兒也懂行,八十歲老翁行不得。

身體為甚麼是虛妄

如嬰兒時身非匍匐時身;匍匐時身非行時身;行時身非童子時身;童子時身非壯年時身;壯年時身非老年時身,說一說異,二俱有過。

如何照見五蘊皆空

觀色如聚沫,色是誰色。

觀受如浮泡,受是誰受。

觀想如陽燄,想是誰想。

觀行如芭蕉,行是誰行。

觀識如幻事,識是誰識。

如何能斷貪欲

貪欲如同花朵。花開放時,千嬌百媚,它凋謝時,枯萎業根。良田萬頃,日食幾何。大廈萬間,夜眠八尺。若知此理,便能斷貪。

佛說八戒功德故事

忉利天主說:六日神足月,受持清淨戒,是人壽終後,功德必如我。佛說:你有五衰三毒,怎能如你?應該如我。

心與物說

唯心唯物皆偏見,心物中和體用同,

一念心生無自性,眾緣物有藉其功,

心能轉物心常寂,物下纏心物意空,

心物一切平等性,妙於心物互圓融。

比丘動靜之威儀

舉佛音聲慢水流,誦經行道雁行遊,

合掌當胸如捧水,立身頂上似安油,

瞻前顧後輕移步,左右迴視半展眸,

威儀動靜常如此,不枉空門作比丘。

斷惡修善譬喻

惡心已生,急令斷滅,猶如除毒蛇。

惡心未生,謹防不生,如預防流水。

善心未起,急令生起,如溉甘果栽。

善心已起,速令生長,如鑽木出火。

靜坐會否走火入魔

靜坐注意下面四項,不會走火入魔:

一、 全身不要受涼。

二、 呼吸順其自然。

三、 不引氣息走動。

四、不為幻覺攪亂。

智愚學佛有得有失

智海廣難量,不測反增謗,

牛飲水成乳,蛇飲水成毒,

智學成菩提,愚學為生死,

如是不了知,斯由少學過。

因緣果報,怎樣解釋

因即習因,由種而生。緣即助緣,助成習因。果即習果,習因於前,習果於後,有習因習果,而感其報。

中國有戒

始於三國時代,曹魏嘉平二年,由中天竺曇摩迦羅在洛陽白馬寺譯出四分律羯摩法,始傳比丘戒。

為甚麼智慧不能生

愚癡如同米糠。愚癡並非沒知識,不過聰明反被聰明誤,糠把米遮蓋了,愚癡障礙,智慧不生。

佛印禪師度蘇東坡故事

坡說:青石板上難下鍬。

佛曰:鐘打鑽鑽兩擔挑。

坡說:發起老君爐中火。

佛曰:搗破天河往下澆。

一念心即是空假中

一念無相謂之空。諸法從緣生,緣生無主。

無法不備謂之假。無主而生謂之假。

不一不異謂之中。不出法理性謂之中。

何謂二種無我

一、 人無我。攬五陰實法而成假名之人。名字本是虛假,妄執為我。若了五陰之法本空,則所執之我,亦不可得。

二、 法無我。由父母之遺體,四大假合而成五陰之身。若了四大本空,五陰非有,則所執之我亦不可得,故言二種無我。

見思二惑迷事理

見惑: 由五利使迷事而起,分別心外所法為我。

思惑: 由五鈍使迷理而起,俱生自然而起種子。

菩薩有兩種

一、 敗壞菩薩。雖失菩薩心,先世因緣,猶好布施。

二、 成就菩薩。不失菩薩心,施少功德,得果報多。

湛然大師用甚麼方法修觀

一、 理觀。直觀三千諸法之理。

二、 事觀。觀四運心,推簡三千之事。

人有三惡三善

惡者:他以惡事加害你,你以惡事報他。

大惡者:無人侵犯他,他以惡加害你。

惡中惡者: 你以好心待他,他以惡心加害你。佛教徒應捨三種惡心,實行三種善心。

善者:你以好心待他,他以好心報你。

大善者:你沒有幫助他,而他卻無條件襄助你。

善中善者:你以壞心對他,他以好心待你。

悟證相即分有三種

一、 斷煩惱是二物相合即。為通教,體別煩惱與菩提。

二、 背面相翻即。屬別教,雖煩惱與菩提之性是一,但相是別異的主張。

三、 當體全是即。唯圓教,煩惱雖有差別相,但相即是菩提故,煩惱不必斷除。

用甚麼方法懺罪

懺有三種:

一、 若犯上品戒,以作法懺。求僧依律儀做,可更受戒。

二、 取相懺。拜佛誦經,見光見華,可消罪業。

三、 無生懺。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

若犯中品戒,應對三人以上發露懺悔。

若犯下品戒,應對一人發露懺悔,其罪便滅。

瞋恨心有三種

一、 非理瞋。無問是理非理,有犯無犯,無事而瞋。

二、 順理瞋。外人實有惱害,或見非法者,而生瞋恨。

三、 諍論瞋。他人所說,悉以為非,不順己情,而生瞋恨。

甚麼是修三福

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唯識宗以三性法立中道義

一、 偏計執性。情有故非空,理無故非有。

二、 依他起性。如幻故非有,假有故非空。

三、 圓成實性。真空故非有,妙有故非空。

外道有三種

一、 佛法外之外道。非因計因,非果計果。

二、 附佛法之外道。計四句外有真我。

三、 學佛法成外道。墮入有空,亦有亦空。

意與識不同有三

一約時間:現在生的名識,落謝過去名意。

二約能所依:為所依名意,為能依名識。

三約能所生:從他生的名識,他能生識的名意。

甚麼是三緣慈

一、 生緣慈。緣一切眾生,如父母親想。

二、 法緣慈。見一切諸法,皆從因緣生。

三、 無緣慈。不住法相及眾生相。

晉朝道安法師發明每經三分

序分如人之首,五官俱全。

正宗分如人之身體,五臟六腑無闕。

流通分如人之四肢,運行不滯。

提婆建立三寶論辯

一切諸聖中佛聖最第一。

一切諸法中佛法最第一。

一切諸眾中佛僧最第一。

若能屈我此言,斬首相謝。

得三空,證三忍

一得生空。證生忍,從聞慧獲。

二得法空。證法忍,從思慧獲。

三得俱空。證無生法忍,從修慧獲。

生極樂得三不退

斷見思,行退,位不退。

斷塵沙,念退,行不退。

斷無明,行位念,皆不退。

修道三種漸次

一者修習:除其助因。

二者真修:刳其正性。

三者增進:違其現業。

聖人有三種

一者,外道得五通。

二者,阿羅漢、辟支佛。

三者,得神通大菩薩。

因明三段論法

一、 一切萬象是空。

二、 空具足萬象。

三、 所以每一現象皆具萬法。

以事譬喻三自性

圓成實性:如麻。

依他起性:如繩。

徧計執性:如蛇。

眾生有四有

一、 死有三種:善死、惡死、無記死。

二、 生有唯是一種:從染污生。

三、 本有通三種:造善、造惡、無記。

四、 中有,有九門之義:

1. 眼境門。每道中有身,彼此互相能見。

2. 行速門。行動迅速,業力所使故。

3. 具根門。不但具眼五根,男女二根也具。

4. 無礙門。就是銅牆鐵壁,也擋它不住。

5. 不可轉門。如業力決定了,永不能轉變。

6. 所食門。以香為食,隨福分善惡香。

7. 住時門。最長四十九日,也從業力不等。

8. 結生門。有緣父母交和,萬里一見即到。

9. 行狀門。天趣頭上,地獄頭下,人鬼畜橫形。

對治四種外貪

一、 顯色貪。若見他身,青黃赤白色相而生貪,即觀死者膨脹、青瘀等相。

二、 形色貪。若見他身,柳眉細腰等相,即觀死者烏鴉、餓狗、豺狼等噉相。

三、 妙觸貪。若觸他身,柔軟光澤等相,即觀死者為虫蛆、蠅蚋啖後等相。

四、 供奉貪。若見他身,進止起坐威儀相,即觀死者屍殭、不動狀態難看等相。

正法、像法、末法,古人有四種說法

一、 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

二、 正法一千年,像法五百年,末法一萬年。

三、 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

四、 正法五百年,像法五百年,末法一萬年。

現在,一般多用第一條來計算。

夢有四種

一、 四大不調夢。風火增盛,夢飛虛空,地水增,夢下沉。

二、 善惡吉凶之夢。善人必作好夢,惡人必作惡夢。

三、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四、 前生有福德多作好夢,前世有罪惡多作惡夢。

甚麼是四句無生

俗典有計元氣而生,即計自生。有計父母而生,即計他生。有計元氣假於父母,即計共生。有計自然,即是無因而生。

佛教有講: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故名無生。

修四無量心,功德有二

一、 現世有五種功德:一火不能燒,二中毒不死,三兵刃不傷,四終不橫死,五善神擁護。

二、 若生色界,多作梵天王乃至四禪天亦爾。

念佛有四種

一、 持名念佛。聞說佛名,一心念佛。

二、 觀像念佛。設立佛像,注目觀瞻。

三、 觀想念佛。以我心眼,觀彼如來。

四、 實相念佛。即念自性,法身真佛。

戒見四句

一、 持戒破見。雖持諸戒而不信因果。

二、 破戒持見。雖破禁戒而畏懼因果。

三、 戒見雙持。堅持齋戒而信諸因果。

四、 見戒俱破。邪見破戒而謗佛欺天。

有情受生四種

一、 入胎不迷,即是轉輪聖王。

二、 住胎不迷,即是聲聞緣覺。

三、 出胎不迷,即是辟支佛與佛。

四、 以上三種皆不知,即是人畜及 餘生。

四種三昧

一、 常坐不臥三昧,坐一百日為期。

二、 常行不坐三昧,行九十日為期。

三、 半行半坐三昧,作三七日為期。

四、 非行非坐三昧,覺意不限日期。

戒有四義

一、 戒法,即佛制種種戒律。

二、 戒體,即無作無表色戒體。

三、 戒行,即防非止惡如法行持。

四、 戒相,即持戒美德外彰與人。

甚麼是四悉檀

一、 世界悉檀,令人生喜。

二、 為人悉檀,令人生善。

三、 對治悉檀,令人斷惡。

四、 第一義悉檀,令人得道。

始終四解

有始無終即是始覺。

有終無始即是無明。

無始無終即是實際。

有始有終即是一期生死。

有四善事墮三惡道

一、 為勝他故,讀誦經典。

二、 為利養故,受持禁戒。

三、 為他屬故,而行布施。

四、 為非想故,繫念思惟。

甚麼是四不可盡

一是福不可享盡。

二是勢不可使盡。

三是好話不可說盡。

四是規矩不可行盡。

信有四種

一、 現事可信。

二、 比知可信。

三、 譬喻可信。

四、 賢聖所說可信。

夢有四種

一、 無明熏習。

二、 舊識巡遊。

三、 四大偏增。

四、 善惡先兆。

經有五種人說

一、 佛陀說。如《華嚴經》、《法華經》。

二、 聖弟子說。如《維摩經》、《法華經之信解品》。

三、 諸天人說。諸經文中,梵天、帝釋。

四、 仙人說。方等經中之婆藪(仙人名)、五通仙人。

五、 變化人說。如《金光明經》中之地神、《法華經》中之十羅剎等,即為鬼神所說。如佛遇羅剎鬼說: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意識有五種作用

一、 同時意識。依前五識同時而起。

二、 明了意識。即緣境能分別明了者。

三、 定中意識。於定中但緣一境而起分別。

四、 獨頭意識。夢中獨緣一境。

五、 散位意識。緣境無定,忽東忽西。

五種意識,同是分別我執,同是因緣生法,緣生無性。

後五代布袋和尚偈

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有人罵老拙,老拙祇說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於面上,隨它自乾了。

我也省氣力,他也無煩惱,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

受五戒功德偈

道在紅塵鬧市修,全憑五戒作根由。

殺生戒卻慈悲大,偷盜除清廉潔優。

見色不迷淫絕跡,酒葷永斷性長流。

欲學長舌不妄語,成佛何必離世求。

念佛有五種門

一、 禮拜門。身業專禮阿彌陀佛。

二、 讚歎門。口業專稱阿彌陀佛。

三、 作願門。所有禮念願生西方。

四、 觀察門。行住坐臥觀察依正。

五、 迴向門。願一切眾生生西方。

受五戒之功德

一、 能不殺生則得健康長壽。

二、 能不偷盜則得大富大貴。

三、 能不邪淫則得家庭和睦。

四、 能不妄語則得信譽。

五、 能不飲酒則不亂性。

五種菩提

一、 發心菩提,位當十信。

二、 伏心菩提,位當三賢。

三、 明心菩提,位當前七地。

四、 出到菩提,位當後三地。

五、 無上菩提,位當佛果。

五種無間地獄

一、 趣果無間:捨身即生彼故。

二、 受苦無間:中無樂故。

三、 經時無間:定一大劫故。

四、 命無間:中無絕故。

五、 形無間:身形無小皆徧滿故。

五位無心

一、 生無想天。

二、 入無想定。

三、 入滅盡定。

四、 睡眠無夢。

五、 悶絕不醒。

生六道歌

佛道生來多好善,常常與人行方便,

結交須見自己心,為人到者終無怨。

鬼道生來性通靈,未曾舉起早先聞,

生平不受他人觸,上人見喜小人嫌。

人道和合性善良,有權有義敬三光,

上恭下敬人皆喜,悅眾溫柔意氣長。

畜道生來性剛強,主人慳貪意不常,

萬般做事獨張主,不怕他人笑短長。

為人性暴犯修羅,猶如猛虎出巢窩,

逢善歡喜惡人怕,心強哪怕犯蕭河。

仙道生人主好閒,祇愛雲遊樂玩山,

在彼自當煩惱少,忽悟玄微出世間。

罪福六種,如何解釋(吉藏:《百論疏》)

一者外道,內有邪見故外殺生祀天。蓋是以罪為福判入罪門。若不殺布施十善之法稱之為福。

二者凡夫為三有修善名之為罪。二乘所行出離三界謂之為福。

三者二乘所行目之為罪。菩薩所行稱之為福。故《涅槃經》云:求二乘者名為不善,求大乘者是名為善。

四者大乘之中,行有所得名之為罪。無所得者目之為福。

五者得無得二稱之為罪。了達不二名之為福。

六者二與不二生心動念。一毫依著悉是乖道。故名之為罪。若非二不二無所依著。則是符理。稱之為福。

念佛即是實行六度(蕅益大師:《示念佛法門》)

一、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

二、 真能念佛,不復起貪瞋癡,即大持戒。

三、 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

四、 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

五、 真能念佛,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禪定。

六、 真能念佛,不被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交報有六種

一、 見報:見覺屬火,故臨終見火。

二、 聞報:聞聽屬水,故臨終見水。

三、 嗅報:鼻息屬氣,故臨終見毒。

四、 味報:舌屬貪味,故臨終見刀。

五、 觸報:身屬貪淫,故臨終見山。

六、 思報:思屬邪思,故臨終見風。

忍辱略說有六種,前三「事忍」,後三「理忍」

一、 力忍。退一步,讓三分。

二、 反忍。不責人,而責己。

三、 忘忍。心量大,如無事。

四、 觀忍。無我相,無人相。

五、 喜忍。能成就,我忍力。

六、 慈忍。憐憫他,無智慧。

六神病相是如何

一、 若多怕惛惛,是肝中無魂。

二、 多忘前失後,是心中無神。

三、 多恐怖癲狂,是肺中無魄。

四、 多悲觀喜笑,是腎中無志。

五、 多回旋疑惑,是脾中無意。

六、 多失意不歡,是陰中無精。

人道即具六道差別

一、 富貴慈善者,即天堂也。

二、 聰明正直者,似仙趣也。

三、 剛強粗暴者,似修羅也。

四、 貧窮下賤者,似鬼道也。

五、 愚癡暗鈍者,似畜生也。

六、 犯法坐監者,似地獄也。

小乘七聖又名七丈夫

一、 隨信行。謂鈍根人,以信而行,進趣於道。

二、 隨法行。謂利根人。自以智力,依法而行。

三、 信解。前信行人,以鈍根故,意信發真。

四、 見至。前法行人,以利根故,見法得理。

五、 身證。受想心滅,現證涅槃,得寂靜定。

六、 時解脫。前信行鈍根人,欲待時節,及以緣具,方堪入道。(緣具有六:衣、食、床具、處所、說法、同學。)

七、 不時解脫。前法行利根人,於一切時,不待時節,及以緣具,而可入道。

大乘有七種大

一、 法大。如十二部菩薩方廣藏,最上最大。

二、 心大。謂發無上正等正覺。

三、 解大。謂解菩薩方廣藏。

四、 淨心大。謂過解行地,入淨心地。

五、 眾具大。謂福德眾具,智慧眾具,得無上菩提。

六、 時大。謂經三大阿僧祇劫,得無上菩提。

七、 得大。謂得無上菩提,身無與等者。

七慢者開蒙云

一、 單慢。人劣計己勝。

二、 過慢。人勝己計等,人等己計勝。

三、 慢過慢。人勝計己勝。

四、 增上慢。未得謂得,計劣為多。

五、 邪慢。自全無德,謂己有德。

六、 卑劣慢。人勝自,不敬不求。

七、 大我慢。一切人不如己。

如幻十喻

一、觀一切業,如幻人。

二、 觀一切法,如陽燄。

三、 觀一切身,如水月。

四、 聞見妙色,如空華。

五、 知道妙音,如谷響。

六、 諸佛國土,如乾城。

七、 佛事,如夢。

八、 佛身,如影。

九、 報身,如像。

十、 法身,如化。

十二部經略解

長行:直說法相者。

重頌:如《法華經》之偈頌。

授記:授成佛之年號。

孤起:突然孤起之義。

自說:法義深,無問自說。

因緣:一切佛說緣起事。

譬喻:以喻顯理。

本事:本昔世界之事。

本生:本昔受生之事。

方廣:顯中道實相義。

未曾有:奇特事,奇法。

論議:佛與弟子問答。

貳、 佛與經說

尸棄佛偈

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亦是幻,

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毗舍浮佛偈

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五分律》

雖是我所制,而於餘方不以為清淨者,皆不應用。

雖非我所制,而於餘方必應行者,皆不得不行。

佛陀說

權勢愈大,痛苦愈多。

財富愈多,慳心愈重。

輪迴愈深,自欺愈厲。

彌勒菩薩說《五燈會元·明州奉化縣布袋和尚》

我有一布袋,虛空無罣礙,

展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

如何能續佛慧命

《毗尼母經》云:出家僧尼有五法因緣能續佛慧命:

一者所誦習經,文句具足前後次第。所有義味悉能究盡。復教徒眾弟子同己所知。

二者廣習三藏文義具足。復能為四部之眾。如所解教之。其身雖滅,令後代正法相續不絕。

三者能勤修三業,捨營世事。其徒眾弟子迭代相續。

四者若有比丘其性柔和,言無違逆。聞善從之。聞惡遠避。若有高才智德者。訓誨其言奉而修行。

五者若比丘共相和順,不為形勢利養,朋黨相助,共諍是非。

曇應:《金剛經采微》

化恆河沙眾生,令得六通,不如書寫般若,令他讀誦。又以此令他讀誦之福,不如正憶念般若。又此憶念般若之福,不如為他人演說,令易解故。

經說

惡口是最犀利的刀劍。

貪愛是最激烈的毒藥。

瞋恨是最可怕的火焰。

愚癡是最漫長的黑夜。

煩惱是最無底的深坑。

《長阿含經》

若人有大力,能忍無力者。

此力為第一,於忍中最上。

愚自謂有力,此力非為力。

如法忍力者,此力不可阻。

《華嚴經》

寧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

不受無量樂,而不聞佛名。

所以於往昔,無數劫受苦。

流轉生死中,不聞佛名故。

《華嚴經》

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楞嚴經》

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

有漏微塵國,皆從空所生。

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

《華嚴經》

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

若能具足持淨戒,一切如來所讚歎。

《華嚴經》

戒為惑病最勝藥,護諸苦厄如父母,

癡闇燈炬生死橋,無涯業海為船筏。

《華嚴經》

若人欲知佛境界,當觀其心如虛空,

遠離妄想及諸取,令心所向皆無礙。

《華嚴經》

剎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

虛空可量風可繫,無能盡說佛功德。

《維摩詰所說經》

何謂為盡,謂有為法。

何謂無盡,謂無為法。

如菩薩者,不盡有為,不住無為。

《楞嚴經集註》

假使頂戴經塵劫,身為床座遍三千,

若不傳法度眾生,畢竟無能報恩者。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瞻博迦華雖萎悴,而尚勝彼諸餘華。

破戒惡行諸比丘,猶勝一切外道眾。

《龍舒增廣淨土文》

皮包骨頭肉纏筋,顛倒凡夫認作身,

到死始知非是我,從前金玉附他人。

十二因緣說

無明愛取三煩惱,行有二支屬業道,

從識至受并生死,七事同名一苦道。

經說

小孩以哭為力,凡夫以瞋恨為力,

修行人以慈悲為力,菩薩以精進為力。

《大寶積經˙菩薩藏會》

久已永離諸愛恚故,一切眾生雖加尊敬而心不高,雖加輕侮而心不慼。

《佛遺教經》

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諦不可令異。佛說苦諦實苦,不可令樂。

《佛遺教經》

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

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三界之中以心為主,

能觀心者究竟解脫,

不能觀者永處纏縛。

《華嚴經》

不惜於身命,常護諸佛法,

無我心調柔,能得如來道。

《維摩詰所說經》

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

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

《法華經》

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

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

《法華經》

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

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

《增一阿含經》

為家忘一人,為村忘一家,

為國忘一村,為身忘世間。

《雜阿含經》

戰勝增怨敵,敗苦臥不安,

勝敗二俱捨,臥覺寂靜樂。

《雜阿含經》

人當自繫念,每食知節量,

是則諸受薄,安消而保壽。

《中阿含經》

若以諍止諍,畢竟不得止,

唯忍能止諍,是法真尊上。

《雜寶藏經》

頂聖眼生天,人心餓鬼腹,

旁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

《般若經》

般若波羅蜜,譬如大火燄,

四邊不可取,邪見火燒故。

《法集要頌經》

若人壽百歲,不觀生滅法,

不如一日中,而解生滅法。

《涅槃經》

有二因緣佛法久住:一有解法弟子,

二有篤信檀越。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所修慧有二,世間出世間,

取著名世間,無取著出世。

《華嚴經》

菩提心是善中之王,

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法華經》

有智若聞,則能信解。

無智疑悔,則為永失。

《楞嚴經》

觀相元妄,無可指陳。

觀性元真,惟妙覺明。

《楞嚴經》

煩惱本空,因妄念有。

菩提本寂,妄滅即證。

《法句經》

雖多誦經,不解何益,

解一法句,行可得道。

《華嚴經談玄決擇》

寧起有見如須彌山,

不起空見如芥子許。

如何是離相

《起信論》:是故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太虛大師:《大佛頂首楞嚴經攝論》

六塵是六根之影,六識是六塵之影。

識發乎塵,塵出乎根,故六根攝一切法盡。

《念佛三昧寶王論》

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

佛想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中觀論》

若使無有有,云何當有無。

有無既已無,知有無者誰。

《中觀論》

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

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

《中觀論》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中觀論》

無物從緣起,無物從緣滅。

起唯諸法起,滅唯諸法滅。

《摩訶衍論》

般若是一法,佛說種種名。

隨諸眾生力,為之立異字。

《摩訶衍論》

若人得般若,議論心皆滅。

譬如日出時,朝露一時失。

《摩訶衍論》

一切諸法中,但有名與色。

若欲如實觀,亦當觀名色。

《摩訶衍論》

若初發心時,誓願當作佛。

已過於世間,應受世供養。

《大毘婆娑論》

有信無智,增長愚癡。

有智無信,增長邪見。

《中觀論》

若無有親亦無有怨。

若能離親即是離怨。

《成實論》

戒如捉賊,定如縛賊,慧如殺賊。

《法華經玄義》

有慧無多聞是不知實相,

譬如大闇中有目無所見。

多聞無智慧亦不知實相,

譬如大明中有燈而無照。

《百論疏》

始行人則依福捨罪,久行人則依空捨福。此二人攝一切人盡,故為二人明二教也。

通潤《楞嚴經合轍》

妄知有知,有所不知。

真知無知,無所不知。

妄見有見,有所不見。

真見無見,無所不見。

《蓮宗必讀》

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

唯依念佛得度。

叁、 祖師說

發心修禪,為甚麼不能成佛

一、 為利養故發心修禪,多數發地獄心。

二、 邪偽心生為名聞修禪,多數發鬼神心。

三、 為眷屬故發心修禪,多數發畜生心。

四、 為嫉妒勝他故發心修禪,多數發修羅心。

五、 為畏惡道苦報發心修禪,多數發人心。

六、 為善心安樂故發心修禪,多數發六欲天心。

七、 為得勢自在故發心修禪,多數發魔羅心。

八、 為得利智棲疾發心修禪,多數發外道心。

九、 為生梵天修禪,此屬發色無色界天心。

十、 為度老病死苦疾得涅槃,此屬發二乘心。

念佛等於念三藏十二部經

念一句阿彌陀佛,三藏十二部教理都在裡許,一千七百公案亦在其中。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聚淨戒,六度萬行,無不在其中。又說:若人以四天下七寶供佛,其福甚多,不如勸人念一聲佛號,其福勝彼。

緣起和性起有甚麼不同

緣起:真妄和合而起之諸法,乃因位之如來藏,有染淨之差別,是唯識宗之說。性起:唯真如法性,自起而為諸法。唯有淨法,乃果海之法身,不言理性具諸法,斷九成佛,乃華嚴之極談。

《達摩大師血脈論頌》

心心心難可尋,寬時徧法界,窄也不容針。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無物。若欲求佛但求心,祇這心這心是佛。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時。

《孤山頌》

長行重頌並授記,孤起無問而自說,

因緣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

論議俱成十二名,廣如大論三十三。

《優曇頌》

參禪念佛本來同,看破分明總是空,

功到自然全體現,春來依舊百花紅。

《法界頌》

若人欲識真空理,身內真如還徧外,

情與無情共一體,處處皆同真法界。

古尊宿語錄 ━《東林頌》

三十年前此寺遊,木蘭花發院新修,

如今再到經行處,樹老無花僧白頭。

黃龍禪師破三關說

一、 事未了的人,是破祖師關,見法身。

二、 明心見性人,事理俱融,是破重關,證法身。

三、 頂門有眼人,腦後加錐,是破末後牢關,透法身。

念佛有甚麼好處

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若行若住,若坐若臥,若晝若夜,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

智旭大師

律則如春,諸教如夏,禪台如秋,密宗如冬。而淨土者,統括春夏秋冬,即禪教律密,可謂三德秘藏,常樂我淨,究竟安樂之境。

真歇禪師偈

講道論懷實可傷,終朝身臥涅槃堂,門無過客窗無紙,爐有寒灰席有霜,病後方知身是苦,閑時都為他人忙,老僧自有安心法,八苦交煎亦無防。

龐蘊居士

清淨無為無識塵,不捨內身妙法身,

祇為眾生有漏習,權止草菴轉法輪,

法輪常轉無人見,優曇時時一出現,

無相真空妙法身,歷劫恆沙不遷變。

元朝優曇大師

委骸回視積如山,別淚翻成四海瀾,

世界到頭終有壞,人生彈指有何歡,

成男作女經千遍,戴角披毛歷萬端,

不向此生生淨土,投胎一錯悔時難。

唐善導大師

漸漸雞皮鶴髮,看看行步龍鍾,

假饒金玉滿堂,難免衰殘老病,

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

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古德說

請坐坐,喝杯茶,聽句經,明佛理,掃除煩惱,清淨心田何等自在。

且閑閑,歇口氣,聞一法,悉因緣,了悟菩提,虔修慧蒙無上圓融。

文殊讚歎阿難

面如淨滿月,眼若青蓮華。

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

能令人心眼,見者大歡喜。

諸來求見佛,通現不失宜。

香嚴禪師擊竹開悟偈

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

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

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

善慧大士

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

起坐鎮相隨,語默同居止。

纖毫不相離,如身影相似。

欲識佛去處,祇這語聲是。

印光大師

心好命又好,富貴直到老。

命好心不好,福變為禍兆。

心好命不好,禍轉為福報。

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貧夭。

法融禪師

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

曲談名相勞,直說無繁重。

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

今說無心處,不與有心殊。

祖師說

修行不發菩提心,猶如耕田不播種。

菩提心出生一切諸菩薩行,十方三世諸佛,皆從菩提心而出生故。

古德說

佛隨緣說,不出三意。

一隨情說。即隨他意語。

二隨情智說。即隨自他意語。

三隨智說。即隨自意說。

《淨土聖賢錄》

黃生其人,打鐵為生。每打鐵時,口念彌陀,臨終時說:「玎玎璫璫,

久煉成鋼,太平將近,我往西方。」

古德說

聰明用於正路,愈聰明愈好,而文學功名,益成其美。

聰明用於邪路,愈聰明愈謬,而文學功名,適濟其奸。

《楞嚴經》為甚麼稱為禪宗之津梁

《閱藏知津》稱《楞嚴經》

為宗教指南,性相總要,一代法門之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

古德說

修三摩地,不持四種清淨明誨,譬如木無根而欲茂,譬如鳥無翼而欲飛,其可得乎?

古德說

天台明即,永異諸師,以非二物相合,亦非背面相翻,直須當體全是,方名為即。

古德說

《清淨法行經》是偽造。

載述孔子是儒童,顏回是光淨,老子是迦葉化現。

古德說

止觀本是二事,今則相輔為用。

有止無觀祇是腐朽,有觀無止祇是隨流。

古德說

天台宗是教觀雙美,智者被稱為東土小釋迦,著有三十五部有百多卷。

古德說

江北諸宗在華嚴,江南諸宗在涅槃,智者以法華為中心。

古德說

魚吞餌,蛾撲火,未得而喪其命。

猩醉醴,蚊飽血,已得即隨亡其軀。

鷀食魚,蜂釀蜜,雖得而不享其利。

菜根譚

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

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

古德說

念佛一聲,福增無量。

禮佛一拜,罪滅河沙。

誦經一句,智慧如海。

供僧一飯,多生人天。

臨濟大師《四種無相境》

若一念心疑被地礙。

若一念心愛被水溺。

若一念心瞋被火燒。

若一念心喜被風飄。

古德說

前唐是法相宗隆盛的時期,中唐是華嚴宗隆盛的時期,後唐是真言諸宗隆盛的時期。

慧思禪師

天不能蓋地不載,無去無來無障礙,

無長無短無青黃,不在中間及內外。

金碧峰禪師

有人捉我金碧峰,除非鐵鍊鎖虛空,

鐵鍊鎖得虛空住,再來捉我金碧峰。

智旭大師

不輕老師,師雖凡夫,能說聖法。

如食母乳勿嫌面醜。

如採樹果勿嫌枝曲。

書玉律師

通教不通宗,如蛇鑽竹筒。

通宗不通教,開口便亂道。

宗教一齊通,如日照虛空。

道霈禪師

退一步自然幽雅,讓三分何等清閑,

忍幾句無憂自在,耐一時快樂神仙。

洞山良价禪師

學者恆沙無一悟,過在尋他舌頭路,

欲得忘形泯蹤跡,努力殷勤空裡步。

長沙禪師

學道之人不識真,祇為從來認識神,

無始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

荊溪大師

三諦三觀三非三,三一一三無所寄,

諦觀名別體復同,是故能所二非二。

虎溪大師

境為妙假觀為空,境觀雙忘即是中。

忘照何嘗有先後,一心融絕了無蹤。

圓瑛大師

三際求心心不有,心不有處妄緣空,

妄緣空處即菩提,無相光中常自在。

圓瑛大師〈結冬起禪七詩〉

太白峰前選佛場,紅燈點雪是非常,

聖凡轉換無他術,祇歇心頭一念狂。

德清大師

百尺竿頭坐的人,縱然得入未為真,

百尺竿頭重進步,十方法界現全身。

願雲禪師

千百年來碗裡羹,怨深如海恨難平,

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

真淨克文禪師

南泉據令不輕酬,曾指庭花對陸侯,

舉世盡從忙裡老,誰人肯向死前休。

無著文喜禪師

面上無瞋供養具,口裡無瞋吐妙香,

心裡無瞋是珍寶,無染無垢是真常。

道川禪師

借婆衫子拜婆門,禮數周旋已十分,

竹影掃階塵不動,月輪穿海水無痕。

雪峰真覺禪師

一盞孤燈照夜台,上床脫了襪和鞋,

三魂七魄夢中去,未委明朝來不來。

高僧說

二八佳人體似酥,腰間仗劍斬愚夫,

雖然不見人頭落,暗裡摧人骨髓枯。

古德說

幾十年來一陣風,榮華富貴總成空,

思量世上人間事,終在南柯一夢中。

古德說

聰明貴相幾生栽,一轉輪迴忘本來,

善惡迷人召禍福,快尋覺路莫徘徊。

古德說

時光遷謝最堪傷,強號新春喜歇狂,

苦惱可憐名利客,不知極樂是家鄉。

古德說

一念無明墮沉淪,凡聖交參有疏親,

照破五蘊諸法相,虛空粉碎大地平。

古德說

佛道慈悲鬼道慳,人道和合蓄生貪,

唯有修羅能主事,若遇仙道一生閒。

古德說

夫妻是緣,有善緣有惡緣,無緣不聚。

兒女是債,有討債有還債,無債不來。

東山嶺潮音寺

勸君勿用私心事,此意偏宜說句公,

一片明心清皎潔,宛如皎月正天中。

淨土偈語

時光減處命光微,到眼繁華轉眼非,

莫在險途貪五欲,彌陀日夜望兒歸。

徐天錫〈八識詩〉

兄弟八個一個癡,其中一個最伶俐,

五個門頭做買賣,一個往來傳消息。

湛然大師

能言不能行,國之師也。

能行不能言,國之用也。

能行復能言,國之寶也。

智顗大師

若破四性境智,此名實慧。

若四悉檀赴緣說四境智者,此名權慧。

枯木禪師夜坐見僧剔燈,

忽然開悟,說偈

剔起燈來是火,歷劫無明照破,

歸堂撞見聖僧,幾乎當面錯過。

唐湛然大師,立十種不二法門

色心、內外、修性、因果、染淨、

依正、自他、三業、權實、受潤,

完全相同。

聖嚴法師

需要不是貪心,想要才是貪心,

因為需要不多,想要無有止境。

復庵暉禪師

修習空花萬行,宴坐水月道場,

降伏鏡裡魔軍,大作夢中佛事。

古德說

斷除一切煩惱,增長無量智慧,

廣度一切眾生,成就無上菩提。

古德說

天有晴雨晦明,時有春夏秋冬,

物有榮枯成壞,人有壽夭窮通。

蕅益大師

得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

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淺深。

彌勒對聯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慈顏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古德說

若見色即是空,便成大智慧。

若見空即是色,便成大慈悲。

二十五有說

四洲四惡趣,六欲并梵天,四禪四空處,無想及那含。

六祖惠能大師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

六祖惠能大師

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亂自性定,心地無癡自性慧。

善慧大士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

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清竹禪師擅長水墨,曾說

吾年七十多,養個老八哥,

與我為伴侶,教牠念彌陀。

清東瓜和尚自知時至偈

終日走街坊,心中念佛忙,

世人都不識,別有一天堂。

杜順和尚囑徒說

遊子漫波波,台山禮土坡,

文殊祇這是,何處覓彌陀。

阿羅漢見嫁娶說

此事罕古今,孫子娶祖母,

犬羊席上坐,外婆鍋裡煮。

阿羅漢說

我等不貪生,亦復不樂死,一心及智慧,待時至而去。

太虛大師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

聖嚴法師

夕陽無限好,不是近黃昏,前程美似錦,旭日又東昇。

古德說

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殺瞋則安樂,殺瞋則無憂,瞋為毒之根,瞋滅一切善。

龐蘊居士

一念心清淨,處處蓮花開,一花一淨土,一土一如來。

婆須蜜

心同虛空界,示等虛空法,

證得虛空時,無是無非法。

蕅益大師

身斷惡,律儀戒。心斷惡,

定共戒。無所斷,道共戒。

古德說

無生終不住,萬像徒流布,

若作無生解,還被無生固。

古德說

一日無常到,方知夢裡人,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古德說

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瓔珞,

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鉢。

古德說

佛說一切法,不離一切心,

若離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普潤大師

從來真是妄,今日妄皆真,

但復本來性,更無一法新。

印順法師

迷即空的緣起而生死集。

悟緣起即空而生死滅。

古德說

瞋心如同蜜蜂,害人害己。

蜜蜂咬人,自也不活。

神秀大師

一諸惡莫作是戒,

二眾善奉行是定,

三自淨其意是慧。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

人要自愛,才能愛普天下的人。

香港佛教聯合會副會長永惺長老

祇有為社會做的貢獻越多,信眾對你的支持越大。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淨空長老

諸惡莫作年年如意。

眾善奉行歲歲平安。

永明禪師

信而不解增長無明。

解而不信增長邪見。

湛然大師

眾生但理,諸佛得事。

眾生但事,諸佛證理。

古德說

青青翠竹,盡是法身。

鬱鬱黃花,無非般若。

元照法師

今多蔬菜,不節晚食。

此雖非齋,猶勝葷血。

宗密大師

因悟而修,即是解悟。

因修而悟,即是證悟。

古德說悲智雙運

智慧增上,自利行多。

大悲增上,利生念盛。

古德說

無禪之智,是空處的。

無智之禪,是盲目的。

禪師常說

知之佯不知,學之佯未學,行之佯未行。

圓悟禪師

依經解義三世佛冤。

離經一字即同魔說。

古德說

偏空易成虛無主義。

偏有易流現實主義。

《文益禪師語錄》

如何是西來大意?答曰:庭前柏樹子。

六祖惠能大師

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

永嘉元覺禪師

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

太虛大師

法輪似地東西轉,佛道逢源左右通。

古德說

莫謂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

菜根譚

明白因果不怨天,了解自己不尤人。

古德說

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

古德說

世間好話佛說盡,天下名山僧佔多。

般若說

若有一法可得,諸佛菩薩則有過失。

湛然大師

迷則三道流轉,悟則果中勝用。

湛然大師

並由理具,方有事用。

寶臣法師

但盡凡情,別無聖解。

暢懷法師

人生緣起無自性,其實無人亦無生,

心識變化幻相現,無主而生宇宙空。

暢懷法師

宇宙萬有,從思想生,分別停止,一切皆空。

肆、 名人說

《高士傳》

唐堯聘許由為九州長,由聞之詣河洗耳。巢父因飲牛而見之曰:

子欲避世何不深藏,而浮遊人間,而求名利。吾欲飲牛,污吾牛口。

乃牽牛上流而飲。

愛因斯坦

沒有宗教的科學是跛子,沒有科學的 宗教是瞎子。如果有一個能夠應付現 代科學需求,而又能與科學共依存的 宗教,那必是佛教。

謝扶雅

凡一宗教愈公開,愈任人自由批判,必愈發生新能力,新光彩。

反之愈高壓,愈禁理性評估,必錮塞而陸沉。

順治皇帝

百年世事三更夢,萬里江山一局棋,

禹尊九州湯伐夏,秦吞六國漢登基,

古來多少英雄漢,南北山頭臥土泥。

俗人說

神仙祇有神仙作,那有凡人作神仙。

僧人說:神仙皆是凡人作,無有神仙非凡人。

閱讀習慣有三好處

一、可以鎮定思想,

二、可以增加高瞻遠矚知識,

三、能啟發悲天愍人觀念。

《莊子》

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

大夫則以身殉家,聖人則以身殉天下。

唐(寅)伯虎

世事如舟掛短蓬,或移西岸或移東,

幾回缺月還圓月,數陣南風又北風,

歲久人無千日好,春深花有幾時紅,

是非入耳君須忍,半事癡呆半作聾。

蘇東坡琴詩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蘇東坡詩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蘇東坡詩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祇緣身在此山中。

白居易詩

蝸牛角內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隨富隨貧且歡喜,不開口笑是癡人。

王陽明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古人說

他人騎馬我騎驢,將我比他我不如,

向後看看推車漢,比上不足下有餘。

安貧樂道

靜能使精神充沛,靜能使志向堅固,

靜能認識客觀事物,靜如光明鏡子。

張謂

世人結交須黃金,黃金不多交不深,

縱令然諾暫相許,終是悠悠行路心。

古人說

遠觀天上星和月,近聽人間水共山,

水月星山依然在,不知人換幾多番。

唐太宗皇帝的三鏡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羅素

我覺得不論是智慧或人格,佛陀都遠遠超越其他宗教創教人。

梁啟超

佛教是智信而非迷信,是兼善而 非獨善,乃入世而非厭世。

梁啟超

佛教的真理,使上智者,不能不信。

佛教的因果,使下愚者,不能不畏。

陶淵明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蘇東坡詩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丹書》

敬勝怠者吉,怠勝敬者滅,

義勝欲者從,欲勝義者凶。

莊子

我本不欲生,忽然生在世,我本不欲死,忽然死期至。

白居易詩

看經費眼力,修福畏奔波,如何度心眼,一句阿彌陀。

蘇東坡詩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荀子》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

《大學》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老子》

百戰百勝,不如一忍。

萬言萬當,不如一默。

國父孫中山先生

佛教是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補科學之偏。

《尚書》

滿招損,謙受益。

虛懷若谷,妙理從生。

春聯

歲歲平安晉福壽,事事如意增康寧。

城隍廟對聯

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春秋左傳》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2,863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暢懷法師學佛答問(三)

問: 請問法師,甚麼是「悟道」? 答: 悟道,又名成道,也叫證道。悟到甚麼呢?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理。人從何而來,死了之後又往哪裏去? 最初精子和卵子結合,然後有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呎多高一百多磅重,人從何來?「悟」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了解人從何來,死往那裏去。我們沒有開悟...

暢懷法師學佛答問(二)

目錄 卷壹 二○○五年華首台寺佛法開示 短期出家及八關齋戒開示 3 中國佛教二千年來沒有舉辦短期出家及八關齋戒, 為甚麼現在又提倡呢? 4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佛教有很多規矩法則, 請師父開示佛教的稱號及禮儀。 13 請問居士可否穿羅漢鞋? 37...

暢懷法師學佛答問(一)

問: 何謂禪定之「止」,禪定之「觀」? 答: 「止」有三義: 一、 「繫緣守境止」,將心繫於鼻端或臍間等處使心不散。 二、 「制心止」,隨心所起,使不馳散。 三、 「體真止」,隨心所念,知一切法無有自性,而心不取一切諸法。 「觀」有三義: 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